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新形勢下肉雞養殖戶的生產管理措施

隨著家禽飼養量的增加,飼養環境目益惡化。環境汙染的加重,禽病發生和流行頻繁,舊病不能消除、新病不斷出現、病原變異、毒力增強、混合感染增加等,導致家禽死亡率提高,疾病的危害日益嚴重。據統計,每年因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達15%~20%,因疾病造成的死亡加上防治費用及由於生產效能和產品質量的降低等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據估計,疾病的損失(包括治療費用和死亡)佔全部生產成本的10%左右。禽病已成為制約我國養禽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當前隨著食品安全和藥殘事件的頻頻曝出,要想養好肉雞,並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良好的雞舍條件(包括選址、建築及配套設施)、優良的品種、雞群控制、藥品的規範使用、環境控制和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

 一 雞舍建設

1 雞場位置

應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貫徹隔離原則。使雞場遠離居民區、畜、禽生產場所、集貿市場、交通要道(通常最好有1.5~2公里的距離)。雞場的建設應合理利用地勢、氣候條件、風向及分隔空間等因素。

2 合理劃分功能單元

從人、畜保健角度出發,按照各個生產環節的需要合理劃分功能區。要便於對人、雞、裝置、運輸,甚至空氣走向進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提供可以隔離封鎖的單元或區域,以便發生問題可以緊急處理,達到隔離的目的。

3 房舍建築

當前肉雞養雞戶主要是大棚式地面平養,自然通風,都在寬10~12米,長30~60米左右,高度在1.5米左右,大棚的走向也是跟地行走,各式各樣,這樣的雞棚是不利於飼養管理和疫病控制的。應注意相對密閉性,寬度在10~5米,長度在檐高2~2.5米,建築物應能防鳥、防鼠、防蟲。配備適宜的風機和溼簾系統,(雞舍內最好安裝風機自動溫控器,安裝光照定時開關,實行間斷性光照,以提高成活率和飼料利用率)。應對溫度、溼度、通風、氣流大小和方向,光照等因素產生的變化。給雞群提供安全和舒適的生存環境。每平方米飼養10~12只,通風好不受天氣的影響時,一年四季都可以很好飼養,可平養,也可以安裝棚架在網上飼養。

 4 周圍環境 

儘可能減少和殺滅雞舍周圍病原,經常性的清洗和消毒,保持良好的雞舍環境。

二 雞群控制

引進病原控制清楚的雞群,重點保證無蛋媒,甚至無蛋殼傳播的病原,主要針對雞白痢、支原體、呼腸孤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網狀內皮增生症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等。

避免不同品種,不同來源的雞混養,貫徹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儘量做到免疫狀態相同,年齡相同,來源相同。從雞場大小和結構出發合理掌握飼養密度。儘可能減少日常飼養管理中的應激反應,防止生產操作中的汙染和感染。實行帶雞消毒,定期檢查及免疫狀態監測。

三 環境控制

在影響肉雞生產效能的幾個因素中,環境控制往往被不重視,固守多年的經驗主義唯以滿足現代肉雞的生長需求,往往從而導致雞群生產效能低下。

1 溫度

很多養殖戶還是按照老辦法,前三天育雛溫度在34℃以上,有的甚至到36%:以上,而後期降溫幅度較大,晝夜溫差大。育雛溫度過高導致雞苗飲水量大、吃料緩慢、排稀便、營養消化不充分、呼吸加快、體內代謝不平衡、甚至導致張口呼吸和脫水,嚴重時發病死亡。雞舍環境溫度每天的溫差不應超過1℃,溫差太大,雞群受冷熱應激,容易感染疾病。

正確的育雛溫度1日齡雛雞應在33~34℃,到7日齡時,環境溫度應降低到30~31℃。以後每週下降2~3℃,至35日齡時,雞舍溫度應控制在19~20℃。

2 溼度

適宜的溼度能使舍內溫度更加均勻,防止雞隻脫水,尤其是預防育雛第一週因為雞舍溼度過低導致的均勻度差及生產效能低下,也有利於雞隻羽毛的生長、換羽和雞體保溫,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呼吸道疾病、球蟲病和腳墊的發生。第一週溼度應控制在60%~65%,隨著日齡的增大溼度應控制在50%~70%。

3 通風

養雞戶中有很多人在育雛時只重視保溫,而輕視通風換氣。由於通風不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中毒、氨氣中毒等。這些有害氣體,會造成雞苗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大量死亡。

推薦最小通風量應不小於0.50~0.60cfm/kg(0.01416一~0.01699 m3/m/kg),除了要保證有害氣體不超標,還要保證氧氣的含量大於19.6%。

四 藥品規範使用

禽肉中的藥殘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規範力度。造成藥物殘留的原因是使用獸藥不規範,如濫用抗生素類、磺胺類、呋喃類、抗球蟲類藥物,且在出欄前沒有嚴格執行休藥期;在飼料中超量新增新增劑成分。有的養殖戶為了提高飼養效率,將預混料或新增劑加倍使用,因此出現高銅、高鐵、高硒等,這也是導致藥物殘留的一個原因;飼料中有毒物質含量超標。例如,飼料原料中有毒元素如汞、鉛、砷、氟的嚴重超標,或該地區某一元素含量超標,長期飼用會形成藥物殘留。減少藥物殘留的措施是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標準,科學合理地使用獸藥,控制藥物殘留,並嚴格執行休藥期。養殖戶應在獸醫的指導下,根據獸藥種類、成分及致病微生物對藥物的敏感性合理使用獸藥,對症下藥,不亂用、濫用藥物。應當選擇一些療效高、作用強、代謝快、副作用小的抗菌藥物,並在家禽出欄前7~1 4天停止用藥。

