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產蛋期的限料生產技術
李國南 (廣東清新浸潭興農服務部,廣東東莞)
在肉種雞產蛋期的限料問題上,通常都是按照經驗資料甚至是紙上標準來硬性操作,似乎效果並無大礙,但在實際生產中卻存在諸多問題。
一 生產中通常會出現阻礙限料程序的特殊問題
這些問題將直接反映雞群的生長狀況和生產潛力。
1 特殊問題一
育成期間,雞群若受疾病感染,餘患未消,導致雞群生長髮育明顯衰弱不堪,此時就要繼續自由採食,延後再限料,以利於體況好轉,體重達標。
2 特殊問題二
育成期結束後,雞群若均勻度差,體重不達標,性成熟參差不齊,常出現開產滯後。那麼此時產蛋期限料方式就要作出相應調整,尤其是料量的增減幅度。
3 特殊問題三
由於生產任務和育種計劃的安排,要求同一雞舍內飼養不同品種,不同周齡的產蛋雞群。那麼就應該考慮分群限料,而不是一刀切地實行同一限料量;當然,如果兩個不同品種的營養標準和飼養標準相近,周齡相差不超過2周,可考慮照顧後者的低限料量維持至後者開產期後1~2周內,再作調整增料。
二 產蛋種雞限料要面對季節順逆差異的現實問題
限料的依據是體重與產蛋率的關係。以體重為基礎,以產蛋率為晴雨表,結合產蛋期的階段性規律及預期的季節與氣候變化。
順季和逆季的雞群,對於限料的操作有相當大的區別,高峰期出現在春夏季的,因溫冬季的,因溫度向冷且溫差大,前期增料量要根據天氣轉變,即在逐步變冷中,提前作好適當的穩步增料準備,後期因產蛋率步入階段變化,降料量亦需要謹慎,尤其是在天氣變化較大時,應保持料量不變,待觀望臨近天氣變化情況再作維持或穩步增加,以少降適增為宜。
產蛋期的限料原則是,中間高兩頭低,前頭勿急升,後頭不驟降。意指不能盲目臆測而不顧幅度地增加料量。在體重控制上,也要兼顧相應品種的飼養標準,畢竟是較好的經驗資料,當然受實際上的環境條件變化有所影響,僅作輔助參考。必須將實際的氣候條件變化,實際體重狀態和產蛋率相結合來考慮問題。
三 產蛋種雞限料要針對種屬差異的實際問題
以科學理論的依據,通過實踐經驗,合理把握操控手段,確保生產效能的正常發揮。
每次增加料量在1~3g;維持1~2周,調整時必須結合定點抽測體重變化和產蛋率變化,在35周前基本上可以根據每週增加2g的量來權衡實際操作,後期更應嚴密監測和統計體況及產蛋率趨勢,若兩者基本都維持在穩定狀態,即可持觀望,至產蛋率稍有下降時,可相應降低1~2g。前期關注體重與產蛋率並舉,顧及「前頭勿急升」;而後期則更關注產蛋率,因產蛋率變化遲於體重變化,於是出現「後頭不驟」。
2 中快型雞品種類
每次增加料量2~5g;維持2~3周,調整時必須結合定點抽測體重變化和產蛋率變化,在45周前根據每週增加2~3g的量來權衡實際操作,後期更應嚴密監測和統計體況及產蛋率趨勢,若兩者基本都維持在穩定狀態,即可持觀望,至產蛋率稍有下降時,可相應降低2~3g。
四 產蛋種雞限料要與性成熟的整體進展配合
產蛋種雞的體成熟與性成熟同等重要,這是實現健康、高產、穩產的前提條件。因此產蛋種雞的限料和光照必須密切配合,切不可脫節操作。
如果軟殼蛋多,那麼最有可能是,鈣磷供應不足,性成熟過早,光照跟不上產蛋實際程序。必須統計產軟殼蛋的頻率和整群所佔幅度,如果間隔發生,佔有20%左右,在補充殼粉後一段時間(14天內)還無明顯改觀,則要同時考慮延長光照時間,因為光照與鈣磷的轉化有關聯。
開產前期側重雞群的體重監測與光照,根據雞群整體的生長髮育水平,適當控制料量的增加,而不能依據以往經驗盲目操作,以緩和引導遲熟群體進入狀態,制約早熟群體的過早脫離狀態,使其開產時間向產蛋高峰期靠攏。
產蛋初期應該視雞群的整體生長髮育進展程度,觀察對比統計每週產蛋率上升的連貫性和增長幅度,適當增加料量,穩步增料。
產蛋高峰期也是料量供給的高峰起始期,此時應關注體重與產蛋率的緊密關係,以維持或勻量增加為佳。
產蛋高峰期過後,以維持或少降勻降為適。
總而言之,產蛋前期不要盲目增加料量,必須關注產蛋率上升情況是否與整體發育成熟的進展情況相一致,以穩步推進為佳;高峰期以維持,少增勻增為適;產蛋後期以維持,少降勻降為適。限料的目的就是,既要保持營養供給和機體的足夠連貫生產力的儲備營養,但又不能有過剩的營養沉積,也不能缺少供應量,以免於導致肥胖或者偏瘦。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良好的產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