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的日常管理
1、注意觀察
育雛期間,對雛雞要精心看護,隨時瞭解雛雞的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查詢原因,採取對策,提高雛雞成活率。
經常檢查料槽、飲水器的數量是否充足,放置位置是否得當,規格是否需要更換,保證雞有良好的條件得到充足的飼料、飲水。每天喂料、換水時,注意雛雞的精神狀態、活動、食慾、糞便等情況。病弱雛雞表現精神沉鬱,閉眼縮頸,呆立一角,羽毛蓬亂,翅膀下垂,肛門附近沾汙糞便,呼吸異常等,發現後要及時挑出,單獨飼餵、治療。
注意保持適宜的雞舍溫度。通過雞的行為判斷雞舍溫度是否合適,隨時調整。晚上注意觀察雞的呼吸聲音,有甩鼻、咳嗽、呼嚕等異常表現,可能患有呼吸道疾病,及時採取措施。每天清晨注意觀察雞的糞便顏色和形狀,以判斷雞的健康。雞糞是雞的消化終產物,很多疾病在雞糞的顏色、形狀上都有特徵性變化。
飼養人員掌握雞糞的正常和異常狀態,就可以及時地觀察到雞群的異常,儘早採取措施,防治疾病。雞的糞便在正常時有一定的形狀,比較乾燥,表面有一層較薄的白色尿酸鹽。剛出殼尚未採食的雛雞排出的胎糞為白色和深綠色稀薄液體,採食後排出的糞便為柱形或條狀,棕綠色,糞便表面附有白色尿酸鹽。可排出盲腸內容物,呈黃棕色糊狀,是正常糞便。排出黃白、黃綠附有黏液等惡臭稀便,可能患有腸炎、腹瀉、新城疫、霍亂等。如排出白色糊狀、石灰漿樣稀薄糞便,提示雞可能患有雞白痢、法氏囊、傳染性支氣管炎等。排棕紅、褐色稀便或血便,可能患有雞球蟲病。糞便中殘留飼料,可見到未消化的穀物顆粒等,提示雞消化不良。
2、分群
育雛過程中,同一群雛雞發育生長情況會有差異,出現強雛、弱雛或病雛。雞群會出現以強欺弱、以大欺小現象,影響雞群均勻度和生長髮育。平時要隨時注意將病、弱雛雞挑出,加強飼餵,也便於管理。籠養育雛時,將雛雞放置在溫度較高的雞籠上1~2層,隨著日齡增加,再逐漸分群到下層雞籠。要注意將壯雛和弱雛分籠飼養,選出的弱雛應放在頂上的籠層內。隨著日齡增加,逐漸調整雛雞籠格柵間隙大小、料槽位置,使雞能方便採食到飼料,又不至於鑽出籠外。發現鑽出籠外的雛雞要及時將其捉回雞籠,防止地面冷涼、潮溼使雛雞患病。
3、全進全出
同一雞舍飼養同一日齡雛雞,採用統一的飼料、統一的免疫程式和管理措施,同時轉群,避免雞場內不同日齡雞群的交叉感染,保證雞群安全生產。
4、保證雛雞舍安靜,防止噪聲
突然的噪聲能夠引起雛雞驚群,擠壓,死亡。
5、記錄
雞健康狀況、溫度、溼度、光照、通風、採食量、飲水情況、糞便情況、用藥情況、疫苗接種等都應如實記錄。如有異常情況,及時查詢原因。
6、消毒
一般每週1~2次帶雞消毒。可用噴霧消毒。育雛的用具也要定時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