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種雞產蛋後期的飼養管理要點
種雞產蛋期的飼養管理包括產蛋高峰期、產蛋中期和產蛋後期三個階段。作為種雞場的管理者往往很注重高峰期和產蛋中期的飼養管理,而當產蛋高峰過後,往往疏於管理,使產蛋後期的生產效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為了使種雞的生產效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生產效益,必須糾正傳統飼養管理觀念,加強產蛋後期的飼養管理,避免產蛋週期的過早結束。
1.適當限制飼餵降低消耗
產蛋後期管理的關鍵環節是實行限制飼餵,防止母雞過肥而影響產蛋效能的發揮.確保後期產蛋持續性良好。限制飼餵的原則是結合產蛋曲線進行試探}生減料,方法是:按每隻雞日耗料減少2.5g,觀察5~7天,看產蛋率下降是否正常(正常每週下降0.5%-1%)。如正常,可再減1~2g;若仍無異狀,還可再減3g。這樣既不影響產蛋,又可減少飼料消耗,減少換羽和防止雞體過肥。如產蛋率下降較快,須立即恢復飼餵量以免降低生產效能。相關實踐證明,減料一般應在產蛋高峰過後的4~6周,產蛋率較高峰期下降4%-6%時進行為宜。
2.分季節調整飼料營養
產蛋雞後期日糧營養應根據季節不同而變化。夏季氣溫高時,應適當減少能量飼料,增加蛋白質飼料,同時補充維生素c和碳酸氫鈉;冬季氣溫低於10℃時,則要適當增加能量飼料,提高飼料的代謝能水平。
3.適當補充飼料中鈣和維生素D3的含量
產蛋高峰過後,隨著產蛋率的下降,能量蛋白質水平可適當下調,但隨著蛋重的增加,雞體對鈣的需要量增加。建議每日下午3~4點,在飼料中額外新增貝殼粉,可以加強夜間形成蛋殼的強度,有效地改變蛋殼質量。新增維生素D3能促進鈣的吸收,同時也要避免雞隻採食量過低造成的產蛋下降,如貝殼粉的過量新增,使日糧的適口性下降,採食量下降。
4.刺激採食
據國外相關資料證明,為了保持雞群旺盛的食慾,種雞飼養中可以對雞群留有一定的空槽時間,一方面防止飼料長期在料槽存放,另一方面可避免雞產生厭食和挑食的習慣。同時根據雞群的「動態採食」現象,可以在每次喂料時邊喂邊勻,使料均勻分佈於料槽裡,喂料後約30分鐘左右要勻一次料,這是因為雞在喂料後的前10多分鐘內採食很快,以後就會挑食勾料,所以要進行勻料,並經常檢查,見到料不均勻的地方就要及時勻料。「留空槽刺激採食」的做法可以在產蛋後期實施,產蛋高峰期不建議使用。
5.定期稱重
管理者往往注重育雛育成乃至高峰階段的稱重,而忽視產蛋後期的雞群稱重,這種觀念須矯正。此階段的體重變化,對降低日耗,減少死淘和維持產蛋平穩下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產蛋後期的雞群稱重大可不必每週進行,可相隔半月或者一月進行。根據數字變化,結合產蛋曲線,綜合考慮日糧中相關營養的調整。
6.及時淘汰低產雞、寡產雞
處於產蛋後期的雞群經過一段緊張的產蛋階段後,生理上不能滿足平均每日52g左右蛋重的支出,在產蛋下降的同時,容易發生猝死綜合徵及腹水綜合徵而導致死淘增加。這時要及時調整雞群的均勻度、淘汰無飼養價值的低產雞,以提高產蛋率,降低成本。
7.疫病預防和環境控制相結合
產蛋後期,由於雞舍長期使用,糞便比較集中,產生有害氣體濃度高,空氣質量差,各種細菌病毒滋生,容易引發大群的細菌性或病毒性疾病,種雞產蛋後期可能因免疫時間過久,抗體水平下降而引發傳染病,或因為管理不善致使種雞寄生蟲病的發生。因此,這階段應做好種雞群的環境衛生和帶雞消毒工作,以增強雞群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須根據抗體水平的變化適時補免,保證機體抗體水平均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