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舍環境的管理要點
優良的舍內環境是養好商品肉雞的重要條件。因此,必須控制好雞舍內部氣候,使雞隻在清爽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具體要做好六個管理。
【溫度管理】
雛雞出殼後體溫是39~41℃。前兩週雛雞的自身調節體溫機能較差,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這樣就需要依靠舍內的環境溫度來維持。溫度關係著肉仔雞的健康狀況和飼料利用率。溫度太高,雛雞脫水,羽毛生長不良,飲水過多,採食減少,拉稀便,生長緩慢。長期下去,體質下降,抗病能力低下。溫度過低,卵黃吸收不好,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同時增加飼料消耗量。
初春、深秋和冬季晝夜溫差大,要注意控制好恆溫。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第一週末體重。雛雞進舍後168小時體重應達到入舍時的4倍,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會影響肉雞終生的生長髮育。測量雞舍內環境溫度的標準位置對於網上平養方式來講,應是在過道與牆壁中間、兩熱源中間,高度同雞背水平,不能只憑過道溫度來判定,但這也不是衡量溫度的絕對標準,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判定溫度是否適宜還取決於雞群狀態。在適宜的溫度下雞群散開,雛雞一般20~30只為一個群體,且不同群體間的雛雞相互運動,叫聲清脆。溫度過高,雛雞沒有叫聲,張口喘氣,頭和翅膀下垂,遠離熱源。溫度過低,雛雞在靠近熱源處扎堆,發出悲鳴的叫聲。賊風、光照不均、外界噪音也會引起扎堆現象,要認真觀察,加以區分。雞隻的周齡不同,需要的溫度也不同,各周齡適宜的溫度如下:
第一週 1~3天33℃、4~7天32~30℃
第二週 28~30℃
第三週 25~27℃
第四周 22~25℃
第五週以後 20~21℃
育雛的第一週如果溫度超過37℃並持續3個小時以上,將會影響雛雞終生的生長髮育。每天降溫幅度不能超過0.5℃,每週初要採用上限溫度。第五週以後溫度在21℃左右最適宜,對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都極為有利。在飼養過程中應處理好舍內溫度與通風給氧的關係,做到通風時舍內的溫度不能過低,控制溫度不能靠關閉通風口不通風或少通風來解決,這樣容易使舍內缺氧。所以通風時必須用先升溫的辦法控制恆溫,以防止出現大的溫差,使雞隻感冒。掌握溫度的原則是:初期宜高,後期宜低;弱雛宜高,強雛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間宜高,白天宜低;注意天氣變化,注意夜間管理,注意賊風,注意測溫位置。
夏季大日齡雞要採取一系列防暑降溫措施:
(1)舍外搭棚;
(2)舍內噴霧噴淋;
(3)小白龍灌水降溫;
(4)安裝軸流風機,提高舍內空氣流速是防暑降溫的最好方法;
(5)飲水中新增0.1%維生素C,或0.2%小蘇打,視高溫程度決定飲用時間。
【溼度管理】
在孵化後期,出雛器內的溼度相對較高,為了減少雛雞出雛後的應激,育雛前三天舍內相對溼度必須在70%。4~7天65%,8~14天60%,15天以後50~60%。如果第一週的相對溼度低於50%,雛雞就會出現脫水,週末體重達不到入舍時重量的4倍,均勻度差,影響以後的生產效能。溫度適中而溼度過低時,雞體感溫度低,易發生扎堆現象,這樣會造成雞體內水份散失增多,卵黃吸收不良,絨毛乾枯,腳趾乾癟,雛雞易受灰塵侵襲而患呼吸道疾病。低溫高溼時,舍內既冷又潮,雛雞易得感冒和發生胃腸病。高溫高溼時,雛雞體內熱量不易散發,悶氣,食慾下降,生長緩慢,抵抗力下降,造成熱應激。在育雛期間,很多飼養者忽略舍內的溼度,普遍存在溼度過低的問題,尤其在春秋兩季,氣候乾燥,一定要防止舍內溼度過低給雛雞造成的影響。
