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肉雞產熱散熱平衡-原理解讀

未出殼的和剛出殼的雛雞均無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通常我們會稱之為冷血的變溫動物,也就是說雛雞的體溫會隨雞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雛雞的體溫,我們一般檢測直腸溫度,正常雛雞的直腸溫度為40.2-40.5攝氏度。

5日齡左右是一個過渡時期,雛雞體溫會升高到41-41.5攝氏度左右,之後維持穩定,到10日齡完全變成恆溫動物,也就是說這時肉雞自身會產生熱量,並有體溫調節能力。

肉雞體內熱平衡取決於體內產熱和散熱量

肉雞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生存和繁衍,是因為肉雞自身通過生理和行為調節機制能有效維持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熱平衡。

在不斷變化的熱環境條件下,雞體溫的相對恆定是靠體熱調節實現的。這裡有一個等熱區的概念, 肉雞的等熱區也就是說肉雞的代謝率最低和通過非蒸發性物理調節即可維持體溫恆定的環境溫度範圍。

肉雞的等熱範圍受日齡、飼料營養水平、以前溫度習服狀況、雞舍條件,隔熱效能以及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同日齡的雞群,其等熱區也可能不盡相同,也就是說上限和下限臨界溫度可能受以上因素的影響而升高或降低。

近期和一些養殖成績比較好的場長交流,他們會有一個這樣的經驗:夏季肉雞目標溫度曲線走上限溫度,冬季目標溫度曲線走下限溫度,這是有道理的。

夏季溫度曲線走肉雞溫度舒適區的上限,提高雞群后期在夏季高溫高溼時間段對高溫的適應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在雞群前期通過走溫度舒適區上限,加大了肉雞自己等熱區範圍,提高了肉雞自己可適應的上限臨界溫度。

同樣的道理,冬季,我們走雞群溫度舒適區偏下區域,讓肉雞從小適應雞舍溫度偏舒適區下。後期溫度曲線設定為肉雞的生長溫度,而不是舒適溫度。慢慢鍛鍊雞群擴大自己的適應的等熱區下限溫度。

肉雞可以通過行為和生理調節體熱平衡,也可以通過物理和化學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熱交換量,當肉雞在比自己下限臨界溫度還低的環境中時,由於肉雞體表與環境之間的溫差變大,動物向環境的散熱量增加,此時動物體內代謝增強,增加產熱量以補償向環境傳遞而損失的熱量,這種化學調節的結果將使飼料的利用率降低,同時肉雞通過聚堆,縮頸等物理行為調節減少散熱量。

雞體內的熱量主要來自於飼料。胃腸中的飼料在被消化吸收過程中產生熱量,營養物質在參與雞體能量和物質的代謝過程中產生熱量。

只進行正常生命活動並保持體重不變的情況下的產熱量稱為維持代謝產熱,維持代謝產熱量又包括基礎代謝產熱量和活動產熱量。因此,雞的產熱環節主要包括基礎代謝產熱、活動產熱、生產產熱以及熱增耗。

在實際生產中,肉雞的維持需要對能量的使用具有優先權,只有當肉雞的所有維持需要都得到滿足後,剩餘的能量才能被肉雞用於增加體重。

蛋雞抗熱應激的對策

蛋雞的最適溫度為13~24℃,此時機體的產熱和散熱維持動態平衡,蛋雞生長效能最好。在13-24℃,輻射、對流和傳導等顯熱散熱方式可以把雞的體溫維持正常。超過25℃後要通過呼吸道喘氣來

解讀蛋雞疲勞症

籠養蛋雞疲勞症常發生於產蛋高峰期,又稱為籠養蛋雞骨質疏鬆症。一、原因1、籠養蛋雞日糧中鈣含量嚴重不足,鈣、磷不平衡。2、過度粉碎的石粉、骨粉在雞的胃腸中吸收快,排洩也快,

為啥夏季蛋雞的糞便特別稀?啥原因引起的呢?

進入酷熱的夏季後,蛋雞也需要抗熱應激,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這個名詞!雞隻面板沒有汗腺,全身被覆羽毛,其產熱、散熱以及體溫調節方式與哺乳動物存在較大的差異。1、產熱:除直接

為什麼夏季籠養蛋雞的糞便特別稀?如何改變?

雞隻面板沒有汗腺,全身被覆羽毛,其產熱、散熱以及體溫調節方式與哺乳動物存在較大的差異。當外界溫度低於26.7℃以上時,雞隻主要以輻射、對流、傳導為散熱方式;當溫度高於26.7℃時,

夏季高溫的蛋雞飼養

在蛋雞養殖過程中,由於蛋雞天生沒有汗腺,面板被羽毛覆蓋,散熱能力較差,並且雞體自身也會產熱,因此,在夏季炎熱的天氣蛋雞極易產生熱應激。通常25℃以上蛋雞群就會出現熱應激反應

風速的作用機制及對家禽的影響

1、風速對家禽熱平衡調節的作用機制風速對家禽的影響有一套特定的作用機制。風速通過影響對流散熱,進而改變體熱平衡,最終對家禽的生理和生產造成影響。家禽體內同樣存在一套維持

解讀雞的免疫系統!

雞的免疫系統主要包括哈德爾氏腺、法氏囊、胸腺、盲腸扁桃體四個主要的免疫器官,腸道集合淋巴組織也具有重要作用。初級免疫器官01胸腺位於頸部兩側皮下,每側7葉,各葉約如小扁豆,

案例解讀:夏季如何防控雞球蟲病?

雞球蟲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球蟲寄生於雞腸道內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蟲病,是對雞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也是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夏季高溫高溼,雞球蟲病感染率急劇上升。現

雞舍沖洗過程應遵循的原則和流程解讀

雞舍沖洗是保護雞舍環境、科學防控疾病的重要一環。在沖洗過程中,應當遵循哪些原則?應該採取怎樣的沖洗流程,以便保證沖洗質量和效果?【雞舍沖洗】遵循從外到內、從前到後和從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