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蛋雞免疫的尷尬:過多的免疫,促進了變異!

在蛋雞養殖逐漸規模化的程序中,隨著對傳統理論的突破和臨床應用技術的更新,蛋雞的免疫程式也正在經歷改進的過程。這是可喜的變化,雖然各地的情況差異還很大,程式也沒有終止性的完善,但仍是值得稱道的。因為這樣的改進正是我國蛋雞養殖業漸趨科學化、理性化、更上一個階梯的組合。

改進的組成:一是免疫接種的早期化,二是使用疫苗的多聯多價化,三是免疫密度的精簡化。朝著理想的免疫又近了一步。理想的免疫是什麼呢?理想的免疫應是接種次數少,用量小,應激反應緩,抗體均勻度高,抗體產生快,免疫力維持時間長。

人們常說「物極必反」,事實上,促進蛋雞免疫程式改進的原動力正是現行免疫程式的不合理不科學。按照免疫學的理論,設定免疫程式要考慮母源抗體水平,當地流行病狀況,雞群的健康程度與不同時段機體的免疫抗體水平。就臨床實踐看,由於我國蛋雞養殖量巨大,各地疫病流行差異巨大,人們對免疫接種的認知分歧巨大,再加上不同廠商的利益點拉力巨大,因此,近20年來,蛋雞的免疫程式在實施過程中,呈現各地程式參差混亂,設定的免疫病種增加、同一病種的強化免疫次數增加的趨勢。的確,在所有飼養動物的免疫接種程式中,蛋雞的免疫密度(接種次數)是最高的。例如,按照我國蛋種禽規模排頭的某大型企業所提供的商品蛋雞免疫程式表的設定,蛋雛雞由1日齡入舍到開產之前,要經歷免疫接種22次(19次必做3次視情況選做,還不算在孵化場裡頸皮注射的馬立克活毒疫苗),而在約20年前,各種禽公司提供的免疫程式應用於同樣的飼養過程,只需要大約9~11次免疫接種。

雖然各地雞場在免疫程式實施過程中有所舍取,但無可辯駁的事實是,蛋雞群在單位時間裡的免疫接種的間歇休整期趨於縮短,機體應激增大。這與免疫抗體的生成是呈副作用的。雖然有專家解釋,雞群對強免疫的適應性可以逐漸增強並可作為遺傳特性,但這不是無限的,機體因頻繁的免疫會處於一波緊接一波的應激衝擊狀態,是不利於其生長、生產和免疫力形成的。兩次免疫之間最好間隔7天,以利於機體免疫應答形成和渡過應激期。而現在的現實是,間隔5天,甚至3~4天已經是平常事,還有的免疫程式設定的兩次免疫只隔1天。這與各個抗原之間以及各抗體的生成究竟有利還是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也已經不言而喻。

再者,免疫抑制與麻痺。由於病毒的變異和病種的增加,增加免疫次數自然是合乎防病原理的,但在免疫時應用了過多次的接種刺激,還有過量的免疫抗原,致使免疫器官「不堪重負」,導致免疫無應答。一個是超劑量一個是超次數,都會使得免疫效價打折甚至失敗,還帶來諸多機體應激,誘發更多疾病。20年前,蛋雞在開產前免疫11次就能基本防控主要大病,而現在,135日齡前要做完至少18次甚至22次的免疫接種,還不敢保證不鬧病。在蛋雞開產以後,差不多平均每兩三個月就要防疫一次新城疫油苗注射,每兩個月就要接種一次禽流感油苗注射;一個半月飲一次新城疫IV苗來防控非典型性新城疫。據廣泛的臨床認知,只有這樣才能控制住新城疫和禽流感。可是,這樣的程式就萬無一失嗎?實踐已經證明遠遠不是。要知道,在我國養殖業剛剛興起之初,一針新城疫活毒苗可以維持6個月的免疫效價;一針新城疫滅活油苗可以經過緩慢釋放抗原來維持12個月的免疫效價。如果免疫越來越多,毒株越來越複雜,而抗體監測技術又不普及,監測意識又不普遍,那這樣的養殖就不會健康起來。

這就是蛋雞養殖業處於尷尬之所在:不強化多次接種防不住病,過多的接種也防不住病,還「鍛鍊」了病原耐受力、促進了變異,使機體「疲於奔命」。毒株變異和病種增加再加上機體患病易感性增高,又逼迫養雞場不得不做更多次的免疫接種。而免疫接種過多又會形成交叉干擾和多重應激,導致非典型病變常態化、混合化。

