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舍環境控制要點
一 高溫環境控制
1 調整日糧結構
高溫使雞採食量和體能下降,可通過提高日糧濃度,增加飼餵次數的方法進行調整,適當提高蛋白質水平,改每日喂3次為4次,尤其要注重晚間一餐的飼餵,此時環境溫度低,雞喜採食,對提高產蛋率很有幫助。維生素c又稱抗應激因子,對緩解熱應激有良好的效果。維生素E有保護細胞膜防止氧化的作用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機能。在熱應激狀態下,蛋雞日糧中維生素E水平從10Iu提高到40~50Iu,產蛋率可提高1.5%~5.5%。
2 增加飲水量
在高溫情況下,體內水分隨熱量蒸發和呼吸排出損失嚴重。保證充足的清涼飲水,是防暑和調理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3 降低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過高,相對空間小,極易加重熱應激。到夏季應及時合理分群,適當減小飼養密度。
4 鎮靜解驚
鎮靜劑能降低中樞神經緊張度,可減緩熱應激反應。可用氯丙嗪、安定等。氯丙嗪在熱應激中不僅可降低雞基礎代謝率,減少活動和產熱量,維持熱平衡,且能促進採食,提高飼料利用率。
5 遮陽降溫
改進雞舍的遮陽、通風和隔熱設計,可安裝電風扇、水簾等降溫裝置,雞舍周圍栽葡萄、葫蘆、絲瓜等植藤蔓綠色植物,既能收穫瓜果又遮陽蔽光,效果良好。
二 低溫環境控制
通風口加設風斗,門窗掛簾,堵嚴牆壁孔洞和縫隙,避免賊風侵襲。小規模雞場可以採用火爐、火牆、煙道等更省資金的做法;較大規模雞場可採用水、汽、電等集中供暖,如熱風爐、水暖爐、電暖器等供暖裝置。在低溫環境條件下,雞體熱能消耗大,應適當提高熱能飼料的比重;冬季晝短夜長,應增加一次夜間補飼。
三 光照控制
雛雞剛出殼前3天需24小時光照,光照度為5~10勒克司。隨日齡增加,光照時間逐漸減少,每天減少1.5~2小時,到第15天后保持8小時,光照度降為5勒克斯左右。18周齡後臨近產蛋期,光照時間應逐漸增加至15-16小時,光照度恢復為10勒克斯。
四 有害氣體控制
1 清除有害氣體源
合理設計清糞排水系統,及時清理糞尿,最大限度地縮短糞尿在雞舍內的積蓄時間,是降低舍內有害氣體濃度的基本方法。
2 抑制有害氣體產生
優化日糧結構,按照雞營養需求配製全價日糧,避免日糧中營養物質缺乏或過剩,特別要注意日糧中蛋白水平不宜過高,否則會造成蛋白質消化不全而排出過多的氮。
3 生物化學除臭
使用有益微生物製劑如EM製劑等,拌料飼餵、溶於水飲用或噴灑雞舍,除臭效果顯著。用過氧化氫、高錳酸鉀、硫酸銅、乙酸等藥物,通過殺菌消毒,達到抑制和降低雞舍內有害氣體產生的目的。
4 吸附有害氣體
利用氟石、絲蘭提取物、木炭、活性炭、生石灰等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質吸附空氣中的有害氣體。
5 中草藥除臭
很多中草藥具有除臭作用,常用的有艾葉、蒼朮、大青葉、大蒜、秸稈等。將上述中草藥按等份適量放在雞舍內薰燒,既可抑制細菌,又能除臭。
6 排除有害氣體
用甲醛燻蒸消毒應嚴格掌握劑量和時間,燻蒸結束後及時換氣,待刺激性氣味排盡後再轉入雞群。通風還能調解舍內溼度,排除水汽和潮氣,增加雞群的舒適感。
五 改善雞舍場區環境
1 定期消毒
及時清理糞尿,經常保持雞舍及其場地周圍環境清潔。每週對雞舍用消毒液消毒一次。做到週週消毒,天天清掃,以減少舍內空氣塵埃的濃度,徹底殺滅病原微生物,以防疫病傳播。
2 雞場合理佈局
雞場諸功能區佈局要科學合理,淨道、汙道分開,排水、排汙通暢,是確保場道區環境良好的基本保證。
3 合理利用糞便
糞便汙水經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後,一是用作大田作物的有機肥料,或加工成高效有機肥;二是用於養魚養畜等生物利用。
4 場區周圍綠化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降低溫度10%~20%,減輕熱輻射80%;減少細菌含量22%~79%,除塵35%~67%,除臭50%,減少有害有毒氣體含量25%;還有防風、防噪音的作用。應進行場界林帶、場區隔離林帶、場內外道路兩旁林、遮陰林和藤蔓植物花草等綠化。
5 消除噪聲
雞場場址要避開各種噪聲源,儘量降低管理諸環節產生的噪聲,採取噪聲相對較小的生產工藝,讓雞在安靜良好的環境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