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飼養肉雞五要點
春季氣候變化異常,是疾病的高發期。在此階段飼養肉雞,應從如下五方面著手。
加強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飼養期間、賣雞後。
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沖洗、消毒(雞舍內應反覆消毒3次以上)。飼養期間要掌握三個要點:雞舍門口要設消毒池,並經常更換消毒水,餵雞前,要更換工作服並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時要堅持對雞舍內外實行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節每週1次,雞群發病時增加消毒次數;賣雞後要及時清理雞舍內外的雞糞,對雞舍內外環境及器具進行徹底清掃、沖洗、消毒。
正確接種疫苗
飼養戶應根據當地疫情的免疫程式,嚴格接種好疫苗。正確接種疫苗須注意如下問題:疫苗品種應與雞的日齡相符;各種疫苗的接種方法都有其嚴格規定,應按照說明去做;疫苗用專用稀釋液或蒸餾水稀釋,稀釋好的疫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用完;每隻雞都應接種疫苗;注意疫苗的存放;進行滴眼、滴鼻接種前後24小時不要進行噴霧和飲水消毒。
加強飼養管理
舒適的環境不僅能使雞發揮最大的生產能力,而且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適宜的溫度 溫度是否適宜的判斷方法:一是把溫度計懸掛在與雞同一高度處測溫,春季育雛第一週一般控制在35℃~36℃,以後每週降低2℃~3℃;二是根據雞的反應判斷,溫度過低時雞尖叫聚堆,溫度過高時雞分散並有喘息,溫度合適時雞分佈均勻。
雞舍空氣新鮮 雞舍內氨氣濃度為15×10-6時,人就感到不適,加上利用煤爐進行增溫時,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所以應在不降低正常室溫的前提下通風,減少雞舍內有害氣體和灰塵的含量。
注意墊料乾爽、清潔 舍內相對溼度以60%~70%為宜。育雛期最好用秸稈做墊料,以利於提高溫度;中大雞階段舍溫低於18℃時,應加厚墊料以提高溫度。
控制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雞生長不平衡,空氣中有害氣體增多,特別是溼度大時,雞容易感染大腸桿菌病、球蟲病、葡萄球菌病等,並可使疫病流行加快。所以,要控制肉雞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10只左右為宜。
減少應激反應 噪音、轉群、接種疫苗、天氣突變、斷喙等對雞都是不良刺激,常可引起發病,在飼養期間應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抓雞和驚擾,轉群、接種疫苗、斷喙前可以投喂抗應激藥物進行預防,並處理好因氣溫下降帶來的冷應激。
定期投喂藥物預防
春季流行的細菌性疾病及寄生蟲病主要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球蟲病等,這些疾病的發生大都與雞日齡和環境變化有很大關係,如沙門氏菌病易發生於育雛雞,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病易發生於冬春季節,球蟲病多發生於15日齡~60日齡的雞。瞭解各日齡、各飼養階段的易發雞病,適時投藥才能達到預防目的。
早發現病雞 儘快處理
儘早發現疾病可以儘早採取措施,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早期察覺疾病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每天檢查雞群(最好在早上),注意觀察雞群精神、活動性及糞便狀態,每天觀察雞的採食量,每晚在雞舍外靜聽雞群有無不良呼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