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第一週,做好這6點,養雞更容易!
養雞育雛是關鍵,育雛第一週是重中之重。
很多養殖戶對育雛第一週的管理都很重視,這關係的雞雛卵黃的吸收,卵黃吸收充分,給雞的生長打下很好的基礎。但是很多養殖戶,在管理細節中,還是模稜兩可,不清楚自己的操作錯誤到底出在哪裡。
今天我就把養殖戶常見的6種錯誤以及解決方案,做一個詳細歸納分類。
1、上雞先預熱
養殖戶都明白一個標準:育雛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
養殖戶測定雞舍溫度用的都是溫度計。溫度計代表的是雞舍空氣的溫度,不能代表雞接觸的地面,籠體的溫度。
溫度總會從高溫傳導到低溫,我們冬天用暖手寶暖冰涼的手腳,就是這個原理。雞舍中冰涼的地面和籠體,會在雞休息的時候,吸收雞身體的溫度。這就會導致雞雛出現雞爪冰涼,腹部受涼拉稀等症狀。
在上雞以前,把雞舍溫度提前1~2天上升到35攝氏度,這樣雞舍的地面,牆壁,籠體吸收充足的熱量,從雞雛身上帶走的熱量就會少,從而減少雞雛受涼。
雞舍預熱是否充分,看著溫度計都是35攝氏度,但是育雛的效果截然不同,這是育雛成功的第一步。
2、初始溫度設定技巧
雞雛的品種不同,飼養方式不同,雞雛質量不同,因此育雛初始溫度的設定,35攝氏度只是一個參考標準,不是固定資料。特別是溫度計的懸掛範圍,會直接影響到雞舍的溫度。
雞舍中溫度不是均勻的,靠近熱源的地方溫度高,遠離熱源的地方溫度低。特別是肉雞雞舍,比較長,我們需要重點考慮到雞舍遠端的溫度。
因此需要結合雞群狀態來設定溫度,靠近熱源附近的雞,稍微熱的張嘴呼吸,問題也不大,一定要照顧到雞舍溫度低的位置的溫度。
總體參考標準:根據雞群狀態來升溫,5%左右的雞雛張嘴呼吸,溫度最為適宜。
3、葡萄糖的合理運用
很多養殖戶在雞雛來了以後,都知道加葡萄糖來緩解脫水,補充能量。還有很多養殖戶在雞雛剛來直接是紅糖和生薑給雞雛驅寒。
這些操作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其實仍然有很多紕漏。首先是使用時間和用量的問題,葡萄糖用久了容易導致雞雛拉稀,紅糖用多了會導致雞雛腸道蠕動減緩,導致雞雛糊肛。
因此不論紅糖還是葡萄糖,使用時間不宜過久,建議雞雛回來當天用6小時左右,後邊就不需要飲用了。
同時需要注意,生薑這個時候並不適合新增。生薑是發散的藥,而雞雛剛來,很多時候都存在長途運輸的脫水症狀,生薑會加劇脫水,因此不建議雞雛直接使用。
4、開口藥的選擇
開口藥的目的是淨化雞雛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
健康的雛雞,是不需要使用開口藥的。但是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誰也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誰也不敢保證雞雛完全健康,因此開口藥還是需要使用的。
開口藥建議使用安全性高,適口性好,代謝週期長的藥物。
開口藥使用時機:
是藥三分毒,不論什麼藥物,對雞都是有傷害的,雞雛剛來,不建議用藥,讓雞雛先採食,飲水,讓脾胃先運轉起來,再考慮投藥。
因此用藥的時候,建議在雞雛第二天使用,並且採用全天飲水,來降低有些藥物適口性差,導致雞雛飲水量的問題發生。
5、通風和保溫關係
育雛前幾天,雞雛生長慢,對氧氣的需求不是很高,自由通風,就可以滿足雞雛的生長遇要。育雛前3天需要做的事,保證雞舍溫度的穩定性,不要按照教科書的方式,直接降溫,前三天的溫度穩定,有助於雞雛吸收卵黃,促進發育。
6、溫度和溼度的調節
以前育雛都是考慮溫度,沒有考慮溼度,現在隨著管理水平提高,養殖戶在育雛的時候,溫度和溼度都很重視。
很多雞舍還是比較簡陋,很難保證溫度和溼度的平衡:溫度高了,溼度就會低;溼度高了,溫度就會低。
對於這個問題,養殖戶需要明白,溫度是第一位,雞舍首先需要保證溫度,然後儘量來提升溼度。
這6大方面,就是育雛期間,養殖戶最為困惑的問題,也是很多養殖戶很容易犯錯誤的方面,當我們做好這些細節改善,育雛的成活率將會更高。
文章來源:剛子嘚吧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