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授精引發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
一 臨床病變
通過屍體剖檢,發現除雞的輸卵管內有炎性分泌物和部分充血、淤血外,其他臟器組織均完好,未見肉眼可見病理變化。
二 實驗室檢驗
恆溫箱內37℃培養24小時後,觀察麥康凱培養基,僅在輸卵管分離並培養到紅色菌落,且菌落較大,表面光滑,邊緣整齊。輸卵管共分離到2株細菌。其他組織未分離到細菌。
在油鏡下可見很多紅色、中等大小、兩端鈍圓的無芽孢直杆菌,菌體周圍有一圈透明的莢膜,多單獨存在或成雙。
生化試驗結果表明,獲得到的分離菌能夠發酵葡乳麥甘蔗等糖類,動力實驗陽性,但不能利用枸櫞酸鹽。生化試驗結果均符合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
對大腸桿菌的。抗原鑑定結果表明:從輸卵管分離到的2株大腸桿菌為o93和o26。
藥敏試驗結果表明:o93菌株和o26菌株對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四環素均高敏,對鏈黴素有一定敏感性;對氟羅沙星、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恩諾沙星、吡哌酸等喹諾酮類藥物,o93菌株高敏,o26菌株則完全耐藥,但對萘啶酸均耐藥;o26菌株對青黴素類,如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有一定敏感性,o93菌株則表現完全耐藥,但對阿莫西林均有一定敏感性。
三 討論
本試驗通過對臨床7例病雞進行細菌分離和純培養,綜合分離細菌的染色鏡檢和細菌學生化試驗的結果,可以得出從雞輸卵管所分離的2株待檢菌均為大腸桿菌。據報道,血清型與臨床發病型有直接關係,敗血症常為大腸桿菌o2、o78、o1與o50所致;出血性腸炎常由o11、o88與o5引起;關節炎、腹膜炎、輸卵管炎常由大腸桿菌o2引發,而引起眼炎的大腸桿菌則常為o80與o18等。在從病料分離細菌過程中,我們通過臨床剖檢病理變化記錄與病原血清型相比較,與上述報道有一定出入,這也充分說明了實際生產中大腸桿菌致病的複雜性。
該雞場是規模較大的蛋雞飼養場,常年從事人工授精,因此,我們分析。該雞場的大腸桿菌感染並引起的輸卵管炎症和卵黃炎町能是由於在人工授精工程中未注意無菌操作,精液汙染了糞便中的大腸桿菌,通過人工授精人為接種了大腸桿菌,另外,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的疏忽提供了誘發因素,加之常年發病,常年用藥,從而導致了該型大腸桿菌產生了耐藥性,毒力愈發增強。試驗結果提示我們,在養殖過程中,不僅要防止致病性大腸桿菌自然感染髮病,同時也要防止人為操作的不當使雞群感染大腸桿菌病,導致產蛋下降甚至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本研究中,根據抗生素所針對細菌的型別、所屬的類別及臨床使用的情況,選定了20種抗生素進行藥敏試驗,結果為o93菌株和o26菌株對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藥物、四環素等藥物均高敏,可以進一步用於臨床,該雞場用氨基糖苷類藥物丁胺卡那黴素進行冶療,在用藥2天后,產蛋便有所回升並停止死亡,說明藥敏試驗可以為細菌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技術上的保障。藥敏試驗結果還提示我們,目前臨床上正在使用的一些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已十分微弱,大腸桿菌在巨大的抗生素壓力下,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大腸桿菌是一種環境性致病菌,應主要從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防止水源汙染,搞好種蛋、孵化器及孵化全過程的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等多方面人手,綜合防制才可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使用疫苗是預防絕大多數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雞大腸桿菌血清型較多,抗原複雜,並且不同地區流行的血清型又不盡相同,抗原交叉免疫性差,即使同一地區不同養雞場流行的血清型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用疫苗防疫時,應充分考慮其血清型的多樣性、易變性,適時對本地區或養雞場進行細菌分離,瞭解雞大腸桿菌血清型的地域性流行規律,用本地或本雞場流行的菌株作為抗原,製備自家多價滅活疫苗用於預防本病,可能會收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使用抗生素是治療大腸桿菌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獸因臨床上抗生素的廣泛、長期使用加劇了抗生素在禽體內的殘留,嚴重危害動物食品安全。而根據微生態學原理研製的各種微生態製劑,因其無毒性、無殘留、不產生耐藥性,具有防治疾病、提高動物生產效能等優點,在生產實踐中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今後一段時間內,對微生態製劑的開發、研製將會成為緩解動物疫情、解決抗生素殘留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