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如何關注溫度和溼度?
養殖的朋友都知道,在肉雞養殖的批次中,會有一個根據不同日齡變化的溫度指標、曲線。今天這裡不介紹曲線,只單純地來學習溫度的一些概念,希望可以拓展你養殖的思維。
一、溫度
養殖中的溫度,不單單指溫度計或環控器上顯示的溫度資料。
溫度還包括:目標溫度、加熱溫度,舒適溫度,外界溫度、混合啟動溫度,縱向啟動溫度,風冷因子溫度,上水溫度,高溫、低溫警報、體感溫度、舒適溫度帶、生長適溫帶。
二、最佳溫度區域
在肉雞生長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最佳表現溫度區域能讓雞最大化把飼料轉變成成長。
幼雛調整體內溫度能力很差,它們需要溫度,隨著家禽成長,它們的溫度「舒適範圍」變寬一點並下降。
飼養過程中追求的是保持舍內溫度在家禽的「舒適範圍」,不過熱、不過冷,貫穿整個生長過程。
三、體感溫度
在肉雞生長的各個階段,目標溫度都不同,這裡所指的目標溫度其實就是體感溫度,溫度計上看到的溫度讀數並不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是沒有辦法測量的,也是沒有辦法計算的,受溫度、相對溼度、風速、養殖密度、雞隻大小、雞隻健康狀況、羽毛覆蓋程度等因素影響。
在不同的日齡、不同的風速下,雞的體感溫度是大不一樣的。這個我們會在之後的通風學習中會詳細說到。
同樣條件下,雛雞體感溫度為20度,而大雞會是25度
四、溫度與料肉比的關係
1、太冷與太熱都會引起料肉比增加,這裡涉及的因素較多,環境熱、舒適溫度帶,生長適溫帶,機體的調節(機體的調節很重要(血管調節,神經內分泌調節,羽肌調節,晝夜節律的調節),生長適溫帶是最有利於體重與料肉比的,而不是舒適溫度帶。
2、冷時原因是:太冷時雞消耗能量(燃燒糖類、脂類、蛋白。其它營養素不產熱)傳統的養殖理念不重視溼度。但當集約化、規模化的密閉雞舍養殖的興起,和近代肉雞生長速度不斷地增加後,環境因素對肉雞生長的影響越來越敏感,溼度就是其中很敏感的影響因素之一。
說完溫度,今天我們從幾個方面再來認識一下溼度。
一、溼度認識
溼度,表示大氣乾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裡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乾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溼。空氣的乾溼程度叫做「溼度」。
國家區域板塊大,各地區的溼度相差很大。
全國的溼潤指數圖
二、溼度的優勢
溼度是環境控制運行當中舒適系統當中的「減震器」
三、溼度對呼吸道的影響
四種對氣管纖毛影響的因素
低溫:特別是溫度大幅度波動維持溫度散失熱量多,代謝加速,酸性物質增多
灰塵:粘住纖毛,無法擺動
氨氣:固定纖毛,失去功能
乾燥:大量水分散失,纖毛乾枯
「堵氣管」與春季低溼季節有關
四、低溼的危害
剛孵出的雛雞,體內約含水分76%。育雛初期,舍內溫度較高,此時若出現相對溼度過低的情況,就容易造成機體脫水,出現卵黃吸收不良、羽毛髮幹、死亡等情況,因此,育維期的相對溼度應保持在 60%~70%。
成雞也會因舍內相對溼度過低,而羽毛生長不良,發生啄羽。低溼時,空氣乾燥,雞隻裸露的面板和黏膜發生乾裂,從而減弱了成膚粘膜對病原微生物的防禦能力
空氣乾燥時,呼吸道粘膜的溼潤程度下降,抑制了纖毛上皮的運動機能,加之因乾燥而造成的舍內粉塵大量増多,各種微生物同粉塵一起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氣囊。
嚴重的則因纖毛上皮脫落粘膜乾裂,病原微生物可由此直接侵入血液,引起雞隻發病。雞大腸桿菌病、雞白痢、沙門氏桿菌病在該環境中發病機會大大增加。
相對溼度對病毒的影響要比溫度大。具有脂蛋白囊膜的病毒,在低溼條件下較穩定,存活的時間較長。
五、高溼的危害
環境中黴菌滋生,飼料發黴
誘發腺胃肌胃炎:主要是熱應激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區域性缺血發生梗死後導致。
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導致缺氧
高溼使體感溫度升高,出現熱應激
羽毛凌亂,曲毛,面板抵抗力降低,感染金黃葡萄球菌性皮炎
消化功能紊亂導致「糊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