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肉雞育雛的關鍵技術

  雛雞出生後的保管、運輸和育雛管理非常重要。特別是雛雞出生後的前48小時,管理環節中任何失誤都會影響雞隻遺傳潛力的正常發揮。在實際生產中,這些環節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視。因此,為了確保雞群獲得最佳的生產效能,應給雛雞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本文著重討論的是雛雞出生後前48小時如何確保其舒適性的相關問題。     育雛的中心環節是提供給雛雞最舒適的環境條件,雛雞周圍的環境溫度對雛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育雛時我們應儘量控制好雞舍內溫度和空氣流動,提供雛雞最佳的生活環境。討論雛雞對溫度的要求時,也不能忽視孵化這一環節。雛雞無論在出雛箱、出雛大廳、儲存間、運輸過程中或者在育雛舍內,任何一個環節溫度如果出現問題,都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隨著整個肉雞品種向寬胸型轉變,雛雞本身的特性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必須瞭解雛雞對環境的要求,檢討與評價我們的飼養管理方法,制定出最適合雛雞需要的管理方案。正常情況下,雛雞出生後至育雛早期,正常的直腸溫度應該在40-40.5攝氏度之間,溫度平衡狀態下雛雞應該感覺到很舒適。雛雞受熱應激時,其直腸溫度會達到或超過41攝氏度。     在實際生產中,最常見的問題是雛雞在出雛和運輸過程中受到熱應激,但是到了育雛時又受涼。而且,從年輕種雞群孵化出來的雛雞無論在出雛、運輸還是在育雛過程中都容易受涼。     孵化環節     除了育雛期的管理,對剛孵化出來的雛雞來說,出雛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出雛器設計時的最大排熱量是0.11瓦/枚蛋。但是,對於發育中的寬胸系胚胎來說,最新的研究表明胚胎的產熱量達到0.14-0.3瓦/枚蛋,產熱量與機器的排熱量相差27-173%。因此,當出雛器內因溫度不均而造成部分雛雞受到熱應激時,會加快卵黃的利用,這部分雛雞在雞場就表現為脫水死亡。雛雞在出雛器內比較常見的直腸溫度在39.4-42.2攝氏度之間。現場試驗表明通過降低出雛器設定溫度,能提高商品肉雞上市體重,降低料肉比。     正常情況下,一日齡的雛雞仍表現為冷血動物的特性,它不能根據環境溫度調節自己的體溫。因此,如果環境溫度降低,其體溫也會降低。若干天以後雛雞才逐漸具有體溫調節能力,能根據環境溫度變化調節其自身產熱能力以抵擋溫度變化所造成的影響。但是,雛雞要到2周齡以後才具有完全的體溫調節能力。     通過現場觀察,我們發現前48小時最為關鍵。在這一階段,保持雛雞的體溫,使雛雞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攝氏度之間非常重要。因為這期間雛雞的腸道及甲狀腺仍在發育,任何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應激都會造成生產效能的下降。48小時以後,一般只有在那些管理非常差的雞場,才會出現雛雞的直腸溫度較低的現象。     荷蘭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出雛後將部分雛雞放置在出雛器內4天,控制溫度使雛雞的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攝氏度之間,其餘的雛雞放到肉雞場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育雛,結果第一週的死淘率分別是0.35%和2%。另外一組實驗結果顯示:將雛雞放置在最佳環境條件下飼養8天,直腸溫度維持在40-40.5攝氏度之間,8日齡時體重可以達到250-280克。     