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不同季節雞舍的溫度和通風控制

一 溫度對雞的影響

溫度對雞生產效能影響最大,在育雛期,雛雞的抵抗力較差,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而在育成期、產蛋期,適宜的溫度是雞隻發揮正常生產效能的保證。若溫度較高,則雞的採食量下降,飼料轉化率下降,肉雞增重減慢,蛋雞蛋重減輕,蛋殼質量下降,產蛋率下降,死淘上升直至大批熱死雞。而低溫會使雞的維持需要增多,生長緩慢,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冬季低溫和雞舍內溫度波動過大,都會使雞隻抵抗力下降,產蛋下降,誘發雞群呼吸道疾病直至換羽停產,由此可見溫度是導致家禽出現熱應激,影響雞群健康和效能發揮的首要環境因素。

1 高溫對雞的影響

雞是恆溫動物,通過產熱和散熱來維持體溫恆定,在高密度集約化的飼養條件下,雞的代謝產熱隨生長率增加而增加,而散熱能力卻沒有提高。雞隻所需的適宜溫度隨雞齡不同而有所變化,雛雞在前幾周對溫度的要求極嚴格,不管是採取保溫傘區域性採暖還是用整棟雞舍供暖,雛雞所在區域的溫度必須得到保證。對於產蛋雞,最適宜的溫度是18℃~23℃,在適宜溫度下,產蛋雞表現為飼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強,產蛋率高,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雞處於適溫區或低於這一範圍時,主要通過非蒸發形式散熱,當在高溫條件下,非蒸發散熱的作用己大大減弱,由於雞有羽毛覆蓋和缺乏汗腺的限制,雞隻降低體溫的唯一方式是通過呼吸蒸發散熱將熱量帶走,然而提高呼吸頻率本身就是進一步增加產熱,所以只能起部分散熱作用。

2 低溫對雞的影響

低溫首先會增加雞的維持需要,使肉雞料肉比增加,種雞產蛋率下降,雞隻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冬季雞舍溫度過低時,為了保持溫良而沒有保障所需要的通風,會引起溫度與通風管理失衡,造成冬季雞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增加環境惡化,雞舍內溫差較大時,特別是當外界溫度驟變的情況下,供暖或通風沒有很好的配合,雞舍內溫度波動過大,溫度突然降低時就會造成冷應激,在生產效能下降的同時還會引發雞群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3 風冷效應的應用

在空氣流動的情況下,雞隻感覺到的溫度與實際溫度是不同的,有時感受到的有效溫度與測量舍溫甚至相差很大,風速越大雞隻感覺就越涼爽,這就是風冷效應。經試驗測定,在高溫環境中,氣流有利於形成對流散熱,當氣溫在24℃~33℃,相對溼度47%~62%的氣候條件下,風速由1.1米/秒提高到1.6米/秒時,產蛋率可有一定提高。在無風或低風速時(>0.3米/秒),雞的體感溫度等於環境溫度,當風速>0.5米/秒時,雞的體感溫度會相應下降。因此夏季水簾降溫期間應充分利用風冷效應,而冬季就應儘量減少風冷效應。

 二 不同季節的溫度和通風控制

1 夏季不同溼度情況下的降溫效果

在夏季除加強雞舍的通風外,必須採取其它防暑降溫措施。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解決雞舍防暑降溫的方法有多種措施,均有一定的防暑降溫效果,但實踐證明水簾蒸發降溫是夏季控制雞舍溫度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外界相同溼度的情況下,溫度越高經過水簾降溫後降溫的幅度越大。在高溼的情況下無論外界溫度如何,降溫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在溼度為80%的情況下外界溫度為40.5℃時可降溫2.7℃,外界溫度為26.5℃時降溫幅度為2.o℃,在低溼的情況下無論外界溫度如何,降溫的效果都是很明顯的,當溼度為30%的情況下外界溫度為40.5℃時可降溫14.2℃,外界溫度為26.5℃時降溫幅度為9qC,所以外界相對溼度是水簾降溫效果的制約條件,外界溼度越低降溫效果就越明顯。

2 冬季的最小通風設定

冬季雞舍在注意保溫的同時,為保證雞舍內正常的環境條件,在舍溫低於設定溫度的情況下也不能完全關閉排風,而應使用有定時器控制下的雞舍最小通風,但使用最小化通風應滿足以下四個必要條件。封閉、保溫、沒有空氣洩漏的雞舍;舍外冷空氣不能直接吹到雞體;按雞群日齡確定正確的通風率;由一個五分鐘定時器控制通風的開關,或者由一個不長於五分鐘的控制器控制一個完整的開關週期,精度在1分鐘以內。

在冬季雞舍溫度統計資料中,10分鐘迴圈的舍內溫度明顯要高於3分鐘的迴圈,但如果一個迴圈週期過長,則舍內溫度波動會比較大,如果迴圈週期太短,溫度波動雖然變小,但在一個週期中舍內空氣迴圈較差,舍內空氣質量不好,經過對3、5、10分鐘三種不同設定迴圈週期進行對比,綜合以上兩點考慮,5分鐘的迴圈週期能提供良好的空氣質量及溫度的一致性。

