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關於肉雞養殖效益歐州指數的思考

  近幾年,隨著肉雞飼養標準的提升和效益考評的科學化,歐指——歐洲效益指數(簡稱歐指,EPI)正逐漸為大中型肉雞養殖場所認同。就目前我國的肉雞飼養實況看,用歐洲的養殖評價標準來評定我國的養殖效益,尚有不足之處;主要是不能準確反映雞場經營的盈虧實況,還有就是衡量雞場養殖班組績效不夠準確。但從肉雞業發展的趨勢看,肉雞養殖的集約、自動、職業化是必然的方向,基於此,用歐洲效益指數來概括和考評肉雞場的生產管理實況和水準是可行的,同時也應有與時俱進的完善。筆者在此提出探討,供業內同仁參考。     有人提出,在養殖實踐中,假如某雞場的一棟雞舍成活率最高、又一棟雞舍的料肉比最低、三棟雞舍的體重均勻度最好,如何界定哪棟雞養的最好或者說效益最高?用歐指來判斷就比較明瞭,歐指越大,雞養的越成功。     但是以歐指來確認每一棟雞舍的盈虧狀況和實際績效則不一定符合實況。因為有四個指標沒有考慮進去:     入舍雛雞的質量,出欄毛雞的價格,藥費,體重均勻度。     歐指的計算方法=【成活率*體重(kg)】/(料肉比*出欄天數)*10000。     例如:成活率98%,體重2.5kg,料比1.8,出欄天數42;歐洲效益指數=(98%*2.5)/(1.8*42)*10000=324。     據國外文獻指出,如果歐洲指數低於300則表明飼養水平不夠好,在300以上才算是有利可圖,在320-360之間是比較理想的了,如果達到360-400,那盈利就十分理想了。     例如:     (90%*2.6)/(1.8*42)*10000=309     (93%*2.9)/(1.8*42)*10000=356     (94%*3.0)/(1.8*42)*10000=373     (94.5%*3.2)/(1.8*42)*10000=406     有了這樣的對照引數,再來看我們肉雞養殖的國情特色,要達到330以上,就必須保證有不超過7%的死淘率和不低於2.7公斤的出欄平均體重,這樣指標的雞群料肉比又是由出欄體重所制約的,然而,在我國的肉雞養殖實況中,養的好的雞群料肉比低於1.8的並不少見,歐指在300~320之間的也不乏其場,可盈利並不理想。     筆者以為,國外文獻中的所謂300以上有利可圖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入舍雛雞的質量穩定可靠,出欄毛雞的價格有相當保障(比我們的合同雞保護價要更能保障贏利),藥費低(實際是發病率低),體重均勻度好。     以入舍雛雞質量論,在我國相當廣泛的區域內,即便不計雛雞價格的浮動,許多雞場所進雞苗對最終盈虧都有著不小的影響。主要是幼雛母原抗體普遍不高不齊,種雞兩白一支(雞白痢、雞淋巴白血病、支原體)淨化不良,垂直傳播疾病過多,還有種雞利用度偏大(種蛋的利用提早和後延),造成不同批次的雛雞時常難養;有的雞場雞群不是三週定終身而是兩週就註定了發育障礙,其後續影響是死淘率雖並不高、但均勻度差,就是兩相比較,體重均勻度差要超過成活率差。這樣一來,成活率也許不很低(有藥物來「保駕」),料肉比也許不高,但由於因難養難治而提早出欄抑或整體體重偏低與均勻度差,計算出來的歐指可能不低於300~320,但不能確保贏利就好。假設說,雞場的飼養甲班組管理的入舍雛雞質量一般,而乙班組管理的入舍雛雞質量優良,則兩個班組所付出的努力和管理水平儘管旗鼓相當,但所得歐指與相關獎懲肯定有不小差異。

  又以出欄毛雞價格論,3.65元/市斤與4.25元/市斤之間相差0.6元/市斤,按5.6市斤/只計,1萬毛雞=56000市斤,0.6元的差價就是33600元;規模化雞場一批次出欄10萬雞,就是33多萬元,而這33萬多元的差價極有可能就只是3~4天的時差。有時候,毛雞價格看漲,42天出欄不如45天出欄更有利;也有時候,毛雞價格看落或雞群發病初起,42天出欄不如40天出欄更有利,這其中的飼養成本投入(包括藥費支出)與收益就不宜用歐指來衡量。     再以藥費論,無須諱言的事實是,肉雞養殖的主體量不是自然生長而是畸形發育,畸形發育的機體對病原的易感性高,也必然會對環境控制要求嚴格,尤其是環境的隔離和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這在我國還相當難以完善。換句話說,我國肉雞養殖的發病率相當高。要保證高的成活率、增重率就不能不依靠藥物來支撐。所以,筆者以為,由於發病和疑慮發病,藥費支出又是吃掉利潤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黑洞。     若不考慮用藥成本,則衡量飼養班組的每批飼養績效就會有失偏頗。假設甲乙兩班組的歐指一樣,甲班組用藥費平均每雞0.65元,乙班組用藥費平均每雞1.3元,10萬羽出欄雞就要有6.5萬元的效益差。這也同樣適用於同一班組的不同批次的績效差。     還以體重均勻度論,我國的實況是,有時平均體重可以掩蓋體重均勻度,體重均勻度最差而不是成活率最差。比如,甲棟雞舍的雞群平均體重是5.9市斤;這是由4.5市斤⁄只~6.0市斤/只的組合的整棟出欄稱重得來的;是由總重除以成活總數得來的平均體重;乙棟雞舍的雞群也是平均體重5.9市斤;這是由5.3市斤/只~~6.0市斤/只的組合整棟出欄稱重得來的,而兩棟的誤差在哪裡呢?     在於與體重密切相關的耗料。可以這樣推算,假設甲棟雞成活率高而均勻度並不好,乙棟雞成活率不如甲棟高卻均勻度好;那麼,甲棟高的成活只數本身會造成與乙棟均勻度好的重量效果的等量齊觀,就是甲棟舍和乙棟舍雞群總重相近,只均重也相近,而考量這兩棟舍的耗料情況則肯定不一樣。實踐表明,體重均勻度越好,料肉比也越低,反之則越高。因為體重超標與達標的雞不一定多耗料,而體重不達標的雞並不超耗料但卻每百克增重要料肉比高。     體重均勻度不佳勢必意味著潛在「失重」進而影響潛在效益。據筆者對河北、山東、江蘇、遼寧等部分養殖場的瞭解,在比較良好狀態下,大多數雞場可以在38~39天達到2.5公斤體重,在此後的3~4天內可以達到2.85~3.0公斤。如果75%~80%的雞隻體重都在2.9~3.0公斤範圍內,則體重均勻度頗好;料肉比也頗低。但如果以出欄體重2.85公斤/只計,每萬隻肉雞中有20%~30%的雞體重不達標;以3.0公斤/只計,每萬隻肉雞中有60%~70%的雞體重不達標,那就潛在的損失註定了。假設一個雞場年平均出欄5批次,每批6萬隻,共計30萬隻。按20%的雞平均體重較理想體重低0.2公斤,那就是6萬隻×0.2公斤=12000公斤毛雞活重。按4.2元∕公斤交售計,為50400元。要知道,這也是被蠶食的利潤。

