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痘和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的實驗室診斷
雞群中個別雞的雞冠、眼、喙部、腿部生長出一些灰白色的小結節或紅白小丘疹,採食量基本正常,雞群無死亡現象。
發病情況:
7日齡時用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弱毒疫苗點眼免疫一次,14日齡用傳染性囊病雙價疫苗飲水免疫一次,25日齡用新城疫Ⅳ系疫苗飲水免疫,沒有刺種雞痘疫苗。38日齡時,雞群中個別雞的雞冠、眼、喙部、腿部生長出一些灰白色的小結節或紅白小丘疹,採食量基本正常,雞群無死亡現象,未引起飼養員的重視。42日齡時,雞群採食量減退並有雞隻死亡。
臨床症狀
發病雞多數精神不振或沉鬱,呆立或蹲伏,縮頸閉眼呈嗜睡狀,羽毛蓬亂,無光澤;食慾減退或廢絕,體溫升高;雞冠、肉髯、眼瞼、喙角及腿部可見灰白色小結節或帶紅色的小丘疹或綠豆大痘疹,嚴重的呈棕褐色的疣狀結節,突出於面板表面;胸腹部、大腿內側、翅內側皮下浮腫,外觀呈紫色或紫褐色,觸之有波動感,區域性羽毛脫落,或用手一摸即可掉脫,有的病雞可見區域性面板潰破,流出茶色或暗紅色液體,有的區域性面板乾燥結痂;部分病雞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少數病雞趾關節腫大,跛行或臥地不起。
3.剖檢變化
將病死雞雞冠、髯、喙角及腿部的痘疹切開可見切面出血、溼潤,乾燥的結痂脫落後可見斑痕;胸腹部、大腿內側、翅內側皮下浮腫,面板呈紫黑色,有的自然潰破則區域性玷汙或結痂,皮下浮腫處剪開面板流出紫黑色的液體;胸腹部或腿內側見有散在的出血斑點或條紋,胸骨柄外肌肉彌散性出血斑或出血條紋;常見肝腫大,紫紅色,有的肝臟表面可見數量不等的白色或灰白色壞死點;脾腫大,紫紅色,有白色壞死點;心包積液,呈黃紅色半透明;腸道 瀰漫性出血或膿性分泌物。
4.實驗室診斷
(1)病毒接種試驗:取病變組織用生理鹽水做成1:5~10混懸液,每毫升加入青黴素、鏈黴素各1000單位,室溫下靜置2小時,低速離心沉澱,取上清液接種易感雞(作雞冠劃痕),接種3天后,可見接種部位出現明顯的痘斑。
(2)分離 培養:以無菌操作方法取病料接種於肉湯培養基及鮮血瓊脂培養基上,經37℃培養24小時。該菌在肉湯呈均勻渾濁,管底有灰白色粉末樣沉澱;在鮮血瓊脂培養基上形成圓形凸起,邊緣整齊、光滑、不透明,直徑1~3毫米的金黃色菌落,菌落周圍有溶血環。挑取菌落塗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單個或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
(3)生化試驗:該菌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產酸不產氣;甲基紅試驗陰性,V-P試驗陽性,靛基質試驗陰性,過氧化氫酶試驗和血漿凝固酶試驗均為陽性。
(4)動物試驗:家兔皮下接種細菌培養物1.0毫升,24小時後引起接種區域性面板潰瘍壞死,取潰瘍滲出液塗片,染色鏡檢,可見形態、大小與病料塗片中一致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單個、成雙或呈葡萄串狀。進行細菌分離及生化試驗,得出與前面相同的結論,即為同一致病菌。
(5)藥敏試驗:取分離培養的菌落均勻塗布於普通瓊脂皿上,均勻放置藥敏紙片,置於37℃恆溫箱中,經24小時培養後測量抑菌圈直徑。結果該菌對恩諾沙星、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鹽酸洛美沙星高度敏感;對慶大黴素、紅黴素中度敏感;對敵菌淨、土黴素、氨苄青黴素不敏感。
5.治療措施
(1)鹽酸洛美沙星 複方金剛烷胺飲水,每天2次,連用5天;(2)0.2%的益酶麗維拌料喂飼,連用7天;(3)每天用丁胺卡那黴素對雞群進行噴霧2次,連用5天。(4)病情嚴重雞隔離後用丁胺卡那黴素肌注治療。
經採取以上治療措施後3天,雞群死亡開始減少,採食量開始回升 ,6天后雞群精神好轉,採食量恢復正常。
6.討論
(1)秋季 是雞痘的高發季節,以面板型雞痘流行為主,它主要通過面板和黏膜的傷口感染;庫蚊、瘧蚊、按蚊等吸血昆蟲在傳播本病中起著重要媒介作用。蚊蟲吸吮過病灶部位的血液之後即帶毒,帶毒的時間長達10~30天,其間易感雞群經帶毒的蚊蟲叮咬後而傳染,這也是夏秋季節流行雞痘的主要傳播途徑。打架、啄癖等造成外傷,雞群過分擁擠、通風不良、雞舍內陰暗潮溼、體外寄生蟲、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及飼養管理差,均可促使本病發生和加劇病情。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對於該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同時也是體表及黏膜的常在菌,往往通過潰爛的面板和黏膜侵入機體而引起發病,有時也通過呼吸道感染。飼養管理上的缺點,如飼養密度大、通風不良、禽舍空氣汙濁、氨氣過濃、飼料單一、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光照過強及部分疾病的存在,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