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舍外氣溫逐漸升高,自然日照時間逐漸延長,是雞產蛋較為適宜的時期,也是一年育雛的關鍵。但此時各種病原微生物也開始大量繁殖,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這樣在不同階段飼養管理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 雛雞飼養管理技術 1.1春雛 每年3-4月份孵出的雞為春雛,這個時期白方氣候逐漸轉暖,對雛雞生長非常有利,育雛成活率高,新雞到當年8-9月份開產,此時正是上年老雞產蛋下降季節,能彌補淡季市場鮮蛋供應的不足,且產蛋期能延續到第二年秋末才換羽停產,經濟效益較高。 1.2晚春雛 每年4月下旬-5月份孵出的雞為完春雛,這時氣候轉暖,管理省事,降低了保溫成本,育雛成活率較高。新雞在當年秋末冬初開產,高峰期在春節前,雞蛋價格較高,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3高溫育雛:由於雛雞剛出殼後卵黃沒有吸收好,體質較弱,抵抗力差,採用高溫育雛能促進卵黃吸收,降低死亡率。第一週35-36℃,往後每週降低2℃。 1.4保持一定的溼度:由於育雛期溫度較高,舍內溼度較低,容易乾燥,造成塵埃飛揚,極易造成異物性氣管炎,因此,應定期增加溼度,可帶雞噴霧消毒、也可在爐子上放一鐵盆,定期放入含氯消毒劑,達到消毒和增加溼度兩個目的。一般育雛期溼度為65~70%。 1.5斷喙:斷喙的目的是為了防治發生啄癖,一般第一次在6~10日齡,第二次在14~16周齡,用專門工具將上喙斷去1/2~2/3,下喙斷去1/3。有的養殖戶怕發生啄癖,一次斷去太多,上喙變成肉瘤,嚴重影響採食和生長;也有的捨不得斷,到產蛋時發生啄癖。 1.6通風:1~2周以保溫為主,但不要忘記通風,第3周應增加通風量;飼養後期隨雞生長速度的加快,雞隻需要氧氣亦相對增加,此階段的通風換氣龍為重要。春季應在保溫的同時,定時進行通風換氣,以減少舍內塵埃、二氧化碳和氨氣等有害氣體的濃度,降低舍內溼度,使空氣保持新鮮,從而達到減少呼吸道、腸道疾病發生的目的。 1.7疾病預防:育雛期容易發生的疾病有雞白痢、臍炎、腸炎、法氏囊病、球蟲等,應定期投放藥物預防,同時做好防疫工作。 2 後備雞群生長髮育的調控 後備雞群體型、體重的達標與否、均勻度的高低、性成熟的早晚直接影響產蛋效能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養雞經濟效益的高低。 2.1體重控制:由於雞的骨骼在最初10周內生長迅速,8周齡雛雞骨架可完成75%,12周齡完成90%以上,之後生長緩慢,至20周齡骨骼發育基本完成。體重的發育在20周齡時達全期的75%,以後發育緩慢,一直到36~40周齡生長基本停止。 2.2限飼:為了避免出現脛長達標而體重偏輕的雞群、脛長不達標而體重超標的雞群,在育成期就要對雞群進行適當的限制飼養。一般在8周齡時開始,有限量和限質兩種方法。生產中多采用限量法,因為這樣殼保證雞食入的日量營養平衡。限量法要求飼料質量良好,必須是全價料,每日將雞的採食量減少為自由採食量的80%左右,具體喂量藥根據雞的品種、雞群狀況而定。 2.3光照控制性成熟:為避免出現早產、蛋小、脫肛、推遲開產現象的發生,在育成期必須控制好光照。