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株法氏囊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近幾年來,變異株法氏囊的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是由於法氏囊疫苗的廣泛合理的使用和飼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典型法氏囊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呈零星發病,但是由於變異株法氏囊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的非典型性,所以在一線臨床容易被忽視,儘管變異株法氏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造成災難性影響,但是對法氏囊的損傷所造成的免疫抑制對雞的影響還是應該重視的。
一、病原
法氏囊病毒存在兩個血清型,且兩種血清型交叉保護率較低,且僅1型具有致病性,2型未發現有致病性。
法氏囊病毒具有兩段基因組RNA(A段和B段),其中A段編碼4種結構蛋白,分別是VP2、VP3、VP4、VP5,其中VP2是主要的結構蛋白,參與抗原性和細胞趨向性、毒性和凋亡。VP3參與病毒顆粒形成,參與血清型特異性,病毒組裝和凋亡調節。VP4在VP2和VP3多蛋白的域間蛋白水解自動處理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並負責病毒誘導的免疫抑制。VP5抑制腫瘤早期細胞凋亡感染,感染後期誘導細胞凋亡。B段編碼一種RNA依賴性聚合酶,涉及到病毒的複製和遺傳進化。
二、法氏囊毒株變異的分子生物學
法氏囊毒株的變異與VP2的高變區具有密切關係,其中VP2高變區存在三個重要的結構域:1. 212-224位氨基酸殘基,構成VP2蛋白的第一親水區;2. 314-324位氨基酸殘基,構成第二親水區,3. 326-332位氨基酸殘基構成一個7肽區。第一個親水區不直接與抗體結合,但是能穩定抗原表位構象;大多數在第二親水區發生氨基酸變化,其能與抗體結合,變異點在317-325位的氨基酸位點上,第二親水區存在兩個單抗識別位點,分別在321和324附近,其中318位點的E和323位點的D在與抗體結合中起到決定作用。如果這兩個位點發生變異,使宿主保護性抗體失去保護力,就可以引起發病。所以第二親水區基因位點發生改變是法氏囊毒株變異的主要原因。而7肽區被認為是毒力強弱的標誌,弱毒株有較少的絲氨酸,強度株有較多的絲氨酸。
三、流行現狀
1、就品種來看白羽肉雞發病率是最高的,其次是蛋雞和黃羽肉雞。
2、當前變異株法氏囊已經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並呈逐年增加趨勢,分離到的法氏囊毒株中變異株佔到90%,尤其是在白羽肉雞上,感染率持續增高。
3、一般認為14日齡以內的雞感染率較低,但是由於變異株的出現14日齡前母源抗體保護力較差,也容易感染變異株法氏囊。
四、影響
1、法氏囊病毒感染機體後在法氏囊內的B淋巴細胞前提內複製,通過VP2和VP5引起細胞死亡,從而影響體液免疫;通過VP4抑制1型干擾素表達,從而影響固有免疫。造成明顯的免疫抑制。
2、變異株法氏囊感染後,致死率明顯下降,但是會造成生長緩慢,料比增高,易誘發病毒病和細菌病,造成死亡明顯增加且難控制。
3、法氏囊病毒感染後,形成免疫抑制,造成體液免疫過程障礙,接種疫苗時不能產生體液免疫抗體,使疫苗達不到理想免疫效果,特別是對新城疫疫苗的影響更加明顯。
五、臨床症狀
1、大群精神狀態正常,零星出現精神沉鬱雞隻,閉目縮頸,頭瘦嘴尖,炸毛,肛門部位有白糞。
2、採食量增加緩慢、不增加或輕微下降,糞便稀,水分大。
3、出現癱瘓雞增多,運動障礙,兩腿坐臥或後伸,甚至打顫。
六、病理變化
1、主要變化在法氏囊:法氏囊腫脹或萎縮,外觀就能看到皺摺,部分出現膠凍樣變,剪開內容物為粘液膿樣物質或白色乾酪樣物。黏膜出現針尖樣出血或輕微出血,紫紅色斑樣出血,甚至潰瘍。
2、腎臟只表現輕微的花斑,沒有明顯腫脹。
3、洩殖腔中存在數量不等的尿酸鹽沉積。
4、一般見不到胸肌腿肌出血現象,但是與傳貧混感後則表現為出血現象,但是也較典型症狀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