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看肉雞健康養殖的關注點
現在要想把雞養好,健康的雞苗、全價的營養、適宜的環境、健康的機體。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雞苗健康是最重要的,它直接決定效益。因為雞苗健康是後天無法修復和彌補的,比如中醫上講,腎乃先天之本,如果雞雛從母體過來,腎臟就有損傷,這是靠後天無法彌補的。每家孵化場都有好的苗和不好的苗,因此,在我們選擇雞苗的時候要慎重,同時也要明白雞苗的價格決定其整體的品質。 第二,現在飼料的問題也是很多的,這也是決定我們肉雞飼養效益的一個很重大的因素。 如果自己養幾十萬只雞,我們不可能自己去養幾萬套肉種雞,也不能自己建飼料廠,所以雞苗和飼料方面,我們都是非常被動的接受現有的,而無法對其可能存在的問題了解透徹。 第三,適宜的環境,這是我們能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標準化養殖,調整環境因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環境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三點都做好了,才能有第四點健康的機體。 關於養殖模式,目前,網上平養山東是做得最好的;地面散養福建聖農很優秀;網上籠養還沒有一個標準,這就需要我們自己靠當地的緯度去確認。 但是,是否有了標準的裝置,就能養好雞? 我曾看見有一棟650萬元造價的大荷蘭人裝置的雞場,前三批雞成活率只有85%;而普通的籠養裝置的養殖場也有養得很好的。更有甚者,同一個雞場不同雞舍之間的養殖結果截然不同:一棟雞舍中的病雞一剖開,看什麼病就是什麼病,拿到實驗室一檢測,什麼病毒都有;而相隔25米遠的一棟雞舍,什麼問題沒有,成活率高達98%。 因此,規模養殖場的好壞決定於飼養管理中的每一個細節。
第一,進苗前關注點 進苗前的關注點是每一個工作的落實檢查,包括清洗消毒,關注監控;清洗消毒程式的制定;工作環節的監控;消毒效果監控,以及其他準備工作。為此建議,10萬隻以上的肉雞養殖場要做消毒效果的細菌培養觀測:消毒之前,把培養皿暴露中雞舍中三四分鐘,然後進行培養,最後看每平方釐米上的細菌總數;消毒之後,再把這一流程重複一遍,前後對照就能看出消毒效果。否則,總是消毒,但是疫病還是重複性發病,這樣就能看出消毒效果是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樣。
第二,1-7日齡關注點 我們第一週應該關注什麼?有人說是溫度;有人說是通風;有人說是密度;有人說是光照;有人說是溼度。 據我瞭解,很多養殖集團第一週的關注核心點是週末體重——去掉嗉囊後養到200克。這是一個目標。養白羽肉雞的都知道這麼一句話,「週末定終生」:第一週末的體重決定肉雞的出欄體重;第一週末體重每超出1克,出欄體重就多10到15克。要想達到一個理想的週末體重,必須要把溫度、通風、密度、光照、溼度這五大養殖要素做好。但是,這些要素沒有固定的標準,必須跟你的裝置、氣候、雞雛體重等因素相應變化;總之,怎麼把雞養舒服了,就怎麼去做。 其次,在大型飼養場第一週之內,強行淘汰1%-3%。如果雞苗價格低,淘汰可以更狠一些。如果苗錢高達4-5元/只,淘汰0.7%-1%。淘汰的這3%是不能幫大家賺錢的;既然不能賺錢,為什麼要用抗生素去維持他的生命,為什麼不讓它們提前出局呢? 同時,傳統的養殖中就怕卵黃不吸收,吸收過慢,恨不得一天就吸收完。這是以前衛生條件差,大家擔心卵黃炎,所以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 其實,正常的卵黃吸收需要12天半才能吸收90%,並且在卵黃中有母源抗體。如果母源抗體消失過快,新的疫苗抗體還沒有上來,這是就會出現3-5天的免疫空白期,容易導致非典型新城疫和H9的出現。 在國外的肉雞養殖中1到3天中,他們會加卵黃吸收抑制劑。而我們反而把卵黃當成一種負擔,這真是一種悲哀。因此,我們一定要讓卵黃能健康地、適當地被吸收。 我們可以把健康的小雞解剖開,看其胸腺、法氏囊、脾臟的情況,從而瞭解機體後階段的抵抗力。 開口藥決定雞苗的健康。這方面,一個有放養和自養的集團,其放養部分的開口藥一般是最敏感的,比如頭孢類;而自養部分是最低代的,比如阿莫西林。我們自己養了一批雞,用最敏感的前七天的成活率比不用藥高3%的成活率,但是不用藥的後期的增重率和綜合效益反而超出很多。 真正的健康養殖是要用真正的科學方法去養殖。用藥第一原則是安全,而不是療效。