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商品肉雞疾病防控要點
一樹立「生物安全」養殖新觀念
1全進全出
「全進全出」是第一生物安全措施,隔離是控制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保持一定空欄時間,做好空欄期消毒工作,對養好下批雞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上批雞出欄後至少要15天以上才能進下批雞,如果上批雞發生傳染病,建議間隔30天以上再進雛。
2環境控制
雞場的環境衛生,包括雞場周圍的環境衛生、雞群的小環境(雞舍)和大環境(生產區和生活區)衛生三方面。雞舍周圍的環境要從建雞舍前選址開始考慮,一旦雞舍建成後就很難改變周圍環境了。重點應放在控制雞舍大環境和雞舍內小環境上來。雞場佈局要合理,場內要分出髒道、淨道。
3人員控制
生產區杜絕一切外來人員進入,儘可能謝絕參觀訪問,儘量減少不同功能區內工作人員的交叉感染,一旦交叉要有清洗消毒措施,外來人員非進不可時,要更衣、消毒。嚴禁收死雞、賣獸藥、買雞糞人員入內。對場內的工作人員要實行封閉式管理,一旦離開再進入時要洗澡更換消毒過的工作服方能進入雞舍。
4消毒管理
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空舍期消毒至少3次,先沖洗後消毒,7天后再消毒一次,進雛前3天再消毒一次。帶雞消毒第一週1次,第二週2次,三週後每天1次,發生傳染病時每天2次。環境消毒:雞舍外環境每週1~2次消毒。車輛進出要過消毒池。
5無害化處理
要設定病雞欄,發現病雞及時隔離觀察,無飼養價值的及時淘汰,對死雞要遠離雞舍焚燒或深埋。雞糞要先發酵後拉走。
二做好“兩道防線"工作
第一道防線:疫苗免疫程式。重大病毒性疾病(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炎、傳支)應首選疫苗免疫。必須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結合種雞免疫程式和商品肉雞抗體監測結果來制定,提出不同季節採取不同免疫程式。建議每年11月初至來年5月中旬進雛的首免:新支腎或新支妥三聯點眼滴鼻,同時注射H5一H9二聯滅活苗。每年5月中旬至10月底進雛的首免:滅活苗改為新支法流四聯滅活苗或新支流三聯滅活苗。
第二道防線:預防保健程式。肉雞飼養必須重視預防保健工作。建議第一週(1~5日齡)預防三大細菌病(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支原體)。保健:提高免疫力(芪黃素 多維)。第二週<9~12日齡)進一步淨化沙門氏菌和支原體(白天抗沙門氏菌藥,晚上使用抗支原體藥)。保健:腸道保健5~7天。第三週:(16~20日齡)預防大腸桿菌病。必要時通過藥敏試驗選藥。保健:提高免疫力(芪黃素或金胞肽 普康素或綠普康)。第四周(22~27日齡)預防病毒性呼吸道病,選藥原則:抗菌抗病毒結合、中西結合。保健:腸道保健:用藥同第二週。第五週,28~30日齡預防新城疫,建議使用信必妥或康肽2~3天,同時使用腸道藥3~5天。保健:提高免疫力5~7天,用藥同第三週。第六週36~38日齡再使用一次信必妥或康肽2~3天,同時使用抗混感藥物3~5天。保健:腸道保健5~7天。
在應激情況下,及時使用電解多維和抗菌抗病毒藥,預防用藥後或治療用藥過程中注意肝臟、腎臟保健用藥。
三強化管理是硬道理
1飼養管理「三階段」
1~20日齡為「育雛階段」,以保溫為主,小心通風。20~30日齡為「過渡階段」,在保溫的前提下,適當通風。31日齡至出欄為「育肥階段」,在保溫的前提下,加大通風。
2飼養管理「五要點」
即三度(溫度、溼度、密度)、一通、一控。
①溫度:入雛第一天32~34℃,以後每兩天降1℃,到20日齡降至24~C左右,20日齡至出欄20-25~C為最適宜溫度。白天和晚上溫差不超過2℃。30日齡後,如舍內溫度超過30℃應採取人工降溫措施,超過32℃採取強降溫措施,使用水簾降溫,雞的體感溫度與室內溫度差5~7~C,應注意不能降得過低,以免對雞群造成冷應激而發病。②溼度:前2周內相對溼度60-70%,第15~25日齡在55%左右,26日齡至出欄在50%左右。③密度:即每平方米飼養雞的只數。小雞建議15~16只/平方米,中雞13~14只/平方米,大雞10~12只/平方米。第一週30~40只/平方米,第二週20~30只/平方米,第三週15~20只/平方米,第四周10~15只/平方米,第五週完全放開。④通風:自然通風建議按「溫差控制法」通風。即當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差5℃以內可自由通風。當溫差在5℃~10℃時,應當向順風方向開窗通風,當溫差在10℃以上時,最好不要開窗通風,可通過天窗、地窗、小風機、邊門通風換氣。冬春秋三季需要橫向機械通風,兩側牆裝Pvc管,一側牆裝軸流風機,要考慮進風口的面積以及溫度和風速對雞群的
影響。⑤光照:第一週23~24小時,從8天開始每天延長1小時控光時間,到18日齡最長可控光8小時,每次不超過3小時,從18日齡至28日齡逐漸減少,28日齡後恢復24小時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