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種雞母雞飼養管理的三大要點
一體重控制
首先要制定一個合理的體重標準。儘管對於每個品種育種公司都會提供一個體重標準,但是由於育種的不斷進步和飼養管理條件的不同,可能需要對該標準作出一定的調整。調整的依據包括供種公司的建議,上一批雞的生產情況和當前雞群的生長髮育情況。供種公司往往會收集很多的雞群報表,根據統計結果來調整體重標準。
一般在進雞時會制訂一個體重標準,但是隨著雞群的生長,當實際體重與標準出現偏差時,可能需要重新調整體重標準。一般來說,在第10周齡之前,如果雞群的體重低於標準,則令雞群的體重以每週比標準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標準;如果雞群的體重高於標準,則令雞群的體重以每週比標準少增重最多40g的速度接近標準。在10~15周齡,如果雞群的體重低於標準,則令雞群的體重以每週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標準;如果雞群的體重高於標準,則令雞群的體重以每週比標準少增重最多20g的速度接近標準。在15~22周齡如果雞群的體重低於標準,則令雞群的體重以每週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標準;如果雞群的體重高於標準,則以後的體重要一直保持以這個幅度高於標準。在22周齡以後,無論雞群的體重相對於標準是高是低,都要保持與體重標準的這個差值。
這樣做的原因是在10周齡以前,體重偏大的雞一般肌肉的脂肪含量偏高,而體重小的雞往往骨架也比較小,因此大雞可以比標準長得慢很多,而小雞卻要一點點的追體重。10周齡以後,母雞的生殖系統開始發育,因此體重不能增長太慢。而15周齡以後,母雞的生殖系統發育進入最重要的階段,因此此階段每週體重增幅不能低於標準。由於雞群產蛋期超重過多可能會導致死淘率升高,後期產蛋率下降太快等問題,我們要努力確保雞群在第15周齡的時候不要超重。
體重控制主要是靠喂料量的調整來實現的。儘管育種公司會提供一個參考料量,但由於飼料質量不同,喂料過程中損耗不同,喂料人員、裝置不同,限飼方式不同,雞群健康狀況不同和雞舍環境不同等適合每個雞場的料量是各不相同的。,在開產前,種雞的料量一般每個星期要調整一次。具體要給多少料,最重要的參考指標是過去一週雞群的增重和未來一週的計劃增重。例如9週末的母雞,稱重結果顯示第九周增重為10Og,如果下一週希望增重100g,則需增料2.7g左右,如果希望在下一週增重90g,則需要增料1g左右。在確定料量時也應該考慮供種公司提供的推薦料量,上一批雞同樣周齡的料量,雞舍的溫度和雞群的健康狀況等。
既然在確定料量時需要計算增重並且比較實際體重和標準的差異,那麼稱重結果的準確性就十分重要。稱重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稱重從第1週末開始,至少到30週末之前每週稱重一次,30周之後至少4週一次;每次稱重抽樣數量至少為雞群總數的5%,並且每欄分別稱重,單欄稱重數不少於30只;圍住的雞必須全部稱完;育成期稱重儘量安排在限飼日進行,喂料日稱重則應該在喂料結束6個小時之後進行;在每週同一時間同樣地點稱重,但每棟雞舍的稱重地點不能少於兩處,且不要選擇雞舍兩端和喂料起始的位置抽樣稱重;秤的量程應該至少為5kg,最小刻度不能大於20g;每次稱重後要計算出整舍平均體重、各欄的平均體重和均勻度。
在產蛋率達到5%之前,每週料量的增長幅度主要由體重來決定。產蛋率達到5%之後,產蛋率每增長5個百分點,母雞的料量應該增加一次。首先製作一個增料計劃表,在產蛋率5%~20%之間,產蛋率每增長5個百分點,需要增料2g,在產蛋率20%~35%之間,產蛋率每增長5個百分點,需增料3g;在產蛋率35%~50%z、間,產蛋率每增長5個百分點,需增料4g;在產蛋率50%~65%之間,產蛋率每增長5個百分點,需增料5g。計劃表列出之後,如下列指標超出允許範圍,需要對計劃表進行調整,每次的調整幅度 2~3g。調整計劃表的參考指標如下:雙黃蛋比例在2%~4%之間;保持蛋重周增重與標準相差在O.2克以內;保持體重周增重與標準相差在20克以內。例如在產蛋率達到30%時發現雙黃蛋的比例只有1.6%,低於2%,則需要調整計劃表,把計劃表中產蛋率30%以後的料量全部增加2g。此外產蛋期的吃料時間也是評判料量多少的一個重要指標,高峰期的雞群吃料時間一般為1.5~3小時,注意,吃料時間還受溫度、雞群健康狀況,飼料形狀和喂料方式的影響。
為保持母雞體重不致過大,在達到產蛋最高峰之後需降料,一般產蛋開始下降的第一週降料1~2g,此後每週的降料幅度為0.5~1g。產蛋後期每週的降料幅度主要參考體重和蛋重情況,由於後期體重增重一般很慢,蛋重就顯得十分重要。蛋重需要每天稱量,每次稱量不少於150枚,稱重之前去掉破損蛋和雙黃蛋,每次稱重都要分別去皮,根據稱重結果做出蛋重曲線並和標準進行比較。
二均勻度控制
均勻度高的雞群能確保大多數雞獲得的料量是合適的,並且雞群能夠對光刺激產生均勻一致的反應,從而使產蛋率快速穩定增長。
