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產前管理要精心
趙玉俠 檀平均 宋志偉 郭海雲 上官新樂 郭春花(河南省澠池縣畜牧局)
1 控制飼養環境
此時控制好環境因素非常重要,適宜的溫度為13~23℃,冬季不能低於5~8℃,夏季不能高於30℃。雞舍相對溼度保持在60%~70%為宜。注意雞舍的通風換氣,產蛋雞舍內二氧化碳含量應小於0.3%,氨氣濃度小於15~20毫克/升。雞的飲水不可間斷,飲水量隨季節的變化和產蛋率的上升而定,氣溫高時飲水量增多。平養(包括網上籠養)的養殖密度為每平方米雞舍面積養10只,籠養每隻雞最好有250~280平方釐米。
產前轉群對雞應激很大,通常需經幾天才能恢復,因此,應力求使轉群的應激減少到最小程度。
2 保證營養供給
適時將雞飼料過渡到蛋雞預產期飼料、預產期飼料含蛋白19%、鈣2%,飼料中多維素的含量約為青年雞的2倍。補喂貝殼、砂或石灰石粒,直到雞群產蛋率達10%以後再換喂蛋雞料,這時期蛋雞料的營養濃度與預產料基本相同,其鈣的含量應提高到3.5%,代謝能也可根據需要慢慢提高。
開產期是母雞一生中負擔最重的時期,這期間雞隻採食量從每日75~80克逐漸增加到110克左右,但仍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能滿足機體需要。為使其順利進入
產蛋高峰期,減少高峰期可能發生的營養負平衡影響生產,從110~120日齡開始應給予產蛋初期料;125~130日齡開始(或產蛋率達到5%時)給予產蛋高峰期飼料。如果臨產期在夏季,可酌情提高能量和氨基酸水平,另外,在飼料中新增油脂可減少喂飼料形成的粉塵還增加了適口性。
3 調整雞群
在蛋雞育成期,需要及時根據雞的大小、強弱、公母分群飼養,把體重過重和過輕的雞分開,重新組合雞群;體重過輕的雞,應加強飼養管理,使他們處在一個較高營養水平下生長;體重過重的雞,使他們處在飼料控制的狀況下。上籠時雞的體重均勻度應大於80%。在分群時,要特意將那些小弱雞進行分欄飼養,加強管理,精心飼餵。
青年雞育成之後,必須轉入產蛋雞舍上籠飼養,養殖過程中應當提前轉群,使青年雞適應新的環境,有利於提高開產後產蛋率的增加幅度。如上籠時間過遲,雞由於受轉群應激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及時適應新環境,造成少產蛋或停止產蛋,延遲產蛋高峰,因此,最好在17~18周齡時上籠。在雞群進入產蛋前的20~30天進行1次整群工作,挑選出營養差、瘦弱的雞,分開飼養或淘汰。
4 合理光照
補充光照是臨產前蛋雞工作的重要內容,雞群的光照要從育成雞每日10小時,逐漸延長到開產後的每日16小時。光照強度以10~12勒克斯效果最好。籠養雞舍的燈泡是安裝操作走廊的上方,到各層籠的距離可相差1倍多,所以不可能使各層籠的光照強度完全一樣,只能是以下籠雞保證得到最低有效光照(10~12勒克斯)為標準。
5 做好衛生防疫
上籠操作對雞造成較大應激,此時雞體代謝旺盛,抵抗力差,極易受到病原侵襲,所以必須加強衛生防疫工作。杜絕外來人員進入飼養區和雞舍,飼養人員進入前要消毒;持雞舍環境、飲水和飼料衛生;定期進行帶雞消毒和雞場內外的消毒,減少疾病發生。此外,注意使用一些抗菌藥和中草藥防止大腸桿菌和黴形體病的發生。在產前要完成雞群的驅蟲和疫苗接種工作,以保證產蛋期間雞群的健康。定時去雞舍巡查,注意細緻觀察雞的精神,採食、呼吸、糞便和產蛋率上升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