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孵化過程控制要點
1. 種蛋入孵入孵安排的原則是合理安排種蛋佈局,做好種蛋上車和在孵化器裡面的位置確定,從而使得孵化過程中孵化器內部的溫溼度 以及co2濃度均勻,以適合胚胎髮育所需的各項要求。在入孵過程中要注意蛋庫與孵化室的溫度差的影響,一般蛋庫溫度會在18-20℃,而孵化室的溫度一般會在25℃左右,因此二者之間會有5-7℃的溫度差,由於孵化室的通風不是很好,這樣的溫度差可能會導致雞蛋出汗,同時也會導致溫度的不均勻使得孵化時間參差不齊,因此入孵時間應儘量的短。
2. 孵化條件控制
要想獲得理想的孵化效能和品質優良的雛雞,除優質健康高產種雞群、提高種蛋品質和加強種蛋消毒外,孵化條件是關鍵因素。
2.1 溫度控制
溫度是孵化中重要的條件,對孵化率和雛雞品質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為胚胎髮育過程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是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進行,沒 有適宜的溫度,胚胎就不能發育或發育不正常,得不到好的孵化效果。
孵化初期,胚胎物質代謝處於初級階段,缺乏調節能力,故需較高的溫度。 孵化中期,胚胎物質代謝逐漸加強,體溫調節能力也逐漸加強,此時溫度要保持平穩。孵化後期至出殼前,胚胎已具有調節體溫的能力,加上本身新陳代謝旺盛,產生大量的體熱,此時孵化溫度還應稍低,以利於散熱。因此,孵化期應遵循前高、中平、後低的原則。孵化溫度偏高則胚胎髮育快,雛雞提前出殼;溫度偏低則胚胎生長髮育遲緩,出殼時間晚而拖延。
據試驗,37.8℃ 孵化21天出雛,孵化率最高; 38.5℃僅20天就出雛; 39.5℃只需19天,且雛雞體重輕,孵化率低;35.5℃ 要延遲到24天出殼,且大多數胚胎死於殼內孵化過程中。
溫度過高、過低或時高時低都會使弱雛增多,合格種雛減少。如孵化溫度高會造成死胚率升高、雛雞個體細小、絨毛短或成小卷團,眼、喙異常,卵黃囊和腸留在腹腔外不能及時進入體內等。孵化溫度過低雛雞不活潑,絨毛粗糙乾燥,腹部腫大柔軟,臍環閉合不良,跗關節紅腫,站立不穩等;溫度時高時低也常會出現臍環閉合不良,眼睛閉合,眼部絨毛粘連,脫水,彎趾或「八」字腳。
應根據胚胎的需溫特點,入孵方式和孵化方法進行正確施溫。例如巷道式孵化器的分批入孵,採用恆溫孵化法,孵化器的溫度控制在37.8℃(100.04℉ ),出雛器的溫度為 37.0~37.5℃。箱體式孵化器的整批入孵,採用變溫孵化法,1~3天孵化溫度38.0℃,4~12天為37.8℃,13~18天為37.6℃,19~21天為37.0℃ ,孵化室室溫控制在22~26℃。這裡均說的是空氣溫度,由於本廠的孵化器具有蛋殼測溫儀,因此是將胚胎溫度設定在100℉ ,通過監控蛋殼溫度來設定孵化器內部環境的空氣溫度,從而保障胚胎髮育有良好的溫度環境。
2.2溼度控制
溼度具有導熱作用,在孵化初期可使胚胎受熱均勻,孵化後期有利於胚胎生理熱的散發,適宜的溼度還有利於雛雞出殼時,在足夠溼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使蛋殼成分中的碳酸鈣變為碳酸氫鈣,便於雛雞出殼。孵化室和出雛室的相對溼度應保持在 50%~65%,孵化器內保持50%~60%,出雛器內保持65%~75%,胚胎對溼度的適應範圍較廣,不如溫度敏感,一般不會造成孵化率大幅下降,但溼度過高,會延長出殼時間,雛雞體軟腹大,絨毛粘連蛋黃液;溼度過低,提前出殼,雛雞乾癟、瘦小,絨毛乾燥、發焦,有時粘殼。溼度過高的控制措施是降低環控溼度設定值,加強通風;溼度低,則需要提高環控溼度設定值,但是不管加溼還是除溼都不能對環境溫度產生過大影響。
2.3 通風控制
通風可以供給胚胎生長髮育所需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使孵化器內溫度均勻,促進胚胎散熱通風的要求是保持新鮮的空氣,氧氣含量不低於 20%,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0.5%,但不能因通風而影響溫度和溼度。孵化器內二氧化碳濃度達1%時,胚胎髮育遲緩,死亡率增加,出現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現象。孵化器內二氧化碳含量超過1%,每增加1%,孵化率下降 15%。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0%,胚胎將全部死亡。通風過度則會影響溫度和溼度,出現雛雞眼睛閉合,眼部絨毛粘連,脫水,糞便呈綠色等,一般在孵化初期通風量可以小些,孵化中後期,隨著胚胎日齡的增大,代謝加強,通風量應逐漸增強。尤其在即將破殼出雛的情況下,更應注意通風,避免孵化後期胚胎悶死在殼內。
