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肉雞接雛與雛雞管理

 一 雛雞的挑選
   

  雛雞在孵化場孵出蛋殼,並從出雛器轉移出來後,就已經經歷了相當多的操作,如挑揀分級,對出殼後的雛雞進行個體選擇,選留健雛,剔除弱雛和病雛,公母鑑別,有的甚至已經做過免疫接種,如對出殼後的雛雞進行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接種。評價1日齡雛雞的噴量,需要對雛雞個體進行檢查,然後做出判斷。檢查的內容主要有:
   
  1 反射能力
   
  把雛雞放倒,它可以在3秒內快速站立起來的是健雛;如果雛雞疲憊或是弱雛,3秒後才可能站起來。
   
  2 眼睛
   
  健雛清澈,睜著眼,有光澤;弱雛眼睛緊閉,遲鈍。
   
  3 肚臍
   
  繭綢嚌部癒合良好,乾淨;弱雛臍部不平整,有卵黃殘留物,臍部癒合不良,羽毛上沾有蛋清。
   
  4 喙
   
  健雛喙部乾淨鼻孔閉合;弱雛喙部發紅,鼻孔較髒、變形。
   
  5 卵黃囊
   
  健雛胃柔軟,有伸展性;弱雛胃部堅硬,面板緊繃。
   
  6 絨毛
   
  健雛絨毛乾燥有光澤;弱雛絨毛溼潤且發粘。
   
  7 整齊度
   
  健雛全部雛雞大小一致;弱雛超過20%的雛雞體重高於或低於平均值
   
  8 體溫
   
  健雛體溫應在40~40.8℃;弱雛體溫過高或過低,高於41.1℃,或低於38℃,雛雞到達後2~3個小時內體溫應為40℃。
   
  二 雛雞的運輸
   
  雛雞出殼後1小時即可運輸。一般在雛雞絨毛乾燥可以站立至出殼後36小時前這段時間為佳,最好不要超過48小時,以保證雛雞按時開食、飲水。挑選好的雛雞,用專用,尤質運雛箱盛裝,每個箱子中分四個小格,每格放20~25只雛雞。也可用專用塑料筐。
   
  夏季運輸儘量避開白天高溫時間。運輸前要對運雛車輛、運雛箱、工具等進行消毒,並將車廂內溫度調至28℃左右。在運輸過程中儘量使雛雞處於黑暗狀態,這樣可以減少途中雛雞活動量,降低因相互擠壓等造成的損傷。車輛執行要平穩,儘量避免顛簸、急剎車、急轉彎,30分鐘左右開燈觀察1次雛雞的表現,出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運雛車到場後,應迅速將雛雞從運雛車移出。雛雞盒放到雞舍後,不能碼放,要平攤在地上,同時要隨手去掉雛雞盒蓋,並在半小時內將雛雞從盒內倒出,散佈均勻。根據育雛傘育雛規模,將正確數量的雛雞放入育雛圍欄內。空雛雞盒應搬出雞舍並銷燬。
   
  有的客戶在接到雛雞後要檢查質量和數量,一定要先把雛雞盒卸下車,並攤開放置,再指派專人去查。不能在車內抽查或在雞舍內全群檢查,這樣往往會造成熱應激而得不償失。
   
  三 入舍與管理
   

  行為是一切自然演變的重要表達。每隔數小時就應該檢查1日齡雛雞的行為,不止是在白天,夜間也同樣需要進行行為觀察:如果雞群均勻地分佈在雞舍內各個區域,說明溫度和通風設定的操作是正確的;雞群扎堆在某個區域,行動遲緩,看上去很茫然,說明溫度過低;雞總是避免通過某個區域,說明那裡有賊風;雞開啟翅膀趴在地上,看上去在喘氣併發出唧唧聲,說明溫度過高或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
   
  1 低溫接雛
   
  雛雞經過長時間的路途運輸,飢餓、口渴、身體條件較為虛弱。為了使雛雞能夠迅速適應新的環境,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我們可以在育雛溫度的基礎上稍微降低溫度,使育雛圍欄內的溫度保持在27~29℃之間,這樣,能夠讓雛雞逐步適應新的環境,為以後生長的正常進行打下基礎。
   
  雛雞到達育雛舍後,需要適應新的環境,此時雛雞休息是正常的,但4~6小時後,雛雞應該開始在雞舍內散開,並開始自由飲水、採食、走動,24小時後在雞舍內均勻散開。
   
  2 適宜的育雛溫度
   
  雛雞入舍24小時後,如果仍然扎堆,可能是由於雞舍內溫度太低。當雞舍內溫度太低時,若未對墊料和空氣溫良進行加熱,將導致雞的發育不良和雞群整齊度差。雛雞扎堆會使溫度過高,雛雞一到達育雛舍後就應該立即將其散開,同時保持適宜的溫度並調暗光照。
   
  溫度是否合適,不能由飼養員自身的舒適與否來判斷,也不能只參照溫度計,應該觀察雛雞個體的表現。溫度適宜時,雛雞均勻地散在育雛室內,精神活潑、食慾良好、飲水適度。
   
  溫度適宜時,雞群分佈均勻,吃料有序,有臥有活動的,臥式也比較舒服;溫度偏高,雞群躲在圍欄邊緣處,但臥式也較好,只表示溫度略偏高些,雞群也能適應,但想遠離熱源。若溫度再高,雞群不再靜臥,會出現張口呼吸、翅膀下垂的情況。
   
