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獸醫治療雞腺胃炎的探討
雞腺胃炎是養雞生產中的常見病,也給養雞生產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了治療雞腺胃炎,獸醫人員用西醫和中醫的方法都做了嘗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冀中公司在中獸藥方面也推出了一些好產品,大家都很熟悉。為了更好地為獸藥廠家研發人員開拓思路,生產出更好的中藥更新換代產品,更好地服務於養雞生產,有必要對中獸醫治療雞腺胃炎的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
關於雞腺胃炎,幾年來,在雞病專業網上有很多帖子,有腺胃炎的發病規律、病因病機、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有的文章圖文並茂,寫的很好,都值得借鑑。我在編寫《<雞譜>續·雞病中醫診療技術》一書時,也對雞腺胃炎做了探討,部分內容引述如下:
雞腺胃炎,屬溼熱病。早期屬於溼溫病,熱重於溼,病在氣分。中期屬於溼溫病,熱重於溼,病在血分。後期屬於溼溫病,溼重於熱,嚴重的病例是傷寒病的太陰、少陰寒溼病。
早期:病程較長,發展緩慢,多發生高溫高溼的季節,符合溼溫病的發病規律。呆立,閉眼,受驚動後能睜開眼,稍停片刻之後又閉眼,呈現精神萎靡,腺胃腫大如球,腸壁水腫,腸粘膜增生。一種情況,排水樣稀便,陽明熱證,腸道溼熱,暴注下迫。有表證用葛根芩連湯、人蔘敗毒散,逆流挽舟之法。無表證用黃芩湯,清熱利溼。一種情況,排粘膿樣糞便,汁粘而穢氣重。小便短澀不利,大便溏而不爽,屬於中醫溼溫範疇,熱重於溼的氣分之證,宜辛淡苦降清洩,達到溼開熱透、氣化溼行。以「上宣肺氣、中運脾陽、下通膀胱」為治療原則,可選用王氏連樸飲。一種情況出現料便,屬於熱證的谷不化,由於腸道溼熱下注,用藥宜黃芩湯。
中期:病雞消瘦,生長緩慢,腺胃出血潰瘍,腸壁有穿透性的出血斑點,在雞糞裡夾雜有西紅柿樣的糞便。西紅柿樣便,相當於中醫的「糞如紅醬」,是溼熱的症候,熱重於溼、從氣分轉入血分,久病入絡,下利腹痛後重,或肛門熱痛,屬熱邪傳入厥陰,血液內耗,可選用白頭翁湯。
後期:一種情況,溼溫證,溼重於熱,料便,中焦寒熱錯雜,表現出傷寒痞證,可用半夏瀉心湯。一種情況,出現水樣稀便,腸粘膜脫落,腸壁鬆弛無力,屬太陰寒溼,用理中湯或苓桂術甘湯。一種情況,出現料便,屬少陰寒溼,由於腎陽不足,不能腐熟穀物,用藥宜烏梅丸、椒梅湯或四逆輩。一種情況,是下利清水,不含糞渣,病雞消瘦,口渴,狂渴喜飲,水料比達到3:1左右,小便亦多,這種水樣稀便,本是雞的尿液,符合中醫「飲一溲一、尿色清長」的描述,畏寒怕冷。多由腹瀉過用寒涼藥物而造成的腎陽虛症。
大家可以看出以上論點是融合了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在內。
傷寒學派:腺胃炎早期有表證可以用葛根芩連湯,無表證可以用黃芩湯。中期有西紅柿樣糞便,可用白頭翁湯。後期中焦寒熱錯雜,可用半夏瀉心湯,出現脾腎陽虛可用理中湯、烏梅丸、四逆湯等。
溫病學派:雞腺胃炎屬於溼熱病,溼與熱合,熱在溼中,溼不祛則熱不清,所以治療重點在於祛溼。一般常用四種祛溼、清熱方法,分述如下:
1.辛香宣透,芳化溼濁:此法適用於上焦溼熱證候。即以辛香芳化,輕揚宣透之品,宣發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則微有汗出,溼邪可以從汗解,溼祛則熱亦隨之而散。常用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佩蘭等。
2.辛溫開鬱,苦溫燥溼:此法適用於中焦溼重於熱的證候。即以辛溫藥物和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化溼邪,調理脾胃,使之升降平衡。常用藥物如:半夏、蒼朮、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白朮等。