雛雞的運輸環境     雛雞是比較適合於運輸的,只要條件適宜,一日齡肉雞雛雞很容易從運輸過程中恢復過來。雛雞的卵黃大約含有2克的脂肪和2.5毫升的水分。脂肪中含有的能量能維持雛雞3天之需。如果環境溫度低於26攝氏度,雛雞卵黃中的水分同樣能維持3天。但是,如果環境溫度達到40攝氏度,卵黃中的水分8-10小時就能耗盡。所以,雛雞運輸過程中如果有短暫的熱應激,即便對成活率沒有影響,但也會影響到雞隻的增重。某試驗結果表明:在運輸過程中讓雛雞遭受1小時40攝氏度的熱應激,雛雞16日齡時生長速度有明顯影響,而且這種增重上的影響在此後的生產效能表現上一直存在,難以彌補。     通過對雛雞採食量變化的觀察,發現初級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熱應激的臨界溫度是35-36攝氏度左右。雛雞在前48小時暴露在臨界溫度以上,會降低雛雞前2周的飼料攝入量,並且死淘率增加。所以,在運輸過程中雛雞周圍的溫度不能超過這個範圍,否則會影響將來的生產效能。     裝滿雛雞的雞盒盒內溫度要高於雛雞盒外的溫度。一般情況下,一盒100羽、每羽重40克的雛雞產生的熱量是165btu/小時(174KJ/小時)。如果空氣停止流動,一輛裝滿雛雞的客車車內溫度每分鐘將會上升0.6攝氏度,這樣的話,雛雞周圍溫度將在短短的10分鐘之內超過40攝氏度。     種雞年齡與體溫     在實際生產中,雛雞直腸溫度也因種雞周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同樣環境條件下,來源於年輕雞群的雛雞直腸溫度有時只有38.3-39攝氏度,而來源於老齡種雞群的雛雞直腸溫度大約在40攝氏度左右。這就說明來源於年輕種雞群的雛雞容易受到冷應激,這樣的雞群不會發揮出應有的遺傳潛力。這種現象也被下列試驗所證明:     將來源於年輕種雞群和老齡種雞群的實驗組雛雞分別暴露於20攝氏度2.5小時,對照組雞群飼養在33攝氏度的條件下。實驗期間測定雛雞的產熱量、直腸溫度和血漿中的T3濃度(一種參與機體體溫調節的物質)。結果顯示:雛雞經冷應激處理後,來源於年輕種雞群的雛雞產熱量明顯比來源於老齡種雞群的雛雞要少,因此,來源於老齡種雞群的雛雞能以較高的自身熱量維持適當的直腸溫度,但是,來源於年輕雞群的雛雞就沒有這個能力。而且,雛雞經冷處理後,來源於年輕種雞群的雛雞,其血液中的T3濃度也低。原因分析:1.老齡種雞和年輕種雞將母體內脂類物質傳輸到種蛋內的能力不一樣。2.發育中胚胎利用卵黃脂類物質的能力受種雞群年齡的影響。3.除了種雞年齡因素外,孵化過程也影響脂肪酸的利用和吸收。所以,有證據表明雛雞體溫調節能力的轉變會受到卵黃中脂類物質的影響。這可能就是老齡種雞和年輕種雞所產一日齡雛雞在體溫調節能力上差異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我們應儘量避免種雞早開產,特別是對目前的寬胸系品種更要注意,因為早產的種蛋蛋重、蛋黃都較小,蛋黃所含的脂類物質也較少,孵化出的雛雞對環境要求較高,容易產生質量問題。     育雛環節     育雛溫度對雛雞的生產效能影響也很大。下列的實驗結果是育雛溫度過低對雞群生產效能的影響結果:     育雛溫度30-32攝氏度 育雛溫度24-26攝氏度     雛雞出生重g 37.3±0.46 37.2±0.49     12日齡體重g 248.3±2.32 240.8±2.64     料肉比 1.36:1 1.40:1     飼料攝入量g 335.9±2.86 336.4±2.18     12天死淘率% 0.54 2.25     由於雛雞長時間的接觸墊料,所以,育雛時墊料溫度非常重要。雛雞到達時墊料溫度應至少達到29攝氏度以上。另外,墊料也必須保持乾燥,潮溼的墊料就如同蒸發冷卻效應一樣。通過現場觀察,我們發現雛雞比較喜好的墊料溫度是在32-33攝氏度。     較低的墊料溫度和育雛溫度還會增加腹水症的發生率。當雛雞受涼時,會增加代謝功能以保持體溫,代謝量的增加需要消耗大量氧氣,也就造成右心室的工作量增加,繼而發展成腹水症。     結論     要發揮雞群最大的生產潛能,除了給雛雞提供足夠的飼料和飲水以及良好的生物安全環境外,必要時還應通過檢測雛雞。

