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雛舍的環境管理
一、溫度管理
雛雞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第一週育雛的溫度為 33℃~35℃,以後每週下降 1℃~2℃,夏秋季節降到自然溫度即可。但是,在冬春季 6 周齡後雞舍的溫度仍然需要保持在 20 度左右。這時的自然溫度是否合適,也可以看雛雞的活動表現。溫度過高,雛雞散開、張口喘氣、食慾減少、飲水量增加;溫度過低,雛雞睡眠不安、發出「嘰嘰」叫聲,常常擁擠在一起,甚至扎堆、靠近火源,時間稍長會造成大批雛雞擠壓死亡現象;溫度適宜,則雛雞活動自如、飲食正常、精神良好。保持適宜的育雛溫度,對控制雛雞的白痢病、球蟲病的發生,對促進卵黃囊的吸收利用,提高雛雞育雛成活率都有明顯的效果。
二、溼度管理
育雛舍的溼度要通過乾溼度計來指示,育雛舍內的溼度過高或過低均不適宜雛雞的生長髮育,比較理想的溼度是第一週保持在 60%~70%,第二週以後的溼度為 55%~60%。如溼度過低,舍內灰塵、羽屑飛揚,雛雞易患呼吸道病和羽毛髮育不良;如溼度過高時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寄生蟲卵的發育,使雛雞易患各種疾病。
三、通風管理
在重視保溫過程中,切不可忽視育雛舍的通風換氣。雛雞雖小,但代謝旺盛,由於呼吸及糞便和潮溼墊料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氣,使空氣受到嚴重汙染。如果汙染的空氣不及時的排出,這些有害氣體就會不斷增加,濃度大,時間長,就會嚴重地影響雞群健康,引起呼吸道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所以,育雛後期每天中午應適當開啟門窗,讓空氣流通,以保持育雛舍的空氣清新,達到通風換氣的目的。如果天氣寒冷,不適宜開窗,則可以使用帶雞燻蒸的中草藥每間隔 4~5天燻蒸一次。
四、光照管理
為促進雛雞的採食和生長,一般均採用人工補充光照,第一週前 3 天採用全天 24 小時光照,讓雛雞熟悉食槽和水槽的位置;4~7 日齡和第二週 20 小時光照;第三週 18 小時光照;第四周16 小時;從第五週開始,密閉式育雛舍每天 8 小時光照,開放式雞舍不用控制光照時間,採用自然光照即可。應用光照時,每 15 平方米的育雛舍在第一週時用 1 個 40 瓦的燈泡懸掛於離地面 2米高的位置,第二週開始換用 25 瓦的燈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