為促其產蛋,只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就應進行光刺激:一是體重達開產體重時,以增加光照來刺激其產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體型體重的繼續生長,從而提高整個產蛋期的產蛋量和蛋料比。二是當群體產蛋率達5%時,及時給於光刺激,以滿足其生殖發育的需要。三是如果是輕型蛋雞達20周齡時仍未見蛋,應及時給予光刺激來提高產蛋量。 3 蛋雞開產前的飼養管理 開產前數週是母雞從生長期進入產蛋期的過渡階段。此階段不僅要進行轉群上籠、選留淘汰、免疫接種、飼料更換和增加光照等一系列工作,給雞造成極大應激,而且這段時間母雞生理變化劇烈,敏感,適應力較弱,抗病力較差,如果飼養管理不當,極易影響產蛋效能。 3.1上籠:現代高產雜交配套蛋雞一般在120日齡左右見蛋,因此必須在100日齡前上籠,讓新母雞在開產前有一段時間熟悉和適應環境,並有充足時間進行免疫接種、修喙、分群等工作。如果上籠過晚,會推遲開產時間,影響產蛋率上升;已開產的母雞由於受到轉群等強烈應激也可能停產,甚至有的雞會造成卵黃性腹膜炎,增加死淘數。如過早則影響生長,聊城一養雞戶於60日齡時過早上籠因雞太小,水槽太高,喝不上水而造成大批死亡。 3.2分類入籠:上籠後及時淘汰體型過小、瘦弱和無飼養價值的殘雞,對於體重相對較小的雞則裝在溫度較高、陽光充足的南側籠內適當增加VE、微量元素、優質魚粉等營養,促進其生長髮育,但喂料量應適當控制,以免過肥。過大雞則應適當限飼。 3.3免疫接種:開產前要把應該免疫接種的疫苗全部接種完,流感滅活苗應接種兩次,相隔30天左右,喉氣管炎疫苗最好擦肛。接種後要檢查接種效果,必要時進行抗體檢測,確保免疫接種效果,使雞群有足夠的抗體水平來防禦疾病的發生。 3.4驅蟲:開產前要做好驅蟲工作,110~130日齡的雞,每千克體重用左旋咪唑20~40毫克,拌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2天以驅除蛔蟲;每千克體重用硫雙二氯酚100~200毫克,拌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2天以驅絛蟲。 3.5增加光照:體重符合要求或稍大於標準體重的雞群,可在16~17周齡時將光照時數增至13小時,以後每週增加30分鐘直至光照時數達到16小時,而體重偏小的雞群則應在130日齡,雞群產蛋時開始光照刺激。光照時數應漸增,如果突然增加的光照時間過長,易引起脫肛;光照強度要適當,不宜過強或過弱,過強易產生啄癖,過弱則起不到刺激作用。開放雞舍育成的新母雞,育成期受自然光照影響,光照強,開產前後光照強度一般要保持在15~20勒克斯範圍內,否則光照效果差。 3.6更換飼料:開產前2周骨骼中鈣的沉積能力最強,為使母雞高產,降低蛋的破損率,減少產蛋雞疲勞症的發生,增加光照時要將育成料及時轉換為產蛋前期料(含鈣2%)或產蛋高峰料(含鈣量為3. 5%)。 4 蛋雞產蛋期飼養管理 蛋雞的產蛋期最適宜溫度一般在13℃-23℃,低於5℃時,產蛋量明顯下降,飼料消耗增加。因此,在氣候多變的春季,要使蛋雞保持穩產和高產,就必須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 4.1保溫與通風:春季雖然舍外氣溫逐漸升高,但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產蛋雞每日採食量、飲水量較多,排糞也多,空氣易汙染,影響雞的健康,降低產蛋率。