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坦布蘇病毒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對策
一 鴨坦布蘇病毒病的診斷要點
鴨坦布蘇病毒病對蛋鴨危害嚴重,臨床主要表現為產蛋下降。應注意與鴨副粘病毒病、禽流感、鴨產蛋下降綜合徵等病毒病加以區分,可以從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測等方面與其它疾病鑑別診斷。
1 流行病學診斷
鴨坦布蘇病毒病可危害除番鴨外的所有品種產蛋鴨,如蛋鴨(紹興鴨、縉雲麻鴨、山麻鴨、金定鴨、康貝爾鴨、臺灣白改鴨)、肉種鴨(櫻桃谷鴨、北京鴨)、野鴨等,鵝、蛋雞可感染髮病。
該病發病突然,傳播快速。發病率高,最高可達100%,死淘率5%~15%,繼發感染時可達30%。鴨坦布蘇病毒為蚊傳蟲媒病毒,帶毒蚊子和麻雀可導致病原在不同鴨場間的傳播。該病毒可經卵垂直感染。病毒經糞便汙染場地、飼料、飲水、器具、運輸工具等易造成大範圍和快速傳播。
2 臨診診斷
發病鴨採食量突然下降,數天內可降到原來的50%甚至更多。產蛋大幅下降,產蛋率從高峰期的95%下降到5%,種蛋受精率降低10%左右。病鴨體溫升高,排綠色稀糞。該病流行後期病鴨神經症狀明顯,表現癱瘓、翻個、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病程約1個月,多數可自行恢復到發病前的產蛋水平,種鴨恢復後期有明顯的換羽過程。
雛鴨最早可在20日齡左右發病,以神經症狀為主,表現站立不穩、倒地不起、行走不穩,病鴨有飲、食慾,但多數因飲水、採食困難衰竭而死。
3 病理學診斷
主要病變集中在卵巢,表現為卵泡充血、變形、壞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蛋黃破裂甚至引起卯黃性腹膜炎。輸卵管有粘液。有的肝臟腫大、淤血,表面有針尖狀白色點狀壞死。脾臟斑駁呈大理石樣,有的極度腫大並破裂。胰腺出血、壞死。心肌蒼白,有白色條紋狀壞死,多數心臟內膜出血,有的心肌外壁出血。有神經症狀的病死鴨的腦膜出血、腦組織水腫、樹枝狀出血。育成鴨有的表現腺胃乳頭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病毒分離鑑定是傳統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病鴨的脾臟、卵泡膜、腦等組織適宜分離病毒。病料接種sPF雞胚、鴨胚分離病毒。該病毒初次分離或功率低,初次接種禽胚沒有出現病變和死亡的要收集尿囊液繼續盲傳3代。對分離到的病毒可利用血凝一一血凝抑制試驗來區分鴨副粘病毒病、禽流感、鴨產蛋下降綜合徵等病毒感染。
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可用於該病的確診,報道的方法有RT—PcR、套式RT—PcR、熒光定量RT—PcR、RT—LAMP等。針對病毒E基因片段設計特異性引物,建立RT—PcR直接檢測感染鴨組織中的病毒,特異性強、敏感性好,是目前快速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檢測鴨坦布蘇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敏感度比常規PcR法高10倍,臨床樣品陽性檢出率高於病毒分離率。TaqMan探針熒光定量PcR的靈敏度是常規PcR的100倍。RT—LAMP法檢測鴨坦布蘇病毒,靈敏度達10拷貝/μL,檢測只需45分鐘。
二 鴨坦布蘇病毒病的防治對策
1 生物安全措施
本病為病毒性傳染病,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藥物防治,因此應側重預防和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健全衛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消滅鴨場中的蚊蠅,注重對用具和裝置、運輸車輛、種蛋的消毒及病死鴨的焚燒或生物處理。疫病流行期間,做好封棟、封場工作,搞好飼養人員的生活安排,管理人員與生產人員必須隔離。病死鴨及時隔離、治療,汙染場所、器具、運輸工具等及時消毒。減少各種應激,疫苗接種時要慎重,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採取防寒保溫等應對措施。病毒對酸、乙醚及去氧膽酸鹽、胰酶、熱敏感,可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採取可行、有效的消毒措施。
2 疫苗預防
目前還沒有商品化的疫苗。在一段時間內使用自家滅活苗能有效防制本病。同時有關單位應加緊研製鴨出血性卵巢炎滅活疫苗,申報新獸藥證書,及早商品化,有利於該病的控制。
做好常規防疫是必要的。從發病情況看,鴨瘟、鴨肝炎、鴨流感等常規疫苗防疫跟不上的養殖場損失大,本病的發生是否與鴨的其它疾病之間存在協同致病眭,目前尚不清楚。
3 藥物預防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發病鴨群可適當新增多維及中藥如清溫敗毒散、黃芪多糖、雙黃連等對症治療,提高鴨群抵抗力。輕瀉肝火、健脾類的中藥製劑在本病的防控上有積極作用,如用龍膽瀉肝散拌料,或飼料中單獨新增白朮、水飛薊素、仙人掌、白花蛇舌草等對發病有所減輕。未發病的鴨群可使用上述藥物預防。適當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