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消化系統生理解析!
雞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如喙、口腔、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小腸、大腸、洩殖腔、肝臟、膽囊、胰腺等。
圖、雞的消化系統
1.鼻孔 2.喙 3.口腔 4.舌 5.咽 6.喉 7.嗉囊 8.鳴管 9.腺胃 10.肌胃 11.肝 12.膽囊 13.膽管、肝管 14.胰管 15.十二指腸 16.空腸 17.卵黃囊憩室 18.胰 19.迴腸 20.盲腸 21.直腸 22.洩殖腔 23.肛門 24.輸卵管 25.卵巢 26.肺 27.氣管 28.食管
(1)口腔中沒有牙齒,無咀嚼能力
雞嘴沒有軟的脣部,只有呈錐形的角質喙,用於啄食細碎飼料並能撕碎較大的食物和幼嫩的青飼料;口腔中無牙齒、軟齶和頰,因此無咀嚼功能,飲水需仰頭才能流入食管,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短;舌黏膜上的味蕾數量少,味覺能力差,尋找食物主要靠視覺和嗅覺;口腔中唾液腺不發達,能分泌含少量澱粉酶的酸性黏液,消化作用不大,只能起潤滑飼料便於吞嚥的作用。
(2)食管上連有發達的嗉囊,可貯存、軟化飼料
雞的食管寬大且富有彈性,在胸腔連線膨大的嗉囊,末端與腺胃相通。嗉囊黏膜分泌液中不含有消化酶,因此嗉囊的功能只是貯存、溼潤和軟化飼料,並根據目的需要有節奏地把食物送進胃內。飼料在嗉囊內停留3~4小時。
(3)胃分腺胃和肌胃兩部分,且功能不同
腺胃容積小但壁厚,黏膜層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蛋白酶和鹽酸的胃液,對飼料主要起浸潤軟化作用。由於飼料在腺胃內停留時間短,因而飼料在腺胃內基本上不消化便進入肌胃。肌胃是禽類特有的消化器官,由堅厚的平滑肌束與腱膜相連組成,收縮力很強,其內壁表面有一層堅韌的黃色角質膜,並有粗糙的摩擦面,加上肌胃收縮時的壓力及肌胃記憶體留的沙礫作用,能磨碎飼料,起著口腔的咀嚼作用。此時,來自腺胃的蛋白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進行分解。肌胃中存留的沙礫是磨碎食物的重要介質,可以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因此,養雞必須要提供足夠的沙礫。
(4)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小腸接收肝臟、胰腺分泌的消化液
雞的小腸長約180釐米,由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組成,胰腺和膽囊的輸出管都開口於十二指腸。小腸分泌澱粉酶、蛋白酶;胰腺分泌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由胰腺輸出管進入小腸;肝臟分泌的膽汁先存於膽道中,然後由膽管進入小腸,起到中和酸性食糜和乳化脂肪作用。小腸中的食糜在這些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將其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將澱粉分解成單糖,經腸壁吸收後由血液運至肝臟。經肝臟的貯存、養分的轉化、過濾血液以及解毒等作用,再把養分運送至心臟,通過血液迴圈分配到全身組織和器官。
雞的大腸由兩條發達的盲腸和一條很短的直腸組成。盲腸主要將食糜中少量的粗纖維進行微生物發酵分解。但小腸內容物只有少量通過盲腸,微生物分解的能力也很有限。直腸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其末端和洩殖腔相通。
(5)具有結構獨特的洩殖腔
洩殖腔是直腸末端的連續部分,是盲腸、輸尿管、輸卵管(或輸精管)共同開口的空腔。因此,在雞糞表面常見有一層白色的尿酸鹽。
雞的消化道較短,所以飼料通過消化道很快。一般成年產蛋雞和生長雞隻需4~5小時,停產雞約需7~8小時,就巢雞約需12小時。由此可見,為了滿足產蛋雞的營養需要,每天飼餵次數宜多,每次喂量應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