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易發病階段的管理要點!
在整個養殖週期中蛋雞要經歷幾個特定的易應激過大感染髮病階段,如免疫、斷喙、轉群等。在這裡主要談的是接種免疫時期的管理、初產至高峰期的管理以及季節交替時管理要點等從而降低特定時期雞群的發病機率!
一、接種疫苗前後的管理
抗體的產生過程是機體免疫系統與進入機體的抗原激烈博弈的過程,要經歷發熱等一系列複雜的生理反應才能夠完成。良好免疫力產生的前提是健康的機體,這就需要為機體提供免疫球蛋白等所需要的營養。
1、健康機體與合理的免疫間隔
雛雞在15~25日齡是母源抗體逐步消失與新的抗體尚未形成的免疫空白期。此階段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產生免疫力之前侵入機體。為此,進雛前要反覆消毒;在育雛期要嚴把生物安全關;防止交叉感染。3周後堅持每週帶雞消毒1~2次。為保證機體有充足的時間產生抗體,育雛期每次免疫至少間隔7天以上,若時間充足,間隔時間還可以延長;滅活苗的注射至少間隔10天以上。堅決杜絕進雞當天免疫,因為雛雞出殼後經歷了雌雄鑑別、接種馬立克疫苗、鐳射斷喙以及長途運輸等諸多應激,此時再免疫是百害無一利。事實上,早期防控疫病主要是依靠生物安全措施,即進雛前的反覆消毒與平時的嚴格隔離工作等。
2、保證健康充足的營養
營養是良好免疫力產生的物質基礎。養殖場應使用全價飼料,保證蛋氨酸、蘇氨酸、精氨酸、纈氨酸,維生素A、E、C、B6,亞油酸,生物素,葉酸,膽鹼,硒,鉻,銅,鐵,鋅等充足、平衡。所以,優質的飼料不僅是蛋雞高產的基礎,還是抗體形成和機體健康的基礎。正常情況下,在免疫後連續飲用5~7天的優質多維,對於減少免疫應激,促進抗體的形成十分重要。
3、免疫後合理用藥,修復受損面板、黏膜等防禦屏障
注射接種疫苗時,會使家禽的面板受到破壞;新城疫、傳支、傳喉等活苗免疫後病毒複製對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很容易使病原微生物,特別是大腸桿菌、支原體等病菌乘機而入。如果在免疫時雞已經感染了慢性呼吸道病,在接種新城疫疫苗後,常常導致該病的暴發,甚至繼發感染,引起雞死亡。因此,在免疫後間隔24小時,合理合規使用一些抗感染藥物,連用3~4天,以防止免疫後感染大腸桿菌病、支原體等。
4、細化管理、減少應激
免疫後雞群處於亞健康狀態,此時更要精心管理。育雛期免疫後要根據雞群狀態實際體感溫度適當升高舍溫0.5~2℃;同時注重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密度要合理,避免過分擁擠;避免人為製造應激和降低雞群中的應激反應,儘量保持安靜、穩定的生活環境。
5、避免多種疫苗聯合使用
因為抗原進入機體後,必然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聯合使用疫苗越多,對機體破壞作用就越大。一旦疫苗免疫時產生的破壞作用大於機體防禦能力,雞群就會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甚至出現死亡,出現整群淘汰的悲慘後果。所以免疫的原則是科學合理聯苗,能夠使用單苗不使用聯苗,能少聯則不多聯。
二、臨產期至高峰期的管理
初產前後雞的體重、體形、生理、內分泌及行動急劇發生變化,如開產前兩週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輸卵管與卵巢迅速發育增大,體重急速上升(開產前兩週體重約增加400克)等;再者開產後產蛋率迅速提升,蛋體積增大等等,這對於臨產雞來說,都是很大的應激,為此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開產前的轉群管理
轉群是蛋雞一生僅次於出殼、初產的第三大應激。轉群的前提必須是機體健康,對於正在發病的雞群要等痊癒後進行。轉群不可過遲,至少要在開產前2周進行完(疫苗也應在轉群前接種完)。在轉群前和轉群完成5天后要抽測體重,體重損失在6%~12%的,在最佳的生存條件下,恢復至原體重需要4~5天的時間。如果體重損失過高,且產蛋雞舍過冷或過熱,雞的恢復期可能需要15天以上。春秋適溫季節,轉群最好在夜間完成;炎熱季節,轉群要在天氣涼爽的早晚進行;寒冷季節應該在晴天的中午,並要採取保暖措施,保證雞群不受寒。轉群前應給雞隻準備充足的、清潔的水,確保雞隻在轉群后能夠及時飲到充足的水,注意不要急著進行飼餵,應在飲水1~2小時後再新增。產蛋雞應3只雞一個籠,一個飲水器乳頭,避免開產應激、免疫應激、移動應激的重合。
2、做好光照的銜接
