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接雛管理,打造高產機器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雛雞自孵化場運至育雛舍階段,將經歷心肺功能的完善、免疫系統的成長以及消化系統的適應等多重生理變化。因此,在接雛的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密切關注各個環節,確保雛雞從孵化場運輸至育雛舍的每一步驟均得到恰當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運輸及環境變化導致的雛雞應激反應。
一、提供適宜的育雛雞舍
育雛所用的雞舍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潔和消毒處理。
在進雛前,對雞舍預熱35℃再緩慢下降於接雞前穩定在32℃,以供雛雞適應。同時,應保持雞舍內的相對溼度在60%-70%之間。
此外,雞舍環境應保持安靜、溫暖和舒適,以便雛雞能夠從運輸過程中的應激狀態中恢復過來。
二、快速完成雛雞接收和上籠工作
在雛雞抵達後,應迅速而謹慎地完成從運輸車輛至雞籠的轉移工作。運輸與育雛之間的時間間隔應儘可能縮短,操作過程中需保持速度和輕柔並重,以避免對雛雞造成不必要的驚擾和壓力。
雛雞從運雛車轉移到雞舍後,應避免在雞盒內長時間存放,且雞盒在雞舍內的堆放高度不得超過四層。同時,應確保雛雞遠離火爐及熱風口,以防止雞盒內溫度過高或氧氣供應不足。
在雛雞上籠時,需注意進行分群管理。在上籠過程中,應特別挑選出體質較弱、體重偏輕、卵黃吸收不良以及精神狀態不佳的雛雞,並將它們放置在溫度較高的區域進行飼養。
對於1日齡的雛雞,飼養密度應控制在167 c㎡/只雞,隨著雛雞日齡的增長,應通過分群逐步降低飼養密度。
三、適時完成雛雞開飲開食工作
雛雞完成上籠後適時進行開飲開食工作,通常遵循先飲水後進食的原則,但對於經歷長途運輸的雛雞,可同時進行。
雛雞抵達後應立即提供飲水,建議將水溫維持在約25℃,並在水中新增維生素以助於雛雞恢復體力及緩解運輸帶來的壓力;最初兩天宜使用水罐供飲,之後逐漸轉換至水線供飲。在雛雞飲水休息2-3小時後,應提供顆粒飼料並引導其採食,初始兩天使用料盤進行開食,隨後逐步過渡至料槽採食。
在育雛初期階段,需密切觀察其採食與飲水狀況,通常在6小時內,雛雞的開食率應能達到90%。對於開飲開食較遲緩的雛雞,可通過敲擊料盤或人工輔助飲水等方法促進其進食,務必確保24小時內開食率達到100%。
妥善的接雛管理,是確保雛雞健康成長及未來生產效能發揮的關鍵環節,良好的接雛管理為整個雞群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