曾有專家指出,有必要重新檢查一下當前所採用的疫苗接種方案,看看哪些應該取消,哪些應該組合使用,並尋找可替代的方案以減少因過密免疫所帶來的應激。

筆者認為,蛋雞免疫程式的改進勢在必行,因為免疫的密度已經接近極限,再增加接種次數並不能使機體獲得足夠強大的免疫抗體。

傳統理論認為,低幼齡動物不宜進行早期免疫,因為其機體免疫系統和機能尚未健全,過早接種會傷害尚未發育的免疫器官,故在7日齡前要充分利用母源抗體,不免疫接種,而現在,母源抗體提早中和歸零,再重新被動免疫的理念,已經為大多數養雞場認同。正在逐漸增多的有針對孵化種蛋18胚齡的微創接種技術可以提早接種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等抗原,有部分大型種禽企業也已經逐步完善雛雞1日齡噴霧免疫新城疫、傳支、法氏囊等抗原。還有1日齡用機械針操作同時接種馬立克、法氏囊,入舍7日齡前的免疫也普遍了。還有,一些多聯苗多價苗的質量、保護力、均勻度、保護期也在提升,新的更多聯更多價不良刺激更趨緩的疫苗也陸續問世,這也為精簡接種次數,拉開免疫間距,減輕免疫應激和操作強度奠定了基礎。更有新技術理念提出,可以對8胚齡的種蛋噴塗免疫(藉助蛋殼微氣孔滲透抗原)。可以預見,未來5年內,蛋雞的免疫程式會比現在簡化1/3~1/2,也只有這樣,我們常說的健康養殖才能得以實現。

技術的進步不會一次性完結,進步的不完善正是下一次進步的階梯,而常規總是要被打破的,免疫程式本來就是動態的,筆者相信,今後隨著定期進行免疫抗體水平監測的技術手段日漸普及,根據檢測結果適時調整免疫程式會蔚然成風;免疫的盲目性會更少,針對性會更明確而且高效。蛋雞的科學簡捷的免疫程式會在早期介入免疫與優質的更多價更多聯聯苗的基礎中推陳出新。

蛋雞傳支變異株的預防和控制

根據出現新的變異株實時調整免疫程式,在免疫程式中採用多種毒株聯合使用,以提供廣譜保護,是預防和控制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方法。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預防和控制要特別重視變

變異株法氏囊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近幾年來,變異株法氏囊的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是由於法氏囊疫苗的廣泛合理的使用和飼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典型法氏囊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呈零星發病,但是由於變異株法氏囊臨

變異株法氏囊問題應該被進一步提高重視

近一年的時間裡,變異株法氏囊問題愈演愈烈,一點都沒有消停,但是奇怪的是臨床一線技術人員對待變異株法氏囊這個問題依舊認識不足,診斷不準確,甚至就不承認這個病的存在。

雞傳支變異株的防制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S捎詿?Р《救菀字刈楹捅湟歟?斐裳?逍徒隙啵?殼耙丫?⑾鍾?0多個毒株,20多個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較低,給傳支的預防和控制帶來困難。根據出現新的變異株實時調整免疫程式,

究竟是法氏囊變異了?還是免疫抑制又表現新的形式了?

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中樞免疫器官,呈圓形囊狀,位於洩殖腔後上方,與骨髓、胸腺共同承擔著機體的免疫防護功能。法氏囊和胸腺起源於胚胎早期,為淋巴上皮結構,是誘導淋巴細胞增殖分

冬季雞舍粉塵過多的危害及應對措施

寒冷冬季雞舍中的環境衛生空氣質量,與雞群能否健康生長息息相關,雞舍中粉塵過多會使雞舍中的空氣質量下降,雞群長時間吸入的話,粉塵中的病毒和細菌會刺激雞的呼吸道黏膜,容易讓

怎麼對雞禽流感進行免疫預防?

禽流感的變異毒株不斷產生,增加了防控難度。在很多情況下,機體抗體水平很高,但仍然發病或用當地分離毒株檢測發現HI抗體很高,而用標準抗原檢測抗體滴度卻很低,此時應考慮變異株的存在,如抗體水平較低而發病,應檢查其免疫程式或疫苗質量是否存在問題;變異株不斷

遵守自然規律,科學養好肉雞

現在多數肉雞養殖戶都在報怨雞越來越難養了,什麼病毒變異,細菌產生抗藥性,果真如此嗎?我覺得不是這麼回事,病毒變異和耐藥菌株確實存在,但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養不好肉雞的原因主要還在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只重視了生長快速化而拋棄了自然規律,不顧忌雞的

遵守自然規律,科學養好肉雞

現在多數肉雞養殖戶都在報怨雞越來越難養了,什麼病毒變異,細菌產生抗藥性,果真如此嗎?我覺得不是這麼回事,病毒變異和耐藥菌株確實存在,但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養不好肉雞的原因主要還在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只重視了生長快速化而拋棄了自然規律,不顧忌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