  此外,肉雞飼料的質量、價格也會影響歐指數值。例如,東北地區的新玉米價格相對便宜但含水往往高於18%,用來製作肉雞顆粒料其料肉比大多在1.8以上(在關內尤其是山東等地料肉比可降低到1.72~1.65);又如顆粒料吸潮就會變得易碎粉,末狀增多,適口性差,造成浪費。     總之,就當前而論,肉雞歐洲指數反映了雞場的生產質量和管理水平,但不能準確反映盈虧狀況和班組績效,這是可以在養殖管理實踐中逐步修正完善的。比如,歐洲指數算出來以後,可以用一定的單位數值代表雛雞質量、毛雞價格、藥費、體重均勻度,用此來加減歐指以作為最終的考評依據,這是我們業內同仁應予關注和嘗試的。

對當前肉雞疾病診斷的思考

今天我們具體談一下商品肉雞疾病預防和治療思路,首先以前就闡述了,在飼養過程中防疫大於預防、預防大於治療,原則和養殖思維不能改變,在昨天的文章中有提到一些方法措施,今天從

趙德峰:深度思考肉雞養殖中的一系列問題

一、肉雞肉雞是將飼料轉化為雞肉的一種最快捷、最方便、飼料換肉率最高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種生命轉化器。現在的肉雞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肉雞了。肉雞的生長期很短,不過短暫的42天(90年前是63天),如果賦予其人生的意義,那麼一天就是一年,所以說肉雞的每一天都是

雞的體感溫度和熱應激指數是什麼?

夏天養雞,高溫高溼的環境,腸道型疾病難以控制,如今越來越依賴裝置,水簾,霧線,硬體設施齊全,感覺雞群不會中暑,但由於通風降溫調理不利,時有應激,傷亡事件發生。懸掛的溫度

養殖戶夏季需重視雞的體感溫度和熱應激指數

夏天養雞,高溫高溼的環境,腸道型疾病難以控制,如今越來越依賴裝置,水簾,霧線,硬體設施齊全,感覺雞群不會中暑,但由於通風降溫調理不利,時有應激,傷亡事件發生。懸掛的溫度

雛雞大批死亡的原因及思考

作者:靳巨集偉李春紅(河北省沙河市畜牧水產局,河北沙河054100)雛雞大批死亡的原因及思考一造成雛雞大批死亡的原因分析春季是育雛的最佳季節,溫度和溼度都容易控制,而2011年春天,在臨床上遇到幾例育雛失敗的情況,雖然雛雞來源不同,但日齡都在7~9天時發生問題

關於雞白痢淨化的思考

雞白痢是普通禽病,不像有些烈性傳染病那樣危害劇烈,但它歷史悠久,範圍廣泛,頑固常在。一直是困擾養殖業的普通又普遍的難題。一、雞白痢在現在雞群中的表現在上世紀80~90年代,雞白痢是3周以下雛雞最常見的急性敗血症,飼養管理不良、防治用藥不力的情況下,死亡

關於雞白痢防治的思考

引發雞白痢的沙門氏菌是自然界常在菌;又由於種雞白痢的淨化不能做徹底,垂直傳播與橫向傳播並存,所以,許多雞場只好把力量用在治療上了;又由於雞白痢容易為其它病症所掩蓋,或是繼發混感,這就使得雞白痢的防治實際是治重於防而不是防重於治。這是件很讓業內同仁尷

關於蛋雞產蛋高峰期的思考

衡量開產蛋雞的產蛋高峰質量有兩個指標,一是峰值在多少,二是峰值能夠維持多長時間。人們通常說的蛋雞產蛋無高峰是指與高產蛋率的雞群相比較而言,對於開產蛋雞群自身來說,所謂的

溼簾日常使用注意的20項

炎熱夏季,高溫天氣給肉雞管理帶來了難度,為給肉雞提供一個舒適環境,通過對不同日齡肉雞風冷係數、溼熱係數、肉雞體感溫度及熱應激指數的掌控,把溼簾技術的科學使用正確運用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