從下向上看生殖型傳支的防控
傳支的防疫是蛋雞與種雞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生殖型傳支因其到180日齡才確定對產蛋率的影響,成為對商品蛋雞養殖場養殖效益影響最大的疾病。育成雞場由於對下游蛋雞場的產蛋率有連帶責任,生殖型傳支更關乎育成雞場的生死存亡。
基於傳支對蛋雞和種雞養殖業的重要影響,傳支防疫工作也就理所當然的受到了所有蛋雞種雞養殖及相關服務人員的重視。從大學教授,疫苗研究與生產企業,蛋雞育種與種禽養殖企業,獸醫檢測機構,基層獸醫,育成雞場老闆,商品蛋雞養殖場老闆,疫苗經銷商,甚至是免疫隊,等等都對傳支防疫工作傾注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與實踐。可悲的是生殖型傳支仍然時有發生,造成產蛋率上不到高峰的情況依然嚴重。
作為基層獸醫,工作中見到了無數次生殖型傳支造成產蛋率低的情況發生。對於這類情況進行歸類總結,也可以總結出一些特點,對生殖型傳支防控提供一些參考。
一、傳支疫苗毒力對產蛋率上不到高峰有影響。一些傳支疫苗毒力稍強,會因為接種疫苗造成產蛋率上不了高峰。具體疫苗毒株與對產蛋率的影響請參考教授們的研究。使用這種疫苗的育雛單位,往往一年四季育的雛產蛋率都上不了高峰。曾見過個別戶連續幾批次蛋雞都出現產蛋率不過90的情況。
二、超前免疫,尤其是出殼噴霧,對傳支的發生有影響。曾出現過某知名種禽企業連續半年出的雞雛任誰育雛,產蛋率都不上高峰的情況,(產蛋率多在50-60之間)。這類情況,到底是噴霧選擇的疫苗毒力強,還是噴霧操作有嚴重缺陷,不得而知。
三、0日齡溫度低,或者長途運輸溫度低,容易造成生殖型傳支的發生。這個問題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很多養殖場或者育成雞場,出現產蛋率不達標的情況,往往第一埋怨疫苗,第二埋怨雞雛質量,第三埋怨獸醫技術不行。而這個問題往往不願意承認或者不願意面對。曾遇到一個典型的例子,同一個育雛室,深秋入雛,雞雛噴霧,7日齡點眼,注射油苗,後各階段飼養狀態很好,產蛋率80.該批次上大籠後,極寒季節入雛,同一孵化場雞雛,也噴霧,後邊使用疫苗種類,免疫隊,免疫程式都一致,產蛋率96.後總結差異,深秋入雛因為氣溫高,來雛當天點火燒鍋爐,鍋爐故障,到入雛第二天溫度才到達了30度以上。兩批次對照,只有來雛溫度有差異,懷疑第一天溫度低影響了產蛋率。還有兩個例子,某知名育成雞場,前幾年出現產蛋率不上高峰的問題後,經調整,後2年多沒有出現過產蛋率不到高峰的情況。推測已經找到了合適的疫苗與正確的防疫程式,因為是專業育成雞場,溫度管理應該也能做好。在某年春天入雛時降雪降溫,結果該批次產蛋率85左右。單從結果看,很有可能是低溫狀況下雞雛長途運輸產生的影響。另一個育成雞場,夏天一般育的雞產蛋比較好,寒冷季節入雛的批次往往產蛋率不理想。推測使用疫苗與免疫程式,免疫操作沒有問題,冬天育雛時或者是育雛室提溫不理想,或者是寒冷天氣雞雛長途運輸的影響。向前回到若干年以前,蛋雞傳支防疫還沒有出殼噴霧的操作,運輸車也沒有空調,甚至出現運輸過程中凍死雞雛的情況,而實際上生殖型傳支發生並不多。由此可知,單純的長途運輸溫度低,是不能引起生殖型傳支發生的。綜上推測,使用傳支活疫苗噴霧後,長途運輸過程中溫度過低,可能是造成產蛋率不達標的一個原因。
四、連續多批次育雛,生殖型傳支發生概率更高。主要表現在個別散戶,一年育雛一批,或者兩批,使用一般國產傳支疫苗(帶491多不標註)也能上高峰。而育成雞場出現產蛋率不上高峰的更多。空舍或者空場,還是有意義的。
五、60日齡後,依然有感染生殖型傳支的可能,表現為同一批次育成雞,不同戶之間因為免疫程式與疫苗選擇不同,或者中間發病,造成產蛋率差異較大。提示接育成雞的養殖場也要注意傳支的科學防疫,與雞群的科學管理。
六、對於生殖型傳支發生概率高的場戶,確需進行超前免疫的,建議取消出殼噴霧,改為到場滴眼。具體疫苗在此不做推薦。
因為這些現象只能通過觀察,反向推測出現問題的可能的原因。缺少相關實驗室檢測和證據確認。也就只能說是從下向上看問題。肯定是不全面的,更不一定是科學的,希望大家批評指正,有更好的傳支防疫方法都可以進行評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