因此,必須注意通風換氣,使舍內空氣新鮮。在通風換氣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溫。要根據氣溫高低、風力、風向而決定開窗次數、大小、和方向。要先開上部的窗戶,後開下部的,白天開窗,夜間關閉,溫度高時開窗,而溫度低時關窗,無風時開窗,有風時關窗。這樣可避免春季發生呼吸道疾病,又可提高產蛋率。 4.2光照管理:春季晝短夜長,自然光照不足,必須補充人工光照,以創造符合蛋雞繁殖生理所需要的光照。方法是將帶有燈罩的25瓦或40瓦燈泡(按每平方米3瓦的量計算)懸吊距地面約2米高處,燈與燈之間距離約3米。若有多排燈泡應交錯分佈,以使地面獲得均勻光照和提高電燈的利用率。要採取早晚結合補光法,補光時間相對固定,防止忽前忽後,忽多忽少。要保持蛋雞的總光照時間為15-16小時。 4.3提供充足的營養:高峰期的產蛋雞,當產蛋率在85%以上時,每日蛋白質進食量應為18克,代謝能為1.26兆焦,因此飼料中每千克飼料中含代謝能11.56-11.95兆焦、粗蛋白質17%-18%、鈣3.6%-3.8%、磷0.6%,為了保證產蛋雞所需的能量,飼料中的麩皮應低於5%,在2-3月份可新增2%的油脂。 4.4新增預防藥物:由於新母雞產蛋高峰來的快、持續時間長,應在不同階段新增預防藥物,防止發生輸卵管炎、腹瀉、呼吸道等疾病。如濟南某養雞戶飼養的4000只雞,高峰期由於長期慢性腹瀉而忽視治療,造成雞冠萎縮,產蛋下降。 5 產蛋雞後期飼養管理 產蛋雞後期體重幾乎不再增長,產蛋量逐漸下降,蛋殼質量逐漸變差。因此應及時調整飼料營養,加強管理。 5.1補鈣:要使雞儘量多產優質蛋,合理供鈣尤為重要。一個正常蛋殼約含2-3克鈣,但鈣在體內的存留率僅為50%-70%,因此產1枚蛋需4克鈣,需求量較大。如果鈣不足會促進吃料,使飼料消耗過多,母雞體重增加,使肝中脂肪沉積增多,造成脂肪肝。如飼料中鈣過於飽和,會使雞的食慾減少,影響產蛋率。如飼料中鈣嚴重不足會使蛋殼變差,軟殼蛋和無殼蛋增多,甚至使母雞癱瘓,發生籠養蛋雞疲勞症。後期飼料中鈣的含量42-62周齡為3.60%,63周齡後為3.80%。貝殼、石粉和磷酸氫鈣是良好的鈣來源,但要適當搭配,有的石粉含鈣量較低,有的磷酸氫鈣含氟量較高,要注意氟中毒。如全用石粉則會影響雞的適口性,進而影響食慾,在實踐中貝殼粉添2/3,石粉添1/3,不但蛋殼強度為最好,而且很經濟。大多數母雞都是夜間形成蛋殼,第2天上午產蛋。在夜間形成蛋殼期間母雞感到缺鈣,如下午供給充足的鈣,讓母雞自由採食,它們能自行調節採食量。在蛋殼形成期間吃鈣量為正常情況下的92%,而非形成蛋殼期間僅為86%。因此下午4-5點是補鈣的黃金時間,對於蛋殼質量差的雞群每100只雞每日下午可補充500克貝殼或石粉,讓雞群自由採用。 5.2及時淘汰:淘汰低產、病殘、無經濟價值雞,對養雞經濟效益有很大影響。這不僅節約飼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雞群整齊度,且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在平日的管理中應根據外現、生理狀態,淘汰低產、病殘、無經濟價值的產蛋雞。 5.2.1產蛋雞與停產雞在外觀形態上的區別 雞在產蛋期間,性腺活動和代謝機能旺盛。卵巢輸卵管和消化機能都很旺盛,因此產蛋雞與停產雞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別。