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骨雞的疾病防治——球蟲病
1.病原 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多種球蟲寄生在雞腸道黏膜內而引起的。艾美耳屬中有9種艾美耳球蟲,其中以寄生在盲腸黏膜上皮細胞內的柔嫩艾美耳球蟲的致病力最強,危害最大,主要侵害3—5周齡的雛雞,人們通常稱之為盲腸球蟲。 成年雞一般很少發病。雞舍潮溼,雞群密度大,管理不善,衛生條件差的雞場常有球蟲病的流行。特別是在炎熱多雨的季節更為嚴重。 本病的感染以通過飼料、飲水為主。鳥類、家畜、土壤、飼管用具和人均可成為球蟲病的機械傳播者。
2.症狀 當烏雞患盲腸球蟲時,表現精神不振,羽毛蓬鬆,縮頸閉目呆立,食慾減退。拉稀,洩殖腔周圍羽毛被糞便汙染。隨後便中帶血,嚴重者甚至排出鮮血。由於腸壁上皮細胞大量破壞,使雞發生自體中毒,病雞運動失調,貧血,雞冠和麵部蒼白。病的後期雞隻昏迷、抽搐,很快死亡。治療不及時或措施不利,死亡率可達50%—80%。雞患小腸球蟲病時,臨床表現與盲腸球蟲病相似,但病雞不排鮮血便。 日齡較大的雞如患球蟲病時,一般呈慢性經過,症狀輕,病程長。呈間歇性下痢,飼料報酬降低,生產效能不能充分發揮,死亡率較低。
3.病變 病死雞消瘦,可視黏膜、雞冠、肉垂蒼白。內臟器官肉眼變化僅見於腸道。盲腸球蟲病病變,主要見於盲腸兩側明顯腫脹,外觀呈暗紅色,漿膜面可見有針尖大至小米粒大小的白色斑點和小紅點。剪開盲腸,可見腸壁增厚,黏膜上見小出血點。腸內容物為血液或凝固的血凝塊,或為混有血液的黃白色乾酪樣物。患小腸球蟲病的病死雞,在卵黃蒂前後的腸管高度膨脹、充氣。腸壁增厚,漿膜面見有大量的白色斑點和出血斑。腸黏膜高度腫脹,腸腔中充盈黏液以及纖維素絮狀物和壞死物。
4.防治 集約化雞場,多數是採取籠育籠養,雞隻很少接觸到糞便,雞球蟲病很少發生,即使發生,立即採取藥物治療,很易治癒。但地面平養的雞對球蟲病的防治主要採取藥物預防的辦法。
常用的藥物和預防劑量如下所述: ①氯苯胍 按33毫克/千克拌入飼料。雛雞從15日齡開始,連續投喂,至上市前5天停藥。 ②氨丙林 按125毫克/千克拌料。雛雞自15日齡起,連續喂至上市。 ③克球粉 劑量和用法同氨丙林。 ④鹽黴素 按50毫克/千克拌入飼料。雛雞從15日齡喂服,連續服用直至上市。 ⑤馬杜拉黴素(抗球王) 劑量為5毫克/千克拌料。雛雞自15日齡起,連續服用至上市前5天停藥。 雞群一旦發生球蟲病時,應及時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雞患球蟲病,食慾下降,但飲欲增加。因此,治療時應選擇水溶性抗球蟲藥。常用藥物有如下幾種。 青黴素:按每隻雞2000國際單位溶於水中,上下午各1次飲用,連用2—3天。 20%安保樂水溶性粉:在25升水中加入30克(相當於240毫克/升氨丙林),代替飲水,連飲5—7天。藥液應現配現用。 百球清:按25毫克/升水溶液,連續飲用2天。 磺胺二甲基嘧啶:配成0.1%溶液,飲用2天;其後用0.05%濃度,再飲用4天。 磺胺二甲氧嘧啶:配成0.05%的水溶液,連續飲用5—6天。 除此之外,搞好雞舍內外的環境衛生,保持舍內乾燥,不同日齡的雞應分群飼養,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雞隻抗病能力同樣是做好球蟲病防治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