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雞防寒保溫高產管理措施
溫度是空氣環境中最基本的因素,對於雞隻的健康和生產效能有很大影響,現代化養雞場必須做好冬季防寒保溫工作,才能發揮雞隻最大的生產力、節約雞飼料的消耗、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除了考慮創造雞舍內良好的環境外,還要注意場區環境,以提供較為理想的小氣候、加強通風、增加光照、提高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裝置、改善圍護結構等,全方面加強冬季雞舍的防寒保溫效能。
1.加強雞舍冬季通風
現代化養雞場必須做好防寒保溫工作,才能給雞群帶來最適宜的環境,發揮其最佳的生產力。冬季雞舍加強通風可以使雞舍內溫度均勻,同時可以防止有害氣體超標等現象的發生。研究表明,理想的通風條件應通過管道均勻送風,天窗或風帽分段進風,以氣流組織形式將雞舍外的冷空氣預熱後均勻散佈到雞舍內部,其中側擋導流式活動進風口對提高雞舍內的平均溫度、改善雞舍內溼度和二氧化碳分佈、避免冷應激以及提高雞群產蛋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冬季雞舍溫度不能<8 ℃,否則對母雞的產蛋率有較大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養雞場對於控制冬季雞舍內通風量的瞭解不夠,缺少對實際排風量的概念的認識,致使雞舍內的通風量和需求通風量有很大差異,造成熱損失,同時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為滿足換氣要求,應確保雞舍內風速≤0.3 m·s-1。
2.適當增加雞舍的光照
冬季雞舍的防寒保溫工作中,雞舍的光照管理尤為重要,適當增加雞舍的光照不僅可以有效地殺死一些病菌,保持雞舍的環境衛生並可提高雞舍的溫度,例如在晴朗的冬季中午,可以將雞舍頂棚開啟,使陽光直射,不僅可以提高蛋雞的產蛋率,同時還可以增加雞隻的生長速率,給養殖場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適當增加雞舍的飼養密度
一般認為,適當增加雞舍的飼養密度可以增加雞舍的溫度,有利於雞舍冬季的防寒保溫工作,但是飼養密度也不宜過高。試驗表明,每個雞籠的飼養密度<4.2只時,能維持蛋雞較高的生產率,同時對於雞舍的防寒保溫工作起到積極影響。因此,在冬季可適當增加雞舍的飼養密度來提高雞舍溫度,為養殖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減少能源消耗。
4.新增保溫裝置
冬季雞舍的增溫技術主要是火採暖、水暖或電暖,一般需要根據養殖場所處地理環境和氣候來配置加溫裝置,例如在北方,冬季通常乾燥且持續時間較長,因此使用水暖同時搭配風暖效果較好。水暖主要是利用水比熱容大的特點,通過鍋爐加熱分佈於雞舍不同方位暖鋁片中的水,通過熱傳導的形式向雞舍內傳遞熱量,以提高雞舍內溫度,此種方法能源利用率高、節約成本,被廣泛使用。南方冬季溫度較高,適合使用節能型熱風爐,熱風爐主要是通過風機將暖風直接吹進雞舍進行增溫。試驗研究表明,使用熱風爐可以有效增加雞舍內的溫度,結合定時換氣功能還能明顯改善舍內空氣質量,受到廣大養殖者的歡迎。歐洲的一些國家通常使用塑料製成的貯水箱,同時進行隔熱設計,冬季維持雞舍內溫度效果較好。
5.改善雞舍的圍護結構
根據各地區的氣候資料,按照一般建築熱工的計算方法進行驗算髮現,當雞舍溫度在 10 ℃ 時,蛋雞的生產能力維持在最優水平,冬季雞舍的溫度最好維持在此水平。由於失熱量與失熱面積成正比,因此要求在確定雞舍面積時,綜合考慮飼養規模和機械裝置使用率,做到外圍護面積最小。
雞舍的圍護結構確定以後,就要考慮雞舍的熱平衡問題,當雞舍的總產熱量與失熱量平衡或產熱量大於失熱量時要保證雞舍的溫度≥10 ℃。雞舍的產熱量主要來源是雞體散發的遊離熱、太陽通過門窗散發的輻射熱、照明燈的產熱以及機械運轉產熱等;雞舍的熱量散失途徑主要是屋頂散熱、牆面散熱、地面散熱等,因此在建造雞舍時應合理改進雞舍圍護結構構造,儘可能選用一些熱阻較大、保溫效能好的材料來減少熱量損失,增加雞舍溫度。冬季雞舍的保溫工作除了考慮創造雞舍內良好環境外,還應注意廠區環境,提供較為理想的小氣候,全方面加強冬季雞舍的防寒保溫效能,更好地保證冬季蛋雞有良好的產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