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肺病毒臨床診斷分析與防治!
禽肺病毒流行特點
雞和火雞是本病的自然宿主,雉雞、珍珠雞和鵪鶉可被感染。該病毒主要經接觸傳播,病禽及康復禽是主要傳染源。汙染的水源、飼料、工作人員、用具、感染禽和康復禽的流動等也可傳播。空氣傳播未得到證實,而垂直傳播可能發生。
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與飼養管理、是否有併發症等因素有關,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幼齡雞感染後臨床症狀:氣管鑼音,打噴嚏,流鼻液,泡沫性結膜炎,眶下竇腫脹和頸下水腫,嚴重者咳嗽、甩頭。
蛋雞感染後臨床症狀:種雞和產蛋雞通常在產蛋高峰期發病,產蛋量下降5%-30%,有時下降70%,嚴重者導致輸卵管的脫垂;雞蛋皮薄、粗糙,種蛋孵化率降低。病程一般為10-12天。個別拌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還影響蛋的質量,常與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大腸桿菌混和感染。除觀察到頭腫現象以外,還表現特異的神經症狀,除部分病雞隻表現極度沉鬱與昏迷外,大部分病例都出現腦的定向障礙,表現形式包括搖頭、斜頸、運動失調、行動不穩及角弓反張等。一些雞頭往上仰呈現「觀星」狀。病雞不願走動,部分雞隻因不採食而死亡。
肺病毒引起的腫頭綜合徵的臨床症狀:肉雞多在4~5周齡發病,感染率可達100%,死亡率不同,在1%~20%之間。該病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噴嚏,一天內發生眼結膜潮紅,淚腺腫脹,在以後12~24小時,頭部開始出現皮下水腫,最先見於眼部周圍,繼而發展到頭部,再波及下頜組織和肉垂。在早期雞以爪抓面部,表示出區域性瘙癢,接著精神沉鬱,不願走動,食慾降低。眶下竇腫大,斜頸,共濟失調,角弓反張,普遍表現呼吸道症狀。
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氣囊炎臨床症狀: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咳嗽,後期繼發大腸桿菌病,死亡率增加,甚至導致全軍覆沒。
病理變化
剖檢病變並非其特有,容易與雞禽波氏桿菌、鼻氣管鳥桿菌和支原體混合感染,造成誤診。首先出現鼻甲骨黏膜淤血,後發展到廣泛的紅色至紫色變化。組織學變化表現上皮扁平,纖毛逐漸消失,上皮下和淚腺充血和淋巴組織增生,淚腺漿細胞增多。病雞腫頭是由於眼眶周圍皮下水腫並擴張所致。嚴重的病例出現肉髯發紺與腫脹。頭皮下組織黃色水腫至化膿,眼瞼由於水腫和結膜炎而關閉。肉雞感染病變多表現氣囊炎,心包炎,肺炎和肝周炎;開產蛋雞感染後兩週鼻腔內有水樣或黏液性滲出物,氣管黏液增多,有卵黃性腹膜炎,卵黃變形,甚至卵巢和輸卵管退化,卵蛋白濃縮以及卵黃固化,輸卵管有摺疊的蛋殼膜等;疾病的發展可產生氣管炎、肺壞死,組織學檢查發現水腫部位有淋巴細胞和異嗜白細胞集結。
診斷
病毒分離
SPF雞胚或火雞胚分離法:選6-7日齡雞胚或火雞胚卵黃囊或尿囊腔接種,病毒經3-5次傳代後可引起胚胎髮育受阻、胚體表面出血,甚至死亡。
氣管環培養法:用18日齡雞胚氣管環組織培養,纖毛生長停滯。
細胞培養:雞和火雞腎細胞,雞胚肝或成纖維細胞,VERO細胞,病毒增殖後可用電鏡、中和試驗、ELISA和間接熒光抗體技術等來鑑定。
細菌分離能分離到大腸桿菌或嗜血桿菌、支原體、波氏桿菌等的存在。
血清抗體的測定:以ELIS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和病毒中和試驗等測定。
病料組織免疫熒光染色法。
動物接種試驗取病料接種敏感雞和火雞,應複製出相應的腫頭症狀與病變。
防治措施
飼養管理因素的好壞對本病的感染與傳播影響很大,如:溫控不良、密度大、墊料質量差,衛生不達標,不同日齡混養,疾病感染後未痊癒等都可以引發肺病毒感染。在非安全期進行斷喙或免疫接種,可能增加肺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增加死亡率。
加強飼養管理:加強飼養管理制度認真、不折不扣的執行,並且,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止肺病毒傳入養殖場的關鍵。
衛生管理措施:強化消毒制度,輪換使用多種成分的消毒劑,改善雞舍衛生條件,減少空間飼養密度,減少空氣中的氨氣濃度,保持雞舍良好的通風等措施,對於防止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及危害程度均有較好效果。
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可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同時增加維生素和電解質。
免疫:有疫苗的地方可以考慮疫苗的免疫,根據疫苗的使用說明及自己雞群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商品雛雞及肉雞可以考慮活疫苗,蛋雞可以考慮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