五 生物安全體系

商品雞群普遍存在個體生長不勻、生產效能下降、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疫病複雜、藥物治療效果差、雞群發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現象,原因主要是嚴重導致感染禽的免疫功能受到損害,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易於遭受其它病原的併發或繼發感染,發生疾病、生產能力下降,甚至死亡的現象。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網狀內皮增生症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除了能引起一般原發感染的疾病、生產效能下降、死亡等之外,還可引起宿主的防禦系統特別是免疫器官的損害(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結果導致廣泛的繼發感染而產生更嚴重的損失。

當前肉雞養殖存主要問題是,在現有雞舍環境下的生物安全水平,只能起到降低疾病發生的作用;對生物安全綜合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過分依賴生物製品的免疫預防作用和應用藥物的防治作用;對生物安全認識不清,尤其不能很好結合當地情況,針對性健全生物安全體系,缺少大範圍、全系統的生物安全協調作用,因此作用發揮受到限制;不能長期全面、徹底的執行生物安全。

針對上述問題,肉雞養殖戶應徹底清理雞糞、清掃雞舍,做好沖洗消毒工作。用高壓清洗機將雞舍頂棚、牆壁、地面等由上而下徹底沖洗乾淨,特別要注意進風口、風扇軸和風扇葉、地面等,不能留有死角。沖洗乾淨的雞舍應無異味;做好殺蟲滅鼠工作,用有機磷殺蟲劑等進行全舍滅蟲,做好雞舍封閉,合理投放鼠藥;用噴霧器嚴密的噴灑消毒,再使用消毒藥對雞舍進行全面消毒,最後把雞舍全部封閉再用甲醛噴灑消毒,密封48~72小時,在進雞前將甲醛氣體排放乾淨,等待接雞苗;日常做好人員、物品和車輛的隔離和消毒工作,做好廢棄物,墊料、糞便、汙水、死雞、垃圾的處理;制定嚴格的質量控制規劃、加大執行力度,確保生物安全效力的充分發揮。   

總之,隨著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在肉雞飼養中,要更好的做好環境控制和生物安全防制,加強科學的飼養管理,這樣才是把肉雞養好創造出好的經濟效益的根本,也是立足肉雞行業的根本。

形勢下產蛋雞滑液囊該如何防控

新形勢下產蛋雞滑液囊該如何防控?大家對滑液囊支原體都不陌生了,現在它與傳支已經成為商品蛋雞養殖最主要的兩大疾病之一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個病防控的觀點,

春防管理,你注意了嗎?

春風送暖,氣溫回升。作為養殖從業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春季防疫管理。春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如果墨守成規,不能夠與當前的形勢相結合,就可能造成春防失敗。如何做好春防,是

提高肉雞生產水平的飼餵措施

肉雞生產水平的高低,關鍵取決於雞隻的遺傳潛力,而內在潛力表現的程度如何,除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否適宜有密切關係外,還與飼餵管理是否恰當有很大關係。目前,許多飼養戶對飼餵管理不太重視,影響了肉雞生長髮育,造成了飼料浪費,降低了飼養效果。養殖戶應從下面

肉雞球蟲病「變臉」防控措施要跟上

肉雞球蟲病發生有了許多新特點,臨床表現趨向於非典型化。而市售抗球蟲藥品種繁多,養殖戶要合理用藥,加強飼養管理,進行綜合防控。一、球蟲的生理特點與致病性球蟲的生活週期短,潛伏期4~7天,繁殖力非常強大,但球蟲的各階段蟲體只限於腸黏膜及其鄰近組織,雞一

提高肉雞生產的幾項措施

肉雞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肉多質佳的食品和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掌握科學的肉雞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技術,牢牢把握肉雞生產中的幾項關鍵性措施,才能以最低的飼養成本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U\vY/6;JI5FOqv=6S1優質的雞苗awL#Id-c+]Wm\要求從正規化、質量好

南方陰雨天肉雞飼養管理應急措施

南方五、六月份,持續的陰雨,悶熱潮溼的空氣,極易誘發多種疾病,給廣大養雞戶的飼養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因此,為使肉雞正常健康成長,安全度過陰雨季節,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及時轉移禽群,加固棚舍處於低窪地塊的棚舍要及時轉移禽群,轉往地勢較高的閒置棚舍

肉雞呼吸道病預防措施

摘要:在肉雞養殖業中,因為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肉雞很容易患呼吸道系統方面的疾病。引起肉雞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有多種,有些養殖戶做出正確的診斷和鑑別往往比較困難,給疫

現代化肉雞屠宰廠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

根據肉雞屠宰加工的生產流程,本人彙集了多家現代化肉雞屠宰廠常見的問題,結合美國科寶公司全球屠宰技術服務專家Da-vidBeavers先生的技術觀點,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措施,以期這些肉雞屠宰廣家能夠生產出更高品質的雞肉產品和最大程度地提高雞肉產量。肉雞停

肉雞難養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近年來肉雞越來越難養,許多養殖戶的雞不能正常出欄,即便能堅持到出欄,藥費也要達到過去的1.5~2倍,料肉比也很高,眾多因素使養殖戶賺不到錢,甚至賠錢使經濟效益達不到最高值,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