3 春秋季的通風設定

一個良好的環境控制雞舍的設計,應該能夠滿足不同季節雞舍環境控制的需要,通風系統的設定及控制在不同季節應使用不同的模式。夏季炎熱季節使用水簾降溫的縱向通風,舍內得到了很好的降溫。冬季為保證適當的通風和雞舍內溫度的均勻,應採用橫向通風模式和「最小化」通風。春秋季節外界氣溫變化較大,晝夜溫差較大。這樣當白天外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為使舍內空氣清新,需要在溫度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加大雞舍的排風,進行充足的氣體交換排出廢氣、溼氣、灰塵等,這就需要執行縱向通風系統。當夜晚溫度下降後,如果繼續使用縱向通風系統,由於排風量過大就會造成進風口處溫度過低,導致雞舍整體溫度偏低,舍內溫度不均勻,給雞隻健康造成危害,此時就需要執行橫向通風系統。為更好的適應春秋季節外界溫度的變化,春秋季節要求縱向和橫向通風的模式應該是能夠相互轉換,採用混合的通風模式。

春秋季節晝夜溫度變化比較大,應根據外界溫度的變化隨時轉換通風模式,採用混合通風模式。當溫度低於一定溫度的情況下,關閉水簾處進風口和遠端排風扇,開啟側牆進風口和雞舍側面的排風扇,使用橫向通風,當溫度上升到一定溫度時,關閉側牆進風口和側牆風扇,開啟水簾處的進風口和遠端排風扇,使用縱向通風。水簾處進風口、側牆進風口開啟的大小、執行風扇的個數都可以隨時調整,為了更及時準確地實行轉換和調節進風口的大小及排風扇的開啟數目,應使用電腦進行自動轉換控制。雖然在人工正確的轉換使用下也會取得較理想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人工控制轉換不及時或使用不當將給雞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 環境改善的經濟分析

隨著養雞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飼養規模變得越來越大,養雞己進入微利階段,競爭不斷加劇,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每隻雞的單位效益已很小,這就要求我們在管理上精益求精。

目前大部分疾病都與雞舍環境控制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雞舍環境控制在控制雞群疾病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環境控制的雞舍周平均死淘可以比常規雞舍大幅下降,加強環境控制使雞群的總體死淘明顯降低的同時,更減少了環境病的發病率。在炎熱季節環境控制雞舍內飼養的雞群產蛋率和孵化率的下降基本正常,死淘率也基本正常,而常規雞舍內飼養的雞群因受到熱應激,死淘率明顯上升,產蛋、孵化率下降也加快。雞舍環境差,雞群疾病難以控制,就避免不了發病,增加治療費用,若為雞群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環境,發病機會就會明顯減少,雞舍環境的改善很好的保證了雞群的健康,同時大大降低用藥成本。

種雞通過環境改進不但死淘率會有所降低,更主要的是在降低死淘率的同時通過提高育成期種雞良好的均勻度和體況為產蛋期的效能發揮打好基礎,在產蛋期顯著提高了每隻入舍母雞的累計種蛋和健雛的生產。對於商品肉雞,除提高成活率外,還使料肉比降低,同時增重提高,通過加強環境控制對肉雞生產效能幾個方面的提高都是非常顯著的。

秋冬季節密閉式雞舍的溫度通風管理要點

眾所周知,每年秋、冬季節來臨之際,蛋(肉)雞養殖企業(場)均面臨雞舍環境控制管理的巨大挑戰。因為入秋以後,天氣逐漸轉涼,雞舍通風開始由縱向通風向過渡式通風轉變,需要根據外界溫

秋冬季節注意加強雞舍通風

秋冬季節舍內以空氣新鮮、氣流速度較慢為好。入冬前把不應進風的地方修補好,尤其是排風扇處的漏風處必須處理好,防止因區域性倒冷風,使雞舍整體通風不暢和近排風扇處的溫度偏低,造成雞群發病而影響生產。當舍內氨氣味較大時,應首先提高舍內溫度,然後加大通風量。

季節交換時的雞舍通風管理要點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是雞舍或者雞群通風管理的過渡性季節,很多地方白天的氣溫可能高達27-28度或者更高,然而到了夜晚溫度經常會下降到10度以下,這種15-20度以上的溫度波動常常使家禽管

管理嚮導:季節交換時的雞舍通風管理要點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是雞舍或者雞群通風管理的過渡性季節,很多地方白天的氣溫可能高達27-28度或者更高,然而到了夜晚溫度經常會下降到10度以下,這種15-20度以上的溫度波動常常使家禽管理人員感到這樣的季節條件要想管理好雞舍通風確實比較棘手。而且,這樣的晝夜溫

解析—秋冬季節雞舍最小通風

進入秋冬寒冷季節,外界氣溫明顯低於舍內雞群生活所需的目標溫度,此時,雞舍內的通風方式以最小通風為主,那麼對於最小通風量的把握直接決定了雞舍內肉雞的生活環境,對肉雞的健康

深秋季節雞舍通風管理

通常情況下,無論在實際生產中還是理論上我們一直把冬季和夏季的通風管理做為重點,均認為秋季和春季的溫度正好適合雞群生長,雞舍通風比較容易控制,只要稍微注意就不會出現大的問

秋冬季節如何通風要注意什麼

01雞舍通風,能給雞隻提供足夠的氧氣,排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驅除雞舍內的水汽,控制雞舍溼度,調節雞舍溫度並有助於控制疾病。02雞舍通風不良會增加氨氣的含量

如何做好雞舍季節轉換時的通風管理

通常情況下,無論在實際生產中還是理論上我們一直把冬季和夏季的通風管理做為重點,均認為秋季和春季的溫度正好適合雞群生長,雞舍通風比較容易控制,只要稍微注意就不會出現大的問

肉雞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雞舍檢修與清洗雞舍面積的大小應按照飼養數量最多時為準。雞舍寒冷季節應力求保溫良好,還要能夠適當調節空氣;炎熱季節能通風透氣,便於舍內溫度、溼度的調節。雞舍要保持乾燥,不要過於明亮,佈局合理,嚴格進行防病飼養管理的操作與防疫。對雞舍內所有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