成雞與育成雞的光照要銜接,不要突然急速增加光照時間,一般褐殼雞體重達到1.5千克,粉殼雞體重達1.4千克以上更換產蛋雞飼料,而在褐殼蛋雞體重達到1.6千克,粉殼蛋雞體重達到1.5千克後加光。前4周每週半小時光照,總光照時間16~16.5小時,褐殼蛋雞不足部分光照平均2周加滿;粉殼蛋雞在加光14小時後,要停下來觀察雞的產蛋率,此時產蛋率在90%以上,可以繼續加光,否則就要維持14小時光照,待產蛋率達90%後繼續加光至16~16.5小時,光照2.7瓦/平方米,高度1.8~2米,最好使用白熾燈,燈的大小不要超過40瓦,以確保光照的均勻(燈泡間距是燈泡距底層雞背部高度的1.5倍,燈泡距牆壁距離是間距的1/2)。蛋雞舍高度與燈泡大小的公式:10.76lux=0.9×燈泡瓦數/小時(對於使用自動上料機,要根據燈泡實際高度調整燈泡的大小)。
3、針對性調配飼料,滿足初產雞營養需要
首先滿足雞對蛋白的需要。更換產蛋雞預混飼料後,按照不同雞的品種進行配方的調整,主要調整的階段是產蛋率達到5%~32周齡。海蘭褐蛋雞粗蛋白的需求量是17克/天·只,海蘭灰為17.5克/天·只,羅曼粉為18克/天·只。蛋白能量比大約在14.8克~14.6克/兆焦。雞隻採食量過低時,又不能設計出嚴格的配方,粗蛋白原則上不低於17%,要滿足蛋氨酸、賴氨酸、蛋氨基酸、胱氨基酸等氨基酸的需要。建議此階段使用專用飼料,對於沒有專用飼料的,最好把預混料增加20%以上使用,新增1%~2%的優質豆油。對於臨產期在夏季和秋季的,由於使用的是新玉米,飼料中按照玉米水分在14%以上,每多1%,新增豆油0.4%。假如玉米含水16%,就要新增0.8%的油脂,以此類推。如玉米含水18%以上,建議不使用該玉米。
石粉用量的新增。為了確保產蛋雞在產蛋高峰期不出現癱瘓雞以及疲勞綜合症的發生,最好使用優質的預混料,在100日齡時根據雞的整齊度新增2%~3%石粉。雞群中有5%的雞雞冠開始發育按照不低於2%~2.2%的用量新增石粉(一般5%預混料需要新增4%~4.5%),產蛋率達到5%時石粉的新增量增加到6%,在產蛋率達到50%時,逐漸提高石粉的用量至8%左右。產蛋高峰期出現癱雞的現象主要是使用自配料和低檔預混料的養殖戶,原因是飼料中新增的磷酸氫鈣質量低劣或用量不足、石粉新增不合理以及鈣磷比例不當等原因。
判斷營養是否滿足機體需要不能只看產蛋率,因為臨產母雞即使採食的營養不足,為了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雞群也會消耗自身的營養來維持產蛋。但是蛋個會變小。營養不足時,首先表現蛋重增長緩慢或產小蛋,接著增重放慢或停止上升,甚至下降。產蛋率一旦下降,即使採取補救措施,也很難完全恢復,因為雞的體重已經下降。所以,開產後每1~2周必須抽測一次雞體重。為了方便抽測體重,可在產蛋雞群建立「哨兵雞」。抽測體重後,要及時調整,發現體重下降,應增加營養和採食量,在夜間12~1點鐘開燈飼餵。
4、做好雞初產至高峰期的保健工作
雞在剛剛開產時,由於抵抗力較弱,極易發生輸卵管炎症,建議在雞產蛋率達到5%、50%、80%,上高峰,下高峰五個點使用預防輸卵管炎的藥物,每次連用3天;在產蛋初期和產蛋率達到80%這兩個階段,還應使用抗病毒中藥 多維,連續使用7~10天。
三、季節交替時的管理
1、高溫會造成雞的內分泌紊亂,採食量大幅度下降,導致雞消耗自身營養用於產蛋,造成雞體重下降(不少雞體重下降250~300克以上)。
建議使用水簾、噴霧、風機降溫,屋頂淋水,種植攀藤植物遮蔭降溫;給雞飲用清潔的涼水;熄燈後4小時左右開燈1~1.5小時(另外,增加光照,開關燈程式不變),讓雞採食、飲水;提高飼料濃度,增加20%以上的預混料,新增1%~1.5%優質植物油,保證粗蛋白在16.5%以上。
2、冬季天氣寒冷雞需要耗能產熱抵禦寒冷,所以,在冬季來臨前要做好門窗、牆壁維修保溫工作,在確保空氣質量良好的情況下做好保溫,寒冷地區可採取水暖、暖風爐等加熱除溼。
保證能量不低於2750大卡/千克,最好新增1%~3%左右的植物油。冬季通風尤為重要,採取最小通風方式,定時開啟風機,保障雞舍含氧量,及空氣質量。
3、每年的3~4月份,9~10月份是養雞的黑色季節。
3~4月份雞脫冬裝換夏裝,氣候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北方多風南方多陰雨、潮溼、細菌滋生。在管理上不要著急加大通風,要逐步進行,適當通風;要保持環境相對穩定,同時修理乳頭、水槽,減少漏水;清理料槽、水槽,及時消毒;增加含硫氨基酸新增劑的使用,滿足換羽需要。
9~10月份雞脫夏裝換冬裝,氣候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此階段要合理調整雞舍通風,避免賊風直吹雞體,但不要著急過度減少雞舍通風換氣,要鍛鍊雞群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同時關注雞群體感狀態,及時合理調整雞舍通風防止雞群受涼受熱等。同時還要增加雞群營養,補充含硫氨基酸和油脂;還要每天向地面噴水保持溼度;每週堅持帶雞消毒,消毒時不要直接向雞身上噴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