冠和肉髯:產蛋雞冠和肉髯大而鮮紅、豐滿、觸控時感覺溫暖;停產雞冠和肉髯小而皺縮,淡紅或暗紅色。腹部容積:腹部是消化和生殖器官的所在地。產蛋雞消化和生殖器官發達,體積較大,表現在腹部容積大;而停產雞則相反,腹部容積較小,觸控發硬。色素變換:母雞開始產蛋後,黃色素轉移到蛋黃裡,在母雞肛門、喙、臉、脛部、腳趾等黃色素缺乏補充,逐漸變成褐色、淡黃色或白色。而停產雞的這些部位仍呈黃色。 5.2.2高產雞與低產雞在外觀形態上的區別 外貌體型:高產雞身體健康,結構勻稱,發育正常,活潑好動,採食性強;頭部清秀,無脂肪堆積,頭頂幾乎呈方形;眼大、圓而有神;胸寬而深,向前突出,體軀長;兩脛長短適中,脊瘦,呈三稜形。低產雞則與之相反,身體雖健康,但不是過肥就是過瘦,性情呆板,覓食性差,頭粗大或過小,喙長而直,眼神遲純;胸部狹窄而淺。換羽:高產雞換羽遲,停產時間短或邊產蛋過換羽。低產雞則不同,往往高峰過後就換羽,持續時間也相當長。 5.2.3翻肛區別 高產雞翻肛時洩殖腔極易外翻,且溼潤、鮮紅或粉紅;低產雞不易翻,洩殖腔萎縮,顏色變淺,恥骨縫隙也小。 5.2.4 注意個別腹大、發硬的雞可能是腹水或腹膜炎,高峰過後羽毛光亮、雞冠鮮紅的雞以停產,這樣的雞應及時淘汰。對於一時無把握的準備淘汰的雞,可以先飼養一斷時間,然後在處理。對於500日齡以上的雞如果不全群淘汰,可以採用2-3天不揀蛋的辦法,將每籠產蛋少的雞淘汰。 6 雞群日常觀察 6.1雞冠及肉垂顏色的觀察 雞冠與肉垂顏色是雞隻健康與產蛋狀況的重要標誌。鮮紅色是健康雞的正常顏色;白色表明機體消耗過大,一般為營養缺乏的休產雞;黃色是機能障礙或患有寄生蟲病的表現;紫色通常是患新城疫、流感、雞痘、禽霍亂的病雞。 6.2羽毛狀況的觀察 雞周身掉毛,但雞舍內未見羽毛,說明被其他雞吃掉,這是雞體內缺硫或氨基酸所致,應採取補石膏或氨基酸。雞在換羽結束、開產前及開產初期羽毛是光亮的,如果此期不光是由於缺乏膽固醇,要補喂一些含膽固醇高的飼料。產蛋後期羽毛不光亮、汙濁無光或背部掉毛的為高產雞。羽毛粗糙,有斷羽,雞群消瘦,可能有羽蝨。 6.3食慾情況的觀察 食慾旺盛,說明雞生理狀況正常,健康無病。減食,一般是因飼料突然改變、飼養員更換、雞群受驚等因素所致。不食,表明雞處於重病狀態。異食,說明飼料營養不全,特別是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不足。挑食,是由於飼料搭配不當、適口性差所致。飲水突然增加,一是飼料中鹽分過多,二是雞群體溫升高,感染病毒性疾病。 6.4精神狀態的觀察 健康雞群表現為雞群活潑,反應靈敏,叫聲清脆。部分雞精神沉鬱,閉目呆立、羽毛蓬亂、翅膀下垂、呼吸有聲等是發病的預兆或處於發病初期。大部分雞精神萎頓,說明有嚴重疫病出現,應儘快予以診治。產蛋期間應經常在夜間關燈後聽雞群的聲音變化。 6.5肛門汙濁情況的觀察 雞在產蛋期,肛門周圍都有糞便汙染的痕跡。停產雞及低產蛋雞的肛門乾淨,腹部羽毛豐滿光滑。若肛門周圍有黃色、綠色、白色糞便或有粘液附著,並伴有其他異常表現,則表明雞患有疾病。 6.6、糞便的觀察 灰色幹糞是正常糞便,通常灰色糞便上覆蓋一層白色糞,其量的多少可以衡量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及吸收水平。褐色稠糞也屬於正常糞便,其惡臭的氣味是由於雞糞在盲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所致。紅色、粉紅色稀糞,說明腸道內出血,可能是患有沙門氏桿菌、球蟲病或腸炎,糞便帶粘液可能患有卵巢炎、腹膜炎,這種雞已沒有生產價值,應儘快淘汰。