本廠採用的是co2感測器來控制孵化器和出雛器的通風,在孵化器的孵化前1-9天聚集co2含量,標準程式中最高設定是0.85%,從而促進胚胎髮育過程中的血管的發育,之後將co2的濃度逐步拉至安全值0.3%以下,通風的控制完全是根據發育過程中co2的要求,而不是用來主要進行溫度控制,因此減少了通風對溫度和溼度的影響。
2.4 翻蛋
翻蛋可以避免胚胎與殼膜粘連,使胚胎各部位受熱均勻,供應新鮮空氣,有助於胚胎運動,保持胎位正常。翻蛋的要求是每隔 1~2 小時翻蛋 1 次,孵化 14-18 天可以停止翻蛋。長期不翻蛋或翻蛋不正常,會降低孵化率、胚胎粘在殼膜上,粘著部分出現畸形。翻蛋以水平位左右各45度為宜,並要防止翻蛋過程中的劇烈震動。
由於現在孵化技術的提高,各個孵化器設計廠家推出自己的新型孵化器。除了包括傳統的溫度探頭,溼度探頭外,增加了二氧化碳探頭、蛋殼測溫探頭、稱重系統。這樣能夠更好的模擬生物學上老母雞孵化小雞的原理。應用二氧化碳探頭檢測孵化器內部的二氧化碳濃度使得孵化前期達到一定的二氧化碳濃度,從而促進胚胎的血管發育,這樣變擯棄了傳統意義上面需要通過通風來達到降溫的效果。通過蛋殼測溫儀來檢測胚胎髮育過程中的胚胎溫度,用空氣溫度上下限來使得胚胎具有良好的溫度條件,讓胚胎說話,從而使胚胎達到最好的發育溫度。通過稱重系統來檢測孵化器中種蛋的失水率,從而時時檢測種蛋的失重情況,滿足最佳的孵化條件。這些新的技術和監控探頭安裝有助於更加精細孵化條件控制。
3. 種蛋轉盤
在18/19天,種蛋就會從孵化器被轉移到出雛器。此做法有兩個目的,種蛋被側放於出雛器中,令從蛋殼中出來的雛雞可以自由活動;同時,轉盤有衛生方面的意義,在雛雞出殼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絨毛,這些絨毛可能會對整個孵化廠造成汙染。過早或過晚轉盤都會因為胚胎不是在最理想的狀態下轉移而導致孵化率的下降,這一點在改變轉盤的時候都應該被考慮到。轉盤的時間因應不同型別的孵化器而有所差別(通常在18-19天)。
3.1 在進行轉盤操作時應該迅速平穩地進行,避免種蛋冷卻而導致孵化延遲。
3.2. 轉盤時照蛋,挑出無精蛋、早期胚胎死亡、中期死亡和汙染蛋-並計算記錄。
如果在照蛋過程中發現汙染蛋,要將汙染蛋揀出。盛放汙染蛋的桶內要有足夠的消毒藥,並蓋好桶蓋。落盤人員接觸汙染蛋或擦拭破損蛋後,需立即用酒精消毒雙手。每車種蛋落盤前,落盤人員需用酒精消毒雙手一次。如果有汙染蛋或其它種蛋破裂於地的,要立即用包裝紙擦拭,然後消毒。整理白蛋時,若有兩個以上半盤的白蛋,必須並盤。對打蛋分析的白蛋和其它型別蛋,註明系別、批次、臺次、數量後放到指定位置。當一個出雛盤中無精蛋數量約超過25%時要並盤。
3.3 因為胚胎在轉盤前已經吸收了蛋殼內的鈣來幫助骨骼的發展,所以此時的蛋殼會變得更加易碎。因此,轉盤時應該更加小心,以避免蛋殼的破損。自動的轉盤裝置會比人工操作更加安全、高效。
3.4 在轉盤前,出孵器的出雛盤應該正確清洗和烘乾。將種蛋放置於溼潤的托盤中會因為水氣的蒸發而造成種蛋的冷卻。
3.5 腐敗和爆炸的種蛋應該被丟棄。
3.6 現在很多孵化廠利用機器進行馬立克或其它疫苗的蛋內免疫注射,在進行此類操作時應該按照機器製造商的操作規範進行操作。
4.出雛現場的控制
4.1首先是雛雞從出雛器裡面拉出來後的工藝操作環境溫溼度通風的控制。所有的操作應該在溫控環境下進行,避免過熱或過冷。雛雞在盒子或其它運送裝置中不能太擁擠。為了避免雛雞體重降低,雛雞停留的地方要保持合適的相對溼度。建議溫度為24℃,相對溼度65-70%,實際過程中要以雛雞的狀態為依據。
4.2各項工藝的標準化規程制定。筆者主要在父母代肉種雞孵化廠工作多年,父母代肉種雞的雛雞工藝處理是行業內比較全面的。流程主要包括撿雞,混雛質檢,公母鑑別,馬立克免疫(公雞的剪冠斷趾工藝),數種雞,IB免疫,打包,雛雞發運。每個工藝環節均為一個控制點,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減少各個環節的產生淘汰和提高雛雞質量,從而保障良好的利用率和雛雞質量。
4.3出雛結束後環境、出雛筐及各種免疫裝置的衛生消毒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打掃衛生的流程,避免由於流程安排不合理而導致的二次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