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養殖中如何安全使用獸藥
根據蛋雞的飼養特點,用藥主要在幼雛/中雛期和育成期,分為治療用藥和預防用藥。治療用藥須憑獸醫處方購買,在獸醫指導下正確使用。蛋雞飼養以群養為主,預防重於治療,因此,用藥劑型多選用預混劑混飼,或可溶性粉混飲方式,不用片劑和注射液劑型,以方便飼養者使用。蛋雞進入產蛋期後,大多數採用籠養方式飼養,蛋雞感染寄生蟲的機會大大減少,只要管理得好,產蛋期母雞需要藥物治療的情況較少,在蛋雞飼料中禁止加入任何藥物新增劑,以防止雞蛋中藥物殘留超標。
產蛋期用藥容易導致雞蛋的藥物殘留超標,絕大多數藥物都禁止在產蛋期使用。由於蛋雞在產蛋期可用藥物較少,如遇個別或少量嚴重生病蛋雞,若治療成本超過其本身價值,則應放棄治療,將病雞淘汰。產蛋期只允許使用國家規定的產蛋期允許使用的治療藥物,且要嚴格遵守休藥規定。
選用獸藥需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農業部有關檔案,並結合使用情況,優先選擇藥效好、毒性小的藥物。凡未規定休藥期的品種應遵守「肉應不少於28天,蛋應不少於7天」的規定。
一 磺胺類藥物
磺胺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微生物藥物,對畜禽細菌性感染的疾病和一些原蟲病有著很好的防治作用。常見的有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氯吡嗪、增效磺胺嘧啶等藥物,養雞生產中常用於防治白痢、球蟲病、盲腸炎、肝炎和其他細菌性疾病,但不能濫用。產蛋雞如果使用了上述藥物,會使雞產軟殼蛋和薄殼蛋。因此這類藥只能用於雛雞和青年雞,對產蛋雞應禁用。此外,含有磺胺類成分的藥物都會抑制雞產蛋。
二 呋喃類藥物
通過抑制乙醯輔酶A干擾細菌糖代謝的早期階段而發揮其抗菌作用,主要用於病禽腸道感染。應用中常因拌料不均勻或大劑量長期使用而引起採食量下降等毒性反應,延緩蛋雞的性成熟,從而拖延蛋雞的開產時間,對產蛋雞應禁用。
三 四環素類抗生素
屬於廣譜抗菌素,常見的主要是金黴素,主要呈現抑菌作用,高濃度有殺菌作用,除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有抑制作用外,還對支原體、黴形體、各種立克次氏體、鉤端螺旋體和某些原蟲也有抑制作用。該類藥對雞白痢、雞傷寒,雞霍亂和滑膜炎黴形體有良效,但副作用也較大,不僅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損壞肝臟,而且能與雞消化道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等金屬離子結合形成絡合物而妨礙鈣的吸收,同時金黴素還能與血漿中的鈣離子結合,形成難溶的鈣鹽排出體外,從而使雞體缺鈣,導致雞產軟殼蛋,蛋的品質差,也使雞的產蛋率下降。
四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主要有鏈黴素和新黴素,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作用遠比革蘭氏陽性菌強,應用比較普遍。但是產蛋雞在使用這些藥物後,從產蛋率上看有明顯下降,尤其是鏈黴素在停藥後,產蛋率回升較慢,對產蛋效能有影響。
五 抗球蟲類藥物
如氯苯胍、莫能黴素、球蟲淨、氯羥基吡啶(克球粉)、尼卡巴嗪、硝基氯苯醯胺等,這些藥物一方面有抑制產蛋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在肉、蛋中殘留。莫能黴素會影響雞的免疫力,用量不能超過飼料量的0.01%,若超0.02%會降低雞的採食量,影響產蛋量和蛋重,故產蛋雞應限制使用;給蛋雞超劑量或長期服用氯苯胍,會使其所產的蛋有特殊臭味,故該藥不宜用於產蛋雞;克球粉可抑制雞對球蟲的免疫力,用量超過0.04%會影響雞的生長及產蛋;尼卡巴嗪用量在0.0125%以上能輕度抑制雞免疫力,用量超過0.08%時會使雞出現貧血,產蛋率、受精率下降和蛋殼色澤變淺,故產蛋雞應禁用。此外,產蛋雞還應禁用氨丙啉、二甲硫胺、三字球蟲粉、禽寧、鹽黴素、馬杜黴素、拉沙洛菌素等。
蛋雞產蛋期除了嚴格遵守上述的用藥原則外,包括產蛋雞在內所有家禽用藥時應注意減少和避免應激、配伍禁忌、避免耐藥性、限制使用人用抗生素等。如防疫時嚴格按照正常的免疫程式對蛋雞進行免疫,可有效防止蛋雞發病和死亡,其目的是爭取不用藥或少用藥。在產蛋期則更要慎用疫苗,主要指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產蛋雞除發生疫情緊急接種外,一般不宜接種這些疫苗,以防應激等因素引起產蛋量下降和軟殼蛋。
從細菌耐藥性方面看,蛋雞飼養戶使用獸藥時,還要注意限制使用某些人畜共用藥,從配伍禁忌方面看,抗菌素之間、抗菌素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有的可產生增強相加作用,有的可產生拮抗和毒副作用,所以要注意藥物間的配伍禁忌,以免帶來不良所果,如青黴素G與四環素,土黴素與金黴素則不能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