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產熱散熱平衡-原理解讀
未出殼的和剛出殼的雛雞均無調節自身體溫的能力,通常我們會稱之為冷血的變溫動物,也就是說雛雞的體溫會隨雞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雛雞的體溫,我們一般檢測直腸溫度,正常雛雞的直腸溫度為40.2-40.5攝氏度。
5日齡左右是一個過渡時期,雛雞體溫會升高到41-41.5攝氏度左右,之後維持穩定,到10日齡完全變成恆溫動物,也就是說這時肉雞自身會產生熱量,並有體溫調節能力。
肉雞體內熱平衡取決於體內產熱和散熱量
肉雞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生存和繁衍,是因為肉雞自身通過生理和行為調節機制能有效維持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熱平衡。
在不斷變化的熱環境條件下,雞體溫的相對恆定是靠體熱調節實現的。這裡有一個等熱區的概念, 肉雞的等熱區也就是說肉雞的代謝率最低和通過非蒸發性物理調節即可維持體溫恆定的環境溫度範圍。
肉雞的等熱範圍受日齡、飼料營養水平、以前溫度習服狀況、雞舍條件,隔熱效能以及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同日齡的雞群,其等熱區也可能不盡相同,也就是說上限和下限臨界溫度可能受以上因素的影響而升高或降低。
近期和一些養殖成績比較好的場長交流,他們會有一個這樣的經驗:夏季肉雞目標溫度曲線走上限溫度,冬季目標溫度曲線走下限溫度,這是有道理的。
夏季溫度曲線走肉雞溫度舒適區的上限,提高雞群后期在夏季高溫高溼時間段對高溫的適應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在雞群前期通過走溫度舒適區上限,加大了肉雞自己等熱區範圍,提高了肉雞自己可適應的上限臨界溫度。
同樣的道理,冬季,我們走雞群溫度舒適區偏下區域,讓肉雞從小適應雞舍溫度偏舒適區下。後期溫度曲線設定為肉雞的生長溫度,而不是舒適溫度。慢慢鍛鍊雞群擴大自己的適應的等熱區下限溫度。
肉雞可以通過行為和生理調節體熱平衡,也可以通過物理和化學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熱交換量,當肉雞在比自己下限臨界溫度還低的環境中時,由於肉雞體表與環境之間的溫差變大,動物向環境的散熱量增加,此時動物體內代謝增強,增加產熱量以補償向環境傳遞而損失的熱量,這種化學調節的結果將使飼料的利用率降低,同時肉雞通過聚堆,縮頸等物理行為調節減少散熱量。
雞體內的熱量主要來自於飼料。胃腸中的飼料在被消化吸收過程中產生熱量,營養物質在參與雞體能量和物質的代謝過程中產生熱量。
只進行正常生命活動並保持體重不變的情況下的產熱量稱為維持代謝產熱,維持代謝產熱量又包括基礎代謝產熱量和活動產熱量。因此,雞的產熱環節主要包括基礎代謝產熱、活動產熱、生產產熱以及熱增耗。
在實際生產中,肉雞的維持需要對能量的使用具有優先權,只有當肉雞的所有維持需要都得到滿足後,剩餘的能量才能被肉雞用於增加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