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秋季易發哪些病?如何治?
1.禽霍亂:禽霍亂由巴氏桿菌引起,是家禽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最急性型往往無任何症狀,晚間一切正常,吃得很飽,次日卻死在禽舍內,或突然倒地拍翅抽搐而死。急性病程1-2天,病禽體溫達43℃以上,尾翅下垂,飲水增多,嚴重腹瀉,口、鼻流泡沫樣液體,鴨常甩頭,稱為「搖頭瘟」。
防制:加強飼養管理,經常保持禽舍乾燥,定期消毒,每年定期進行巴氏桿菌苗預防接種;病禽用各種抗生素或磺胺藥都有效;常用的喹乙醇效果較好,也可用敵菌淨,以上藥物每公斤料用4片,連喂5天即愈。
2.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病由大腸桿菌引起,病禽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飲欲增強,嚴重的出現呼吸困難。產蛋母禽患此病時,糞便中常含有蛋清,凝固蛋白、蛋黃,公禽陰莖腫大,部分外露。
防制:禽舍及用具等進行消毒,平時每2周消毒1次,發現病情則每週消毒2次;現在治療此病的藥物非常多,但由於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養殖戶在選擇治療藥物時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最好能做藥敏試驗;中藥禽菌靈、複方穿心蓮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3.蠕蟲病:秋初,雞、鴨、鵝等家禽最易患寄生蟲病,平均感染率為95%以上,尤以蠕蟲病為最多,蠕蟲包括吸蟲、絛蟲、線蟲,家禽感染後,表現為食慾不振,羽毛鬆亂、貧血、下痢、生長緩慢、消瘦、產蛋減少或停止產蛋,幼禽發病最重,常大批死亡。
防制:採取整批進整批出的飼養方式;杜絕雞、鴨、鵝混養,以防相互感染;經常清除禽糞,定期消毒,殺滅寄生蟲卵;及時消除舍內和場上汙物、低窪坑,減少禽與蟲、蒼蠅、蜘蛛、蝸牛、螞蟻、蜻蜓、螺螄、蚯蚓等中間宿主接觸機會;在1月、2月、4月齡時用藥物進行預防性驅蟲;病禽用丙硫咪唑片,1公斤體重用80毫克,一次灌服,最好在晚上服,早晨清除糞便,以防再次感染。
4.雞新城疫:雞新城疫是由雞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特徵是敗血症,呼吸困難,下痢,神經機能紊亂,粘膜和漿膜出血。
防制:平時預防可用新城疫Ⅳ系活疫苗或油乳滅活疫苗按當地建議免疫程度適時預防接種。發生本病時,應及時用Ⅳ系疫苗4倍量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可使疫情在5-7天得到控制。
5.雞痘:雞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疾病,以面板(尤其以頭部面板)的痘疹,繼而結痂、脫落和口腔、咽喉粘膜的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症,形成假膜為特徵。
防制:用刺種法在雞的翅膀內側無血管處的皮下接種雞痘弱毒疫苗;病雞可用病毒靈、VC、土黴素同時內服,一般這三種藥物各一片,每天1-2次,連服5-7天即愈。
6.鴨瘟(大頭瘟):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體溫升高,兩腳發軟無力,下痢,流淚和部分病鴨頭頸腫大為特徵,春、夏、秋三季多發,發病率、死亡率均高。
防制:在10-15日齡注射鴨瘟疫苗;每100只成鴨用川芎、黨蔘各15克,滑石、肉桂、甘草各20克,雙花10克,鬱金12克,花椒8克,煎水取汁,加入50度白酒200克調勻,給鴨飲服,不能自飲的灌服,每隻4-5毫升,連用2劑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