因此,在開口藥物的選擇方面,要根據雞苗體質合理選擇開口藥物,並以不影響週末體重,保證基礎健康,也就是不影響機體各臟器的發育生長,並減少各種應激為用藥原則。 在免疫中,疫苗毒株非常重要,沒病一免疫反而發病是最悲哀;免疫途徑中,該注射的要注射,該口服的要口服,該滴鼻的要滴鼻,一個綜合抗體,一個腸道粘膜,一個呼吸道粘膜,哪個都不能錯過;要關注免疫應答和免疫指數,建議5萬隻肉雞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都應該有一個抗體檢測的裝置,不能再盲人摸象了;要關注疫苗的滾動反應,特別是山東,進入10月份,誰敢做新城疫二免;要關注免疫期的飼養管理重點,一定要減少應激,而不能創造應激,比如免疫之前提高舍溫,同時把雞集中在一起去免疫,雞隻相互擁擠,並且免疫完後,雞隻暴飲,然後腹瀉,我們被動用藥,如果用藥不恰當,平養的球蟲病就來了,一個疾病過程就這樣造出來了。
第三,8-14日齡關注點 本週關注點是,逐漸加大逐漸加大換氣量,注意和溫度間矛盾,關注新城疫免疫後免疫應激的控制。一,根據體質、季節決定逐漸降低溫度。 二,溼度力爭達到標準。 三,根據季節適當增加換氣,注意換氣位置。 四,時間與光照強度的調整,以減少猝死症。 五,按照季節調整好密度。 以上五點要掌握原則:內環境平緩銜接為基本原則減少應激反應。 本階段,要關注支原體病及過度免疫應激方法控制;關注新城疫免疫24小時後及時用純中藥預防性藥物控制免疫滾動應激;關注這個階段的腸道反應——消化不良(過料)或者腹瀉等症狀;關注黴菌或者免疫抑制病造成的胃部症狀(腺胃炎)關注腸道,腸道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決定於飼料的轉化與吸收,這就需要杜絕病從口入。免疫方面,本階段的關注點是法氏囊病免疫,包括疫苗和免疫途徑的選擇;免疫方法和效果關注;免疫時的注意事項;免疫期間的管理工作重點。法氏囊免疫反應應該在72小時消失,否則就是機體的抵抗力過小,或者毒株的毒力過大。
第四,15-21日齡關注點 15天以後,就要關注通風問題,比如通風方式如何改變,一定要關注雞體的體感溫度;雞舍前端、中端、後端舍內的溫度、體感的溫度、雞背的風速、風的走向、溼度這些在每日的記錄本上都要記錄,不然哪裡失敗的你都不知道。通風做不好,忽冷忽熱的,通風那天就是發病的前兆;超不過三天呼吸道症狀出現;超過不第五天氣囊渾濁;超不過十天就準備賣雞吧。肉雞新城疫在10到15日齡,而禽流感在21到28日都是免疫空白期。因此要關注免疫空白期怎麼保護,而這就決定了在第四周機體是否是健康的。同時,這個時間段要重點關注IBD免疫反應,儘可能減少免疫應激。
第五,22-28日齡關注點 第四周的核心工作是通風與溫度制衡點的掌握,同時這一時段也是禽流感的免疫空白期,所以一定要調節好通風和溫度之間的矛盾,實現平穩過渡,減少大起大落,哪怕是5℃的溫差也會成為疫病的引爆點,從而保證持續的採食量。本週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就決定了35日齡會不會被迫賣雞。
第六,29-35日齡關注點 本週是紅色預警階段,如果前期管理不好的,這個時期就該爆發了。有的規模雞場前21日天成活率能達到99%,如果這時出現問題,就只能提前同屠宰場聯絡了。其實,很多時候發病是我們給病原創造了機會,並且是哪方面的飼養管理不足,就會導致哪個方面的疫病的發生。 本週關注的重點是禽流感、新城疫和雞的體感溫度,並防止過料及腹瀉。 總體上,35天之前,最重要的是通風,並重在通過溫度、溼度和雞背處的風速等形成的雞的體感溫度的把控。這一切就涉及到大風機怎麼開,比如轉速、面積、通風量、遠近、風門角度、溫度的校正等等。冬季要養好雞,就要琢磨風的走向,你必須控制這一點;不然你不控制風,它就要控制你。現在,很多養殖場的問題在於風速過大。 同時,建議養殖場配備氨氣含量探頭、氧氣含量探頭,要首先通過氨氣和氧氣含量決定是否通風,通風之後,溫度有變化,在相應地進行溫度調整。第七,35-出欄關注點 35天道到出欄,要關注腸道方面的疫病的防控,比如要防止黴菌毒素和魏氏梭菌等的危害;同時要關注生長效率,料肉比每差0.05,一隻雞就差出了0.8元錢;更要防止突發事件,標準化養殖廠最怕停電,停電半個小時,可能四五千只雞就死掉了。 最後,總結一下,規模肉雞場中健康的雞苗是根本,全價的營養是基礎,適宜的環境是核心,健康的機體是保障;而基礎 根本 核心 保障=效益。因此,飼養管理是最重要的。雞養好了,病自然就少,效益自然就高了。因此,我們要以雞為本,關注養殖中的每一個細節,不斷地對照,不斷的地總結,從而摸索適合自己養殖場的效益模式,並且每天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