黃綠色或黃白色並附有粘液、血液等的惡臭稀糞,說明有膽汁排到腸道內,多見於新城疫、流感、霍亂、傷寒等急性傳染病,發現後應立即隔離,全面診斷或淘汰。產蛋雞長期腹瀉,應用抗生素效果不好時,應考慮是否患有絛蟲。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稀糞,多見於雛雞白痢桿菌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等,發現後立即隔離,全面診斷及時治療。 7 預防產蛋雞啄癖的發生 啄癖也稱異食癖、惡食癖、互啄癖,是多種營養物質缺乏及其代謝障礙所致非常複雜的味覺異常綜合症,各日齡、各品種雞均能發病,雞群一旦發生互啄以後,往往很難根除,致雞傷、殘、死,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 7.1啄癖的發生病因 啄癖發生的原因很複雜,主要包括環境、日糧等因素。 7.1.1.環境因素 雞舍潮溼,溫度過高,通風不暢,有害氣體濃度高,光線太強,密度過大,外寄生蟲侵擾,限制飼餵,墊料不足等。 7.1.2.日糧因素 日糧營養不全價,蛋白質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粗纖維含量過低,維生素及礦物質缺乏,食鹽不足,玉米含量過高等。全價日糧顆粒料比粉料更易引起,籠養比平養更易引起。 7.1.3並籠 產蛋後期由於死亡及淘汰,使部分籠位空缺,如並籠極易發生打架與啄癖。 7.2常見型別及誘因 7.2.1.啄肛 啄食肛門及腸道是最嚴重的一類啄癖,見於高產籠養雞群或開產雞群,誘因是過大的蛋排出時努責時間長造成脫肛或撕裂,其他雞看見洩殖腔發紅就去啄,損失的多是高產母雞。也常見於發生腹瀉的雛雞,誘因是肛門帶有腥臭糞便。 7.2.2.啄羽癖 個別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或脫落的羽毛,啄得皮肉暴露出血後,發展為啄肉癖,常見於產蛋高峰期和換羽期,多與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維生素缺乏、蛋白質嚴重缺乏等有關。 7.2.3.啄蛋癖 母雞剛產下蛋,同籠、下層籠的雞就去啄食,有時產蛋母雞也啄食自己產的蛋,主要發生在高產雞群,發生的原因多由於飼料缺鈣或蛋白質含量不足,常伴有薄殼蛋或軟殼蛋。 7.2.4雛雞啄趾癖 育雛舍內光線太強,直接照射到小雞趾、冠、髯等。 7.3防制措施 防治本病時,首先應瞭解發生同類相殘的原因而加以排除,進而根據診斷出的病因,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7.3.1.及時移走互啄傾向較強的雞隻,單獨飼養,隔離被啄雞隻,在被啄的部位塗擦龍膽紫消炎,防止受傷部位發炎。 7.3.2.斷喙與修喙 斷喙儘管不能完全防止啄癖,但能減少發生率及減輕損傷。7-10日齡斷喙效果較好,開產前再修喙一次。斷喙務求精確,最好請專業人員來做,成功的斷喙既可以防止啄癖又可以減少飼料的浪費。 7.3.3.光照不可過強,以3瓦/米的白熾燈照明亮度為上限。光照時間嚴格按飼養管理規程給予,光照過強,雞啄癖增多。育雛期光照控制不當,產蛋期易發生啄癖,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7.3.4.