3.苦寒清熱燥溼:本法適用於中焦熱重於溼的證候。即選用苦寒之品,以達清熱燥溼的目的。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
4.淡滲利溼:本法適用於下焦溼熱證候。即以淡滲利尿藥,滲利溼邪,使溼熱從小便外洩。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
溼熱病的治療禁忌
1.忌大汗:溼熱邪氣侵襲上焦,鬱阻肌表,只宜用辛溫芳香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暢,微有汗出,邪從汗解,切忌以大辛大溫之藥使其大汗。因溼為陰邪,粘滯難以速除,必取微汗,方能緩緩祛之。而麻黃、桂枝之類大辛大溫藥物,其溫竄太過,用之不惟溼不能祛,反易助熱動溼,使溼熱上蒙清竅,內閉心包,而導致神昏、耳聾之重證。正如吳鞠通說:「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
2.忌大下:溼熱邪氣鬱阻胃腸,可用苦寒清熱燥溼,亦可用導滯通下之法。但忌純用峻下猛攻之品。因溼邪粘滯,非一攻可下,如單純重用大黃、芒硝之類攻下藥,不惟溼不能祛,且易損傷脾陽,導致脾氣下陷而成洩利不止之證。正如吳鞠通所說:「下之則洞洩」。
3.忌滋補:溼熱病往往出現午後身熱,口乾等見證,此乃溼邪為患,並非陰虛之兆。若誤診為陰虛而投以生地、麥冬之類滋潤膩補藥物,則滋膩助溼,反使其病膠著難解。正如吳鞠通所說:「潤之則病深不解」。
4.忌溫補:溼為陰邪,遏傷陽氣。在溼熱病過程中,由於溼阻氣機,陽氣不通,往往出現肢涼,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見證,此乃溼熱為患,並非虛寒之證。若誤診為陽氣虛而投以黨蔘、黃芪之類甘溫補氣藥物,則壅滯助熱,且有礙溼邪之運化,反使溼鬱熱蒸,病勢加重。
是不是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兩種理論就能包括了雞腺胃炎的所有治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醫學在經歷了幾千來與疾病的鬥爭中創造了豐富的治療方法和理論體系,是個偉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這裡僅就瘟疫學派的攻下法和扶陽學派的溫補法簡要說明一下,給大家開拓一下治療思路。
瘟疫學派:提倡溼溫病可下,注重逐邪,善用大黃。
《溫病條辨》論溼溫,開宗明義第一章即雲:「下之則洞洩」。此書風行海內,世之宗吳氏者,皆曰「溼溫忌下」。殊不知吳氏以前薛生白所著之《溼熱條辨》,用下法者有三條。王孟英注云:「溼熱病原有可下之證,惟溼未化燥,腑實未結者為不可下耳,下之則利不止。如已燥結,亟宜下奪;否則垢濁燻蒸,神明蔽塞,腐腸爍液,莫可挽回,較之傷寒之下不厭遲,去死更速矣。」其言甚是。而「垢濁燻蒸,神明蔽塞,腐腸爍液」,十二字描述溼溫失下誤治,以致出現嚴重毒血癥之機理亦頗精切。然王氏誤須待燥結已成,始行下奪,未免太遲。溫疫學派吳又可諄諄告誡:「注意逐邪,勿拘結糞」,且雲:「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結糞而後行哉!」此實閱歷有得之言。治療雞腺胃炎,我曾用瘟派學派的理論開處方:檳榔4、銀花4、地榆4、厚朴3、草果3、黃芩3、白芍3、柴胡3、大黃3 。使用多年效果也很理想。
扶陽學派。提倡溼溫病可溫陽,注重化溼,善用附子。
雞腺胃炎,屬於溼溫,如溼從熱化,傷陰劫陽,以救陰通腑而生津液,與一般溫病治無二法。如溼重於熱,則發熱纏綿,身熱不揚,昏沉睏倦,我借鑑盧崇漢、祝味菊的學術思想,每多避開常法,而以附子為主,參以芳香化濁之劑,以振陽氣,則可溼開而熱透,收效甚捷。處方如下,供大家借鑑:熟附片9、茯苓15、藿香15、桂枝5、乾薑3、五加皮9、蒼白朮各5、佩蘭9、神曲9、荷葉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