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雛雞的第一口水,該怎麼喝?

初生雛雞的第一次飲水稱之為「開水」

水對於剛出殼雛雞發育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首先,在雛雞剛出殼後,卵黃囊內的卵黃尚未被吸收完全,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卵黃囊內的營養物質,可以促進雛雞發育。做好飲水工作,可有效促進卵黃內物質被吸收利用。其次,雛雞運輸過程中,會導致雛雞部分水分流失,而及時補充水源,對於雛雞維持機體正常發育也非常重要。最後,當雛雞進入育雛舍內,一般舍內溫度較高、氣候較為乾燥,加上雛雞排洩會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因此非常有必要、有目的地補充水分,維持機體平衡,預防脫水症的發生。

雛雞入舍後即可「開水」,如果是經過長途運輸到達的雛雞,需讓雛雞休息2小時左右再開水。 一日齡雛雞的飲水量不大。給它們提供新鮮的飲水非常重要:水是它們最先攝入的營養。雛雞到達前在準備新鮮的飲水,這樣能確保雛雞在入舍時喝到的水仍然是新鮮的(但不冷)。

1、水的溫度與配方

第一週飲涼開水,水溫在19~24℃為宜,水溫過低,雛雞飲後扎堆,水溫過高雛雞不愛飲水。其他季節使用25-28℃的飲水。水溫達30℃ 時,飲水量減少30%,水溫達35℃時,飲水量減少60%,水溫達40℃時,飲水廢絕,為了刺激飲欲和補充能量,可在水中加入葡萄糖或蔗糖(濃度為5%~7%)。對於長途運輸後的雛雞,在飲水中要加入口服補液鹽,有助於調節體液平衡。

2、確保雞喝清涼、清潔飲水

①使用水盤時,需每天換水4-6次;

②為了確保乳頭內的水保持低溫,建議在水線末端用塞子堵塞後,插入輸液管讓其長流水。

3、從飲水看雞群

初飲時,至少要保證每100只雞有1個2升-3升的飲水器。飲水量要嚴格控制,一般為採食量的2倍。同時,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飲水量也會逐漸增加。如果期間飲水量突然發生變化,很可能是疾病發生的前兆。飲水增加、採食減少,可能是球蟲病、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腹瀉性疾病等等。

簡析孵化過程中雛雞失水不足引起的雛雞早期腿病

一、失水不足導致雛雞腑關節紅腫在孵化過程中,如果雛雞失水不足,將導致雛雞腑關節紅腫,表現為雛雞腑關節有紅點(如下圖)。這種雛雞放到肉雞場後將表現出早期腿病問題。二、失水

如何識別雛雞的發育環境是否良好避免發生雛雞過熱

為了產出優質雛雞,必須對種蛋孵化期間的溫度、溼度和通風進行精準調節。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很難掌控蛋殼表面後的情況。下面的關鍵測量法可幫助您識別環境是否良好,確保雛雞出雛後

雛雞初次飲水知識

雛雞第一次飲水為初飲,初飲一般越早越好,48小時之內必須飲上水。雛雞進入雞舍後應及時先給飲水再開食。初飲時必須要讓所有雛雞迅速飲到水。調教讓雛雞儘快學會喝水。供雛雞飲用的水應是18~20℃的溫開水,切莫用低溫涼水。水盤要放在光線明亮之處,要和料盤交錯安放

孵化過程中雛雞失水不足解決措施

一、失水不足導致雛雞腑關節紅腫在孵化過程中,如果雛雞失水不足,將導致雛雞腑關節紅腫,表現為雛雞腑關節有紅點(如下圖)。這種雛雞放到肉雞場後將表現出早期腿病問題。二、失水不

表明雛雞過熱的五大特徵

溫度和雛雞生理在雛雞育雛階段,維持合適的溫度很重要,尤其在雛雞7-10日齡時。在生命早期,雛雞的自我代謝調節能力很差,不能控制體溫。因此,雞雛主要通過環境溫度維持最佳體溫。

雛雞過熱現象

於雛雞有過熱現象,傳統分級標準並不能總是將體弱的雛雞揀選出來。過熱的雛雞,其孵化時間早於正常孵化時間,通常體型較小、身體虛弱,更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同時還容易出現其他許多

雛雞的「開水」給對了嗎

初生雛雞的第一次飲水稱之為開水水對於剛出殼雛雞發育有著積極促進作用。首先,在雛雞剛出殼後,卵黃囊內的卵黃尚未被吸收完全,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卵黃囊內的營養物質,可以促進雛雞

種雛雞的運輸管理

1日齡的雛雞一般要通過一段距離的運輸從孵化場到達養殖場,並在養殖場度過一生。與商品肉雞相比,父母代雛雞及祖代雛雞通常需要更遠距離的運輸。因此,為了確保雛雞到達養殖場時能夠

預防雛雞早期死亡的主要方法

我國大部分地區一般都在春季育雛,但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大,而雛雞初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再加上飼養管理不得法,常常造成雛雞大批死亡。為了有效預防雛雞早期死亡,務必做到以下七要:一、溫度要合適。雛雞對溫度比較敏感,出殼後1~3周內保持35~32℃,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