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鳳雞不同生長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
一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1 育雛前的準備
育雛舍的準備:進雛前2周,對育雛舍、育雛裝置進行徹底清掃、清洗、消毒。消毒可用消毒藥水進行噴灑,也可進行燻蒸消毒。
裝置、飼料和墊料準備:供熱器宜用電恆溫加熱器、煤炭爐或地下火道等方式供熱;照明燈可採用白熾燈、螢光燈或高壓鈉燈等;食槽、飲水器要求雛雞採食飲水方便;按雛雞的營養需要配制飼料,飼料要新鮮,不使用黴變飼料;墊料可選用鋸末、切短的玉米秸、稻草、大糠等。
2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育雛方式:可採取平面育雛、立體育雛、平面和立體聯合育雛等方式。
飲水:在雛雞初次飲水中加入葡萄糖、抗生素、電解質多維維生素等。水溫保持與室溫相同,1周後可直接飲用自來水。飲水要保持充足、清潔。
開食:將雛雞飼料撒在反光性強的硬紙上、塑料布或淺邊食槽內,當有些雞開始啄食時,其他雞也模仿。開食宜採用全價顆粒破碎料。
溫度:常規平面育雛第一週33℃~34℃,第二週30℃~32℃;育雛籠第一週30℃~31℃,第二週28℃~29℃。以後每週逐漸降溫3℃以內,四周以後逐漸過渡到20℃~22℃。高溫育雛時1至2周齡比常規育雛溫度高2℃左右。
溼度:育雛舍內相對溼度1~10日齡控制在70%左右;11~30日齡65%;31~45日齡60%;46~60日齡50%~55%。最高不能超過’70%,最低不能低於40%。
通風換氣:雞舍內氨氣濃度應在10%g以下,二氧化碳濃度在0.2%左右。如果其含量超過允許範圍,應儘快通風換氣。
光照:光照時間前3天每天23小時,第4天14小時,以後每天逐漸減少15分鐘至日常光照。光照強度第一週為10勒克斯,以後為5勒克斯。
密度:4周齡前,平養每平方米25只,網上飼養30只,籠養40只。4周齡後降低飼養密度。
二 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1 轉群
雛雞7周齡時轉入育成雞舍,到16周齡前轉到產蛋雞舍,轉群最好在清晨或晚上進行。轉群前2~3天和人舍後3天,飼料內各種維生素增加1~2倍,並給予充足的電解質溶液。在轉群前6小時停料,轉群當天連續24小時光照,讓雞熟悉環境,並有足夠的時間採食飲水。轉群前後兩雞舍的溫差要小。轉群同時對雞群進行清理、分群和淘汰不合格的次劣雞,但不要同時斷喙或進行預防注射等,以免增加應激。
2 日常飼養管理
前期要做好由育雛期向育成期的過渡,適時降溫,逐漸換料。保證營養需要,控制光照,加強通風換氣。注意補喂沙礫和鈣,一般從7周齡開始,每週每100只雞應給予不溶性沙礫500克,裝入料槽中讓其自由採食。
3 產蛋前準備
在12~15周齡時進行第二次修喙,同時進行整群,淘汰病弱殘雞。20周齡時體重應為1.25千克左右。
三 產蛋期的飼養管理
1 產蛋前期
指初產到進入高峰期前(17~24周齡),應淘汰病殘雞,強弱分飼,使整個雞群性成熟一致。轉群后,儘量減少應激(因花鳳雞帶有野性,進入雞舍後儘量保持安靜),並定時飼餵,供給品質高、適口性好的飼料。剛開產的雞不宜限飼,以利穩產、高產、延長產蛋高峰期。
2 產蛋高峰期
指進入25周齡後至40周齡左右,雞群產蛋效能已穩定,因此飼料粗蛋白含量要適當增加,且定時定量飼餵,在飼料中適當新增預防輸卵管炎及防止脂肪累積的新增劑(如膽鹼、蛋氨酸、VB12等)。
3 產蛋後期
隨著產蛋的逐漸下降,所需的蛋白能量也相應逐步降低,在降低飼料蛋白的同時,增加2%~3%的稻糠(根據雞體質而定),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控制輸卵管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