廣義上的均勻度包括體重的均勻度,體況的均勻度和性成熟的均勻度,其中體況和性成熟的均勻度比體重的均勻度更加重要。尤其是對於15周齡以上的雞群,一樣體況的雞(肥胖度相同)比一樣體重的雞預期產蛋效能會更好。體重一致而骨骼大小有差異的雞群體型也有差異,這種雞群對光照和飼料變化的反應並不同步。影響均勻度最重要的因素是雞群吃料是否均勻,其餘的影響因素包括雞群的密度大小,水位是否充足,溫度和光照是否均勻以及雞群的健康狀況等。
保證喂料均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充足的料位,即在喂料時,每隻雞都有自己吃料的位置。但是過多的料位同樣會對雞群的均勻度。產生不利影響。
在喂料時應確保雞群分佈均勻。因此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令所有的料位佈滿飼料。通常使用鏈條式料線時應該增加輔料箱,保證在3分鐘內將飼料佈滿整個料線。使用盤式自動料線不能把料管打空,以確保在料線開始運轉時,所有的料盤會同時下料。使用料簡喂料時,需要在喂料之前把料筒掛起後新增飼料,喂料時儘快把料筒同時放下,使用滑輪系統可以讓所有的料筒同時放下。料筒晃動時會導致飼料偏向一邊,把一排料筒穿起來或把料筒放低可以減少晃動。喂料開始之前雞群在雞舍內的分佈情況也會影響到吃料時分佈是否均勻,把一棟雞舍分成幾個欄可以使雞群分佈得更均勻一些,但是注意每個欄的雞數必須是準確的,絕對不能有串欄的情況發生。籠養雞要注意當出現死淘時,及時把雞數補齊,把空籠都集中在一起。籠養雞處於最邊緣的籠子一定要與料槽相齊才能保證雞得到的料是相同的。
由於育成期喂料量較低,飼料不能在喂料系統中均勻分配,雞隻的採食時間較短,容易導致雞群的均勻度降低。為了維持雞群有必要的增重和良好的均勻度,必須根據不同周齡採用不同的限飼方式來保證雞群有足夠的採食時間,通常採取的限飼方式包括隔日限飼、4/3限飼、5/2限飼和6/1限飼等。
在應用每種限飼方式時,必須在喂料日料量達到種雞幾乎不能承受時才轉換成更寬鬆的限飼方式,以取得提高均勻度的最好效果。每週增加料量後第一次喂料是判斷是否限飼過度的最佳時機。一般來說,如果限飼過度,吃料後有個別雞隻會出現雙翅下垂、臥地不起、渾身顫抖等症狀,這是嗉囊膨脹壓迫頸部血管的表現。下週就是應該變換為相對寬鬆的限飼方式的時候了。出現問題的雞隻需要從欄舍拿出到操作間或通風良好的地方,一段時間後會恢復正常。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這樣的雞隻萬萬不可馬上飲水,否則會使嗦囊內的飼料迅速膨脹造成雞隻死亡。
通過對雞群進行分群可以提高均勻度。種雞應該在4周齡之前進行首次分群。將每個雞舍的母雞分成大、中、小三群飼養,一般中雞的比例不少於50%。之後根據雞群體重的大小調整喂料量,令體重偏大或偏小的雞群的體重逐漸貼近標準。如果雞舍特別大,每個檔次的雞十分多,可以把每個檔次的雞根據大小再分成幾個小欄,但是同一檔次的雞通常給予一樣的料量。通常在種雞的第8周和第12周還要再次分群2次。在幾次分群的間隙一般不挑雞,除非有部分雞和本群其它的雞體重差異十分明顯。
通過分群來提高均勻度實際上是對均勻度不好的雞群的一種彌補措施。因為通過分群調整料量達到良好均勻度的雞群,不同個體之間可能體重相同但是體況卻不相同。因此想辦法讓同一欄內的每隻雞都吃到一樣多的飼料比分群更加重要。性成熟的均勻度除了與體重和體況有關之外還與光照有關,當雞舍內光照不均勻或漏光時雞群的性發育就會表現得很不均勻。雞冠的發育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雞的雌激素水平,可以由此來評判性發育的均勻度。
三光照程式管理
無論是開放式雞舍還是密閉式雞舍,都要在第一次光刺激前檢查雞群的發育程度,除了平均體重必須達到21週末的體重標準外,還要檢查以下四個指標:第一,肉垂和雞冠的發育程度,雞冠和肉垂必須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紅色;第二,胸肉的發育狀況,胸肌必須呈現出「u」型;第三,恥骨的張開程度,一般要求恥骨開口大於4釐米;第四,脂肪的沉積情況,要求在恥骨周圍有脂肪包裹。至少90%以上的母雞符合這四個條件才能進行首次的光刺激。注意如果雞群已經達到光刺激條件而不加光容易導致雞群超重。首次光刺激的時間最晚可推遲到第25周。第一次光刺激應該將光照時長由8小時增加到13小時.光照強度不低於40LUX。
通常在第一次加光之後再過10~14天或產蛋率達到5%時,將光照時長增加到15小時,再經過10~14天,或產蛋率達到40%以後,將光照時長增加到16小時。這是由於肉種雞本身的繁殖效能不及蛋雞,需要更劇烈的光照變化才能刺激其開產。有很少的一部分雞由於體重或體況太差,在首次光刺激時沒有發育好,可以通過第二次和第三次光照變化刺激其開產。
在開放式雞舍(陽光可以進入雞舍)飼養的種雞如果在逆季開產就會出現開產時太陽光逐漸縮短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用燈光補充光照,令雞群在12週末之後每天接受到的光照時長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