控制溼度的措施是:
(1)在進雛前1天育雛間地面用水澆透,每2000只雞用水量要超過300公斤(夏季200公斤),使地面含水量達到飽和。
(2)進雛後頭一週要採取爐子上坐水、空氣中噴水相結合的辦法,才可使舍內相對溼度達標。
(3)4周齡以後如通風不好,清糞不及時,舍內溼度會嚴重超標,最高可達80%以上,要採取通風、加熱和及時清糞等降溼措施。並加強飲水器的管理,防止灑水。
【光照管理】
合理的光照是肉仔雞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
(1)照明裝置的安裝。 根據飼養規模要配套安裝照明裝置,要注意照明線路安全可靠。如果以2000只雞計算,需燈10盞。燈泡高度離地面2.1~2.4米,燈距3~3.5米,需交叉兩排。燈泡到牆的間距為燈泡間距的一半(即1.5~1.75米)。
(2)合理的照明時間 燈光照明時,頭7天每平方米2~2.5瓦,光照強度過低,將降低雛雞的採食量,影響7日齡體重。7天后每平方米1.5瓦到出欄。要保證光照均勻,光照時間和強度不能減的過快,否則會降低採食量和影響7日齡體重。
進雛後前兩天24小時光照,3天以後23小時光照,14日齡後白天自然光照,必要時要適當遮光,晚上要保持弱光,如果第一週體重能達標,8~21日齡可採用間歇光照。第二週以後,建議使用弱光養雞。在不影響採食量和飲水的情況下,弱光可以減少雞隻的運動,充分提高飼料利用率,限制體能消耗,促進增重。
【通風管理】
肉雞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併產生廢氣,必須把廢氣及時排出舍外,換進新鮮空氣,保證雞舍內的空氣質量,才能有利於肉雞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獲得最佳的遺傳潛力。
雞舍空氣汙染主要來自灰塵、氨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蒸發的多餘水分。當雞舍通風不好時,這些物質在舍內超過正常水平,將損害雞的呼吸系統,影響呼吸效果,同時降低肉雞的生產效能。肉雞在受汙染的空氣環境中時間過長,將會導致一些條件性疾病的發生。氨氣是雞糞中沒有被吸收的蛋白質分解而產生的有害氣體,舍內氨氣濃度的大小是表示換氣是否良好的主要標誌。
雞舍內好的空氣標準為:氧氣>19.6%、二氧化碳<0.3%、氨氣<10PPM、一氧化碳<10PPM、粉塵<3.4毫克/立方米。
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要通風。人進雞舍感覺到有刺鼻的氨味時,氨氣含量就已經超過了10PPM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養戶為了保持舍內溫度而忽視了通風換氣,尤其在冬季,舍內火爐增多,消耗了大量氧氣。每個燃燒的爐子,每小時要耗掉30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每2000只雞育雛時最少點燃3個火爐,每小時可耗掉90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假設育雛間體積為130立方米,如果封閉較嚴的話,89分鐘即可將氧氣耗盡。要達到雞舍既保持恆溫、空氣新鮮、又不產生應激等不良反應,養戶必須做好雞舍的通風換氣。
(1)掌握對流通風的要領,單開啟一側視窗是達不到對流的,必須開啟相對的兩側視窗通風,在冬季迎風面開啟的要小一點,背風面開啟的要大一點。
(2)在保證舍溫的同時,要不斷調整通風換氣量。最小通風換氣量為0.0155立方米/公斤體重/分鐘。
(3)安裝火爐送風管,管道通至舍外,每小時每個管道可送風23立方米空氣。
