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六點 蛋雞養殖無憂愁
一
提高後備雞的整齊度
培育後備雞是否成功,其整齊度是一個重要指標。體形差異小,雞群發育整齊,性成熟才能同期化,將來開產時間才能一致,產蛋高峰也高。在管理中努力從雛雞開始提高其整齊度,除在溫度、溼度、飼料、密度、免疫等各方面進行科學管理外,要注意隨時將強弱雛雞分開飼養,對弱雛加強營養。 在育成雞階段,按照雞群中大多數雞隻的需要來管理,儘可能縮小雞群內的個體差異。
二
後備雞「雙標」的意義
骨骼的發育與將來母雞的蛋重、蛋殼強度好壞密切相關。在管理中使開產雞的平均體重和骨骼發育都能同時達標是體成熟的重要標誌。骨骼的發育用脛骨長來表示。體重達標而脛骨長未達標,說明其體內脂肪過量,直接影響其產蛋量和蛋殼質量。因此在育成過程中,需不定時抽測體重和脛骨長,並採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力求使其體重和脛骨長在開產時能同時達標。
三
控制好性成熟日齡
性成熟的早晚與環境及遺傳有關。合理的光照是控制性成熟的重要措施。一般蛋雞12周齡後對光刺激敏感,能促進性成熟。在生產中應注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光照方案,使雞的體成熟與性成熟達到同步一致,才能保證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
四
產蛋期加強科學管理
1.保障最適宜的溫度範圍 生產實踐表明,13-23℃是雞產蛋的最適宜溫度範圍,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雞的產蛋率和蛋殼質量,因此要做好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
2.舍內通風換氣良好 通風換氣可起到排汙、調節舍內溫溼度的作用,特別是在大規模集約化養雞場,通風換氣對雞產蛋潛力的挖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減少應激因素 任何環境條件的突然變化都會使雞群驚恐,引起應激反應,導致雞食慾不振、產蛋量下降、產軟殼蛋。減少應激因素除採取針對性措施外,應制定和嚴格執行科學的雞舍管理程式,包括光照、通風、供料、供水、飼糧更換等。
五
產蛋高峰期後的飼養管理
1.及時挑選病弱雞 在飼餵或觀察雞群時,凡發現精神不好、冠白或紫、腿不能站立等情況的雞應及時挑出淘汰,以防死於籠內。
2.防止「早衰」 因維持產蛋高峰的時間過長,使機體出現「負平衡」,體重明顯減輕,從而造成雞的早脫毛,尤其在寒冷的季節脫毛更嚴重。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調整飼料營養水平,防止「早衰」,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產蛋後期飼養管理,避免產蛋週期的過早結束。
六
在養殖過程中,注意雞群保健
例如,定期加入一些功能性飼料新增劑等保健(例如:複合酶製劑,複合微生態製劑等):
1.緩解蛋雛因前期消化酶分泌不足,腸道有益菌群不健全,而引起的首次進料的壓力,減少胃腸道的應激,充分利用飼料中的營養物質,使體重達標率更高,整齊度更好,保證雞群健康發育,提高均勻度,有效提高飼料吸收轉化,進而間接保證高產,穩產。
2.夠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轉化儲存起來,因此在寒冷季節,使機體充分利用脂肪來為機體提供能量,減少冷應激;同時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對蛋雞骨骼發育有重要意義,使脛骨長達標率更高。使產蛋週期更長,高峰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