春季育雛關鍵技術

一消毒雛雞入舍前應先將雞舍徹底清掃沖洗乾淨,然後用福爾馬林(甲醛)和高錳酸鉀進行燻蒸消毒,關嚴門窗12~24小時後,開啟門窗通風換氣。所有用具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做完這些工作後,方可接雛入室。二飲水雛雞開食前,首先要給予飲水,最初幾天,可

雛雞飼養關鍵技術

育雛是養好雞的關鍵,雛雞飼養管理的好壞,是養雞生產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不僅影響雛雞的生長髮育和成活率,還影響生產效能,從而影響經濟效益,因此,必須針對雛雞的生理特點,採取

蛋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技術

雞成敗的關鍵在於育雛,育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雛雞的生長髮育、成活率、雞群的整齊度、成年雞的抗病力及成年雞的產蛋量、產蛋高峰持續時間的長短,乃至整個養雞產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搞好雛雞的飼養管理十分重要,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十點談一下雛雞的飼養管理,供廣大養雞戶

肉雞籠養管理技術

1、採取分階段擴群籠養,即飼養期前21d小區域集中育雛,節約供暖費用,21d後逐步擴群。2、根據籠養肉雞營養需要,研究設計相應的飼料配方,滿足在高密度籠養條件下生長髮育的需要。飼料配方的維生素比地面平養標準平均提高20%,適應籠養肉雞需要。3、育雛期雞籠前網

黃羽肉雞的養殖技術

1、飼養方式可以採用籠養。優質黃羽肉雞生長速度慢、體重小,因此胸囊腫現象基本不會發生。可以採用籠養,特別是後期肥育階段,採用籠養更有明顯效果。在廣東一些大型優質黃羽肉雞飼養場,0~6周齡育雛階段採用火坑育雛,7~11周齡採用竹竿或金屬網上飼養,12~15周齡

白羽肉雞養殖技術

概述:目前經濟發展購買先進的養雞裝置很容易,但如何發揮裝置的作用,提高養雞技術水平,按照肉雞的生長髮育規律科學資料指導生產,真正做到養雞精細化管理,是人員素質問題,關鍵

白羽肉雞育雛的管理

白羽肉雞飼養是否成功育雛是關鍵,育雛期溫度、溼度、舍內的空氣新鮮度、雞雛的密度都要合理,溫度根據季節的不同略有差異。雞雛不聚堆不張口呼吸就可以,不要一味的盯著溫度計,不能違背它的生理要求;溼度控制在60-65%,適宜的溼度能防止浮塵進入呼吸道,導致做首免

肉雞網架養殖技術

雞舍的搭建雞舍最好選在遠離村莊、地勢略高、通風條件好的地方,無論建石棉瓦房或平房,房屋都不能太低,太低的房屋冬天保溫差,夏天隔熱差。房頂設天窗,牆根留通風口,門窗不能太小,房舍的跨度最好在5米以上。取暖加溫溫度是提高肉雞成活率的關鍵。雞舍建成後,加

肉雞養殖的關鍵控制點

當前引起肉雞疾病的因素非常複雜,以混感多見,雖然採取了多樣治療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所以,疾病防治還是提倡防重於治的原則,平時多采取一些預防保健措施,充分提高肉雞自身的抵抗力,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發生,關鍵的控制點有以下四點:一、育雛前15天是養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