降低密度,為雞隻提供足夠的空間,可減少啄癖發生的機會,特別注意限飼時,每籠不能超過4只。 7.3.5.加強通風換氣,最大限度地降低舍內有害氣體含量。嚴格控制溫、溼度,避免環境不適而引起的擁擠,煩燥不安,使啄癖增強。 7.3.6.提供全價的平衡日糧,注意玉米含量不要超過65%,無動物性蛋白配方應特別注意氨基酸的平衡,避免飼料單一,使用棉粕是不應超過8%。 7.3.7.在日糧中新增0.15%的蛋氨酸,能減少啄癖的發生。每隻雞每天補充1-3克生石膏粉,啄羽癖會很快消失。缺鹽引起的啄癖,可在飲水新增2%食鹽,連續飲用3-4天,但不能長期飲用,以免引起食鹽中毒。 7.3.8遮光 .已形成啄癖的雞群,白天遮光,晚上可將舍內光線調暗或採用紅色光照,使雞看不清。
春季氣候由冷變暖,氣溫逐漸回升,日照逐漸延長,是雞產蛋的好季節。但此時由於溫度漸暖,易使管理上放鬆,加之此時各種病原微生物也開始大量繁殖,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會給蛋雞
春季來臨,氣溫不斷回升,日照逐漸增長,是蛋雞產蛋的好季節。但春季更是疾病多發的季節,由於溫度漸暖,易在管理上放鬆,而此時各種病原微生物也開始大量繁殖,氣候多變,晝夜溫差
春季是蛋雞產蛋旺季,在產蛋高峰期能夠達到90%以上的產蛋率,大約可以維持4個月左右。產蛋高峰期越長,全年產蛋量越高。因此,要設法延長雞產蛋高峰期。加強飼養管理在飼養管理中,須
春季蛋雞養殖收是也,季旺蛋產雞蛋是季春產多雞使了為。節季佳最的蛋種集雞養,益效濟經雞養高提,蛋質優漸侯氣季春。夫功下應上理管在戶傳、存生的菌細和毒病多許宜適,暖水理管,差件條養飼戶農之加,播高、溫低、氧缺於處常群雞,低平境環劣惡的碳化氧二高、氨高、
春季養雞戶飼養蛋雞慎用四種藥。如果春季對產蛋雞用藥不當會造成產蛋減少、使年產蛋量降低、經濟損失極大。引起產蛋下降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氨茶鹼用於緩解雞呼吸道傳染病引起的呼吸困難、具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蛋雞用後產蛋減少,應儘量不用該藥。二
初春天氣乍暖還寒,且晝夜溫差比較大,雞群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比較大,常造成生產效能下降或突發疫情現象,給養殖場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使蛋雞在初春季節提高產蛋率,延長產蛋高峰期,需要加強雞舍及雞群管理,給雞群提供適宜的產蛋環境,使雞群穩產高產。一雞舍
蛋雞在產蛋期需要大量的鈣、磷其中有大約90%的鈣用於骨骼和蛋殼,約有80%的磷同鈣一起構成骨骼,其餘的鈣、磷分佈在全身各組織中,蛋雞的蛋殼約佔蛋重的十分之一,其中蛋殼的90%為碳酸鈣。一個重約50~60克蛋含水量碳酸鈣4.5~5.4克,按鈣的利用率為60%折算,每產一枚
一、防寒保暖,適當通風。早春氣候仍比較寒冷多變,時有冷空氣和寒流的侵襲,而低溫對產蛋雞的影響頗大。因此,防寒保暖工作就成了早春養雞的關鍵環節。通常可採取適當增加飼養密度
那麼應該如何真正的做好飼、養、管、理?對於養雞的人,每天都在談論飼養管理。飼養管理做的好不好,直接決定養雞的成敗,因為只有養的好,雞群不得病,不出問題,才能有利可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