  3 確保適當的相對溼度
   
  雛雞進入育雛舍後,必須保持適當的相對溼度,最少55%。寒冷季節,當需要額釙的加熱,假如有必要,可以安裝加熱噴頭,或者在走道潑灑些水,效吳較好。
   
  4 通風
   
  雞舍內的氣候取決幹通風、加熱和降溫的結合。對於通風系統的選擇還要適應外部的條件。無論通風系統簡單或複雜,首先要能夠被人操控。即使是全自動的通風系統,管理人員的眼、耳、鼻、面板的感覺也是重要的參照。
   
  自然通風不使用風機促進空氣流動。新鮮空氣通過開放的進風口進入雞舍,如可調的進風閥門、捲簾。自然通風是簡單、成本低的通風方式。
   
  即使在自然通風效果不錯的地區,養殖場主們也越來越多地選擇機械通風。雖然硬體投資和執行費用較高,但機械通風可以更好地控制雞舍內環境,並帶來更好的飼養結果。通過負壓通風的方式,將空氣從進風口拉入雞舍,再強制抽出雞舍。機械通風的效果取決於進風口的控制。如果雞舍側牆上有開放的漏洞,會影響通風系統的執行效果。
   
  要及時對通風效果進行評價。對於地面平養系統,雞群在雞舍中的分佈情況就可以說明通風的效果和質量,也可通過其他方法對通風效果進行評估。簡單的方法是裸露並沾溼雙臂,站到雞聚集數量較少的區域,感覺是否該區域有賊風,感覺一下墊料是否太涼。觀察整個雞舍中雞群的分佈情況,判斷是否與風機、光照和進風口的設定有關係。一旦改變了光照、進風口等裝置的設定,數小時後再次觀察雞群分佈情況是否有改變。對於改變設定的效果,不要輕易地下否定的結論。同時記錄改變設定的內容。
  
  通風量的設定不僅僅依靠溫度,還需要考慮雞舍溼度,以及雞背高度的風速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良。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雞會變得嗜睡。如果您在雞背高度持續工作超過5分鐘後有頭痛的感覺,那麼二氧化碳的濃度至少超過3 500毫克/m3說明通風量不夠。還要注意,不能有賊風。  

肉雞優質雞苗的選擇技巧/如何挑選優質雛雞

在肉雞養殖過程中,挑選優質的雞苗是保證養殖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挑選質量優良的雞雛,只有好的雞雛才能生長出健康、優質的肉雞,那麼如何選擇肉雞的優質雞苗,如何選擇好的雞雛,一

肉雞的通風

肉雞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要求有比較穩定適宜的環境。肉雛雞所需的適宜溫度要比蛋雛雞高1℃~2℃,肉雛雞達到正常體溫的時間也比蛋雛雞晚1周左右。肉雞稍大以後不耐熱,在夏季高溫時節,容易因中暑而死亡。肉雞的迅速生長,對氧氣的需要量較高

肉雞產熱散熱平衡-原理解讀

未出殼的和剛出殼的雛雞均無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通常我們會稱之為冷血的變溫動物,也就是說雛雞的體溫會隨雞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雛雞的體溫,我們一般檢測直腸溫度,正常雛雞

商品肉雞免疫用藥保健程式

一、1日齡:馬立克氏疫苗頸部皮下注射1、肉雞馬立克氏疫苗有沒有預防的必要?答:有。2、注意雛雞的選擇:雞雛進雞舍後為了達到更好的成活率選雛是很關鍵的。(1)首先選擇種蛋來源與質量穩定較為正規的廠家,這樣雛雞的質量較有保證。(2)雛雞外觀羽毛清潔、有

肉雞育雛的關鍵技術

雛雞出生後的保管、運輸和育雛管理非常重要。特別是雛雞出生後的前48小時,管理環節中任何失誤都會影響雞隻遺傳潛力的正常發揮。在實際生產中,這些環節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視。因此,為

春季飼養肉雞五要點

春季氣候變化異常,是疾病的高發期。在此階段飼養肉雞,應從如下五方面著手。加強消毒工作消毒工作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飼養期間、賣雞後。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沖洗、消毒(雞舍內應反覆消毒3次以上)。飼養期間要掌握三個要點:雞舍門口要設消毒

春季肉雞疾病防治

春季氣候變化異常,是疾病的高發期。做好此階段肉雞疾病的防治工作,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加強衛生消毒在雞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終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整個飼養期間、雞群出欄後的消毒工作。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沖洗,消

立體籠養肉雞飼養管理要點

一、分群立體養殖肉雞多采用整體育雛,當雛雞密度過大時要適時分群,確保雛雞體重均勻,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齡,分群過早,由於體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籠縫隙中鑽出,還會造成空間

季節交換時肉雞的管理

季節交換的時候氣候變化異常,是疾病的高發期。做好此階段肉雞疾病的防治工作,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1、加強衛生消毒:在雞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終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個環節,即雛雞入舍前,整個飼養期間、賣雞後的消毒工作。雛雞入舍前,雞舍及器具應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