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肉雞生產水平的飼餵措施
肉雞生產水平的高低,關鍵取決於雞隻的遺傳潛力,而內在潛力表現的程度如何,除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否適宜有密切關係外,還與飼餵管理是否恰當有很大關係。目前,許多飼養戶對飼餵管理不太重視,影響了肉雞生長髮育,造成了飼料浪費,降低了飼養效果。養殖戶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搞好飼餵管理,以提高肉仔雞飼養效果:
把握開食時機
雛雞運達雞舍後,先飲水2-3小時,待1/3雛雞有啄食表現時或出殼後24-36小時開食,過早過晚都對雛雞不利。開食過早,影響雛雞體內卵黃的吸收利用,引起消化不良,從而影響雛雞的生長髮育和飼料利用。另外,開食過早,雛雞活動和雞糞會汙染飼料,影響雞群健康。開食過晚,雛雞體內的卵黃消耗過度,體質虛弱,同樣影響雛雞的生長髮育和成活率。
提供充足採食位置
7日齡後每隻雞至少應有5釐米寬的採食位置,隨日齡增加,採食位置應逐漸加大,49日齡時達到10釐米左右,若採食位置不充足,會影響部分雞隻的採食量,易造成雞群大小不均。
定期調整食槽高度
隨著肉雞日齡的增加,應定期調整食槽的高度。食槽的上緣應與雞背平齊或高出2釐米。雞沒有牙齒、軟齶,在啄料和飲水時,須仰頭進入,料槽設定妥當,可減少飼料由嘴中溢位,減少飼料浪費。
隨日齡調整飼餵次數
1-3日齡每2小時給料一次,夜間停4-5小時;3日齡後逐漸減少給料次數,每晝夜6-8次;後期4-6次。雛雞消化道發育不健全,沒有牙齒,嗉囔較小,消化酶分泌能力不完善,消化能力較差,所以開始階段應少喂勤添,隨日齡增加,飼餵次數逐漸減少。
控制每次飼餵量
每次新增量不宜過多,因為,雞的消化能力較差,吃的過飽,易引起消化不良,影響飼料的利用率。應合理計算每天的用料量,按飼餵次數均分。待上次加的料吃完再加,或稍停一段時間再加,不能料上加料,否則易引起雞隻消化不良、挑食,影響雞隻的生長和健康,還易造成飼料汙染。
供應優質飼料
由於肉雞生長髮育快,消化機能並不十分完備,所以要供應易消化、營養全面的全價配合飼料。肉雞的飼養一般分為三個階段:0-20日齡為育雛期,21-38日齡為中期,39日齡至出欄為後期,要按階段供應不同的飼料。
換料要有過渡期
在飼養過程中,由於不同階段所需的營養不同,原料有時也有變化,換料是不可避免的。若換料不當,會對肉雞造成較大的應激。突然更換飼料,可能引起雞隻消化機能紊亂,造成消化不良、拉稀等,影響肉雞的生長和飼料利用。實踐表明,如果換料逐漸進行,對肉雞生產基本無影響。換料時,一般要經過5-7天的過渡,具體做法如下:前一飼料(正使用的飼料)的2/3 後一飼料(待更換的飼料)的1/3,用2天;前一飼料的1/2 後一飼料的1/2,用2天;前一飼料的1/3 後一飼料的2/3,用2天,然後全部換成後一飼料。
加喂保健砂
雞消化食物是靠肌胃強有力地收縮擠碎進行的,因而雞料中應定期添喂不溶性砂粒以幫助其消化,提高飼料利用率。雛雞開始可用米粒大小的保健砂,以後逐漸增大,後期可用直徑4-5毫米(黃豆粒大小)的砂粒。可按0.3%的比例將保健砂混入料中,也可每星期新增1次,按一星期的需用量一次性放入淺盤中任雞自由採食。
新增益生素
雞腸道內容物呈微酸性,有利於腸道有益微生物的繁殖。飼料中定期新增益生素,可提高飼料利用率5%-8%;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一些疾病的發生;降低糞便中非蛋白氮的比例,減少氨氣的產生,有利於改善雞舍環境,減少呼吸道疾病和腹水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