(4)防止冷空氣直接吹到雞身上,可每隔一個牆垛安裝一個直徑30釐米的風筒,用1米寬塑料筒套在風筒上,另一端伸向屋頂過道處,把空氣引入並導向屋頂,這樣做的好處是冷氣可被加熱3~5℃,同時還可把屋頂的熱空氣壓向地面,降低舍內溼度。
(5)在冬季要利用中午時間加大通風換氣量。
(6)清理雞糞時,要增溫並加大通風換氣量。
(7)冬季舍外扣防寒棚,既可降低牆體外導熱的速度,又可對進舍空氣進行預溫,減少雞群的冷應激,但要注意防寒棚兩側的通風,如果做的不好,反而會把雞「悶」出毛病。
【密度管理】
密度是指雞舍網鋪上每平方米所飼養的肉雞數量。密度與肉雞的生長髮育和雞舍的充分利用密切相關。密度過大時,雞的活動受到限制,影響雞隻的採食和飲水,空氣汙濁,氧氣不足,溫度過高,結果會導致雞隻生長緩慢,群體均勻度差,可引起一些條件性疾病的發生,還可出現啄肛啄羽現象,降低肉雞胴體質量,毛囊炎、胸囊腫比例增大。 密度過小則浪費飼養面積,飼養成本增加。雞的活動量過大,消耗體內能量,浪費飼料。 合理的飼養密度,應根據雞舍的實際情況,通風條件、飼養條件等決定。隨著雞日齡和體重的逐漸增加,雞群所佔用的面積也應隨之加大,有利於雞隻採食和飲水,使舍內氧氣充足,空氣良好,生長髮育不受影響。
肉仔雞合理的飼養密度 日齡 冬季 春秋 夏季 1~9日齡 30只/平方米 30只/平方米 30只/平方米
10~19日齡 20只/平方米 15只/平方米 10~15只/平方米
20~30日齡 15只/平方米 10只/平方米 8只/平方米
31日齡以後 12只/平方米 10只/平方米 8只/平方米
飼養密度要按網上實際飼養面積計算,每2000只雞育雛間面積要達60平方米,及時擴群,擴群時要保證舍內溫度和溼度。
【衛生管理】
在肉雞生產中,衛生管理極為重要。因為肉雞生產週期短,在飼養期間如發生疾病將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環境衛生差,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因素,要求飼養人員必須做到:
(1)每天要刷洗兩次飲水器。
(2)每天要刷、擦飼料筒一次,並經常刷洗飼養裝置和用具。
(3)每週清理一次水箱、水線。
(4)經常消毒,出入口要設腳消毒槽或腳踏消毒墊,每天按時更換消毒液,每次出入舍必須進行嚴格消毒。
(5)每週帶雞消毒兩次,出現疫情時,每天可1~2次帶雞噴霧消毒。用疫苗前後24小時不可帶雞消毒。
(6)為防止交叉感染,要隨時撿出死雞,淘汰病弱雞,死雞必須焚燒或深埋。死雞深埋時,要先用3%~5%火鹼水做消毒處理。
(7)飼養人員必須有兩套專門服裝,並要經常消毒清洗,做到一天一更換,不準穿出舍外,專供舍內使用。
(8)技術服務人員必須穿戴清洗消毒好的防疫服。
(9)舍外要經常保持清潔,雞糞要放入積糞池。
(10)舍內除存放新料和工具外,不許有任何雜物,特別是上批雞使用過的飼料袋子。
【隔欄飼養的好處】
在肉雞飼養管理過程中,能夠影響肉雞生長的,除不同階段的溫度、溼度、通風換氣、光照、密度、環境衛生等幾大要素外,還有許多能夠促進肉雞生長的有利措施,有利於肉雞生產效能的發揮。
實踐證明隔欄飼養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措施,具體總結有以下六個方面:
(1)雞鋪隔欄可便於觀察區域性雞群是否有異常現象。利於淘汰殘、弱雛。
(2)有利於控制雞群過大的活動量,促進增重。
(3)便於免疫用藥。接種疫苗時小區域隔欄可防止人為造成雞雛扎堆、熱死、壓死等現象發生。
(4)當有大的應激出現時(如噪音、噴霧等),可減少由應激所造成的不必要損失。
(5)有利於提高雞產品質量。可避免出欄抓雞時,雞的大面積扎堆、互相碰撞所造成的雞肉出血、淤血現象發生。另外,還能避免出欄抓雞時,雞過於集中,使網架坍塌壓死雞現象的發生,減少損失。
(6)一旦雞群狀況不好,便於診斷和分群單獨用藥,減少用藥應激。
(7)做隔欄的原料可用尼龍網或廢棄塑料網。高度為30~40公分(與邊網同高),每500~600只雞設一個隔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