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大腸桿菌如何診斷和防治?
雞大腸桿菌病,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致病性大腸桿菌(APEC)所引起的區域性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一、發病特點
大腸桿菌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包括飼料、飲水、雞體表、孵化器等,是蛋雞養殖過程中一直要應對的病原之一。
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因飼養管理水平、環境衛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無繼發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響,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較大差異。
雛雞常呈急性敗血症經過,成年產蛋雞易在開產階段發生導致死淘率增多甚至影響產蛋率等生產指標。
二、臨床症狀
雞大腸桿菌病沒有特徵的臨床表現,常見的包括以下幾種型別:
1、敗血症型
死亡快,面板淤血,血液凝固不良(暗黑色)。病雞食慾低迷,嚴重下痢(拉黃綠色糞便),病後期嚴重脫水,雙腳乾癟,死亡率為10%左右。
2、「三炎」型
多表現為咳嗽、拉黃綠色稀糞,消瘦,羽毛鬆亂,雞冠發紫,零星死亡。
3、臍炎型
多見於剛出殼幾天的雛雞。表現腹部膨大,臍孔閉合不全,周圍面板呈褐色,有惡臭味。
4、卵黃性腹膜炎型
表現精神沉鬱,拉黃白色稀糞,脫肛,腹部膨大,幾乎不生蛋,病程持續時間長。
5、肉芽腫型
外表無明顯症狀,主要表現精神沉鬱,生長速度較慢。
6、眼炎型
初期表現眼睛發癢,常用雞爪扒眼部。中後期可見眼睛腫大流淚,嚴重的可見一側或兩側眼睛腫大化膿,最終導致瞎眼。
三、病理變化
1、敗血症型
面板淤血、出血,肝臟腫大、肝臟表面有白色小壞死灶,腸粘膜充血、出血,腎臟腫大,肺臟出血。
2、「三炎」型
消瘦,心包膜增厚,心包液渾濁,心外膜有纖維性物質附著,嚴重的出現心包膜與心外膜黏連,肝臟腫大、肝臟表面有層白色纖維性滲出物附著,有時肝臟表面有白色壞死點,脾臟略腫大,氣囊壁增厚、渾濁,嚴重時在腹腔能見到黃色乾酪物。
3、臍炎型
雛雞腹部膨大,臍孔不幹,腹腔內軟黃由正常的淡黃色變成棕色或黃綠色水樣物。
4、卵黃性腹膜炎型
卵巢變性,輸卵管嚴重水腫,腹腔中充滿淡黃色帶腥臭味的纖維性滲出物,腸繫膜和氣囊相應的出現炎症,甚至黏連。脫肛明顯,洩殖腔發炎嚴重。
5、肉芽腫型
心臟、肝臟、十二指腸、盲腸、腸繫膜等器官出現典型的肉芽腫,外觀與結核病結節、雞馬立克病的腫瘤結節相似。
6、眼炎型
眼睛出現腫大、化膿病理變化,嚴重的導致失明。
四、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分離及鑑定。
由於此病往往繼發於其他傳染病,在臨床上要對單純性大腸桿菌病和繼發性大腸桿菌病進行鑑別診斷。
五、防治措施
1、預防
首先,加強飼養管理,做好雞舍內的衛生,保持雞舍良好的通風,溫度適中,並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第二,做好繼發性大腸桿菌的幾種疫病預防工作,如支原體、禽流感等。
第三,在飼養過程中關鍵階段,如免疫、轉群、天氣變化時,可以在飲水或飼料中新增一些營養藥物,以增加雞體抵抗力。
2、治療
大腸桿菌血清型眾多,且極易產生耐藥性,所以臨床上用藥之前建議進行藥敏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用藥過程中不同藥物交替使用,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如使用抗生素治療,一定要遵照所用藥物的休藥期進行產品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