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秋冬季雛雞死亡率高的原因分析

決定蛋雞經濟效益的第一大要素便是成活率,因此控制雛雞的死亡率至關重要。造成雛雞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育雛期溫度忽高忽低

「有錢買藥,沒錢買煤」是許多養殖戶的一大誤區。很多養殖戶怕燒煤,從而溫度很難掌握,導致雛雞得病用許多藥物。溫度過高,雛雞的體熱和水分散失受到影響,食慾減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長髮育緩慢,死亡率升高;溫度過低,雛雞不能維持體溫平衡,相互擠堆,會導致部分雛雞呼吸困難,卵黃停止吸收甚至死亡。

二、密度過大,相互擠壓 由於密度過大,飼槽和飲水器數量少,放置的位置不當或環境突變、有異物刺激等,常導致雞群互相擠壓。每平方米可飼養30~40只,隨著日齡的增加,每週可遞減5只左右。還應根據雞的品種、大小、強弱的不同進行分群飼養,以免互相擠壓。 

三、不注意雞舍通風 育雛室的空氣要保持新鮮。由於雛雞新城代謝旺盛,雞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另外雞排出的糞便,蒸發出大量氨氣,濃度過高也會引起疾病。育雛舍要注意通風換氣,但不應使空氣直接吹入雞舍,尤其外界氣溫低時更要防止冷風吹入,以免雛雞著涼感冒。 

四、疾病預防不到位 養殖戶很少注意育雛的保溫裝置、料槽、飲水器等日常用具的消毒,雛雞不能及時進行雞新城疫的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法氏囊、雞痘疫苗等接種也不及時。雛雞白痢和球蟲病是育雛階段兩大疾病,育雛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時間和方法,等到病雞出現症狀後才採取有關措施,為時已晚。 

五、飼料種類單調,營養不全面 雛雞營養最為重要,一旦動物蛋白、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不能滿足雛雞的營養需要,就會嚴重阻礙雛雞的生長髮育,表現體質瘦弱、生長速度緩慢,甚至發生相應的營養缺乏症。要根據雛雞的營養需要和當地飼料來源、種類,因地制宜地配製全價飼料。 

六、雞舍的衛生差 養殖戶一般不太注意雞舍衛生,雞舍地面的墊料長期不更換,不經常打掃,舍內溫度過高,溼度大,雞糞成堆,病原體和寄生蟲卵長期生存,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容易傳播,從而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要搞好雞舍衛生,及時清除舍內糞便和墊料,保持雞舍乾燥,定期對雞舍、用具進行消毒,再給予藥物預防和治療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

秋冬季要注意控制肉雞多病因呼吸道

高密度集約化飼養,使飼養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變化,管理因素成為控制禽類生存的決定因素之一,從而使飼養場面臨許多原因複雜的新問題,如營養+環境+免疫功能缺陷+併發或繼發多種病原體。高密集飼養縮短了病毒細菌的傳播過程,使發病突然,傳播迅速,病原傳代與重組機

秋冬季影響家禽疫病難控因素分析

秋冬季節家禽疫病流行的規律性比較明顯,以溫和型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水禽坦布蘇病毒感染等為主要疫病,且主要以混感形式發生。雖然大家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在家禽疫病發生時的處置上,普遍表現為療效差、易反覆、治癒率低等特點。對此部分獸醫、技術管理

秋冬季養雞要防低溫病

低溫病是秋冬低溫季節較易常發的一種疾病,特別是東北地區氣溫較低,而蛋雞在產蛋期對鈣、磷的需求較大,雞隻若採食量跟不上,加上雞隻的鈣、磷等代謝障礙,引起骨骼組織生長異常,

秋冬季養雞要防低溫病!

低溫病是秋冬低溫季節較易常發的一種疾病,特別是東北地區氣溫較低,而蛋雞在產蛋期對鈣、磷的需求較大,雞隻若採食量跟不上,加上雞隻的鈣、磷等代謝障礙,引起骨骼組織生長異常,

秋冬季大腸桿菌多發,這些治療配伍有效

大腸桿菌疾病是蛋雞養殖中最常見的細菌類疾病。隨著秋冬季節來臨,氣溫逐步降低,溫和性流感的發病將越來越多見,而溫和性流感最容易繼發的就是大腸桿菌感染,患病後造成傷亡,並對

秋冬季養雞就是要給雞創造三個「環境」

入秋以後天氣逐漸轉涼,雞舍通風開始由縱向通風向過渡式通風轉變,需要根據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目標溫度和通風量。而進入冬季後,氣溫降至最低,開始進入最小通風階段,需要協調

秋冬季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術要點

當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範圍內流行,一些國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呈明顯擴大態勢,形勢複雜。我國正處在秋冬高致病性禽流感高發季節,防控壓力大。針對當前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態

秋冬季飼養德化黑雞的注意事項

秋冬是農家收穫的季節,也是飼養德化黑雞的多事之秋,很多疾病在這個季節容易發生。這就要求養殖戶在飼養管理、疾病防治方面做得更細、更好。主要應注意:一、防寒保溫1、提早修繕雞舍。檢查雞舍及其窗戶是否擋風防漏,若有則即時修好,以防賊風侵襲。2、增強適應能

秋冬季產蛋母雞的管理

1、入秋後冷暖空氣交替,對於經過較長時間產蛋的母雞,身體疲勞,若管理不慎,極易停產換羽,此時要增加日糧的營養水平,適當補充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和多種。更換過渡料,給20周齡的母雞換喂產蛋前的飼料,也叫過渡料。2、控制好雞群體況,在換過渡料的同時,應抓好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