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飼養管理階段劃分
根據肉雞的生理特點和產品質量要求,將飼養期分為若干階段,分段飼養使用不同營養水平的日糧和管理方式,簡單說飼料分段和管理分段,下面總結如下。
肉雞飼養階段劃分方法
(1)飼料分段:
目前肉雞的飼養標準有兩段制和三段制。我國肉雞飼養標準按0—4周齡和5周齡以上分為兩段,以此配成前期料和後期料。國外肉雞飼養標準一般用三段制,肉雞營養推薦量以0—21天、22—37天、38天至上市分為前期料、中期料和後期料。前期料又稱小雞料,蛋白質水平要求較高(21%一23%);中期料又叫生長雞料,與前期料相比,蛋白質水平降低而能量增加;後期料又稱育肥料,蛋白質水平更低但能量水平增加;考慮到最後一週禁止使用藥物和快速催肥的需要,有的公司將出售前一週單設一階段,從而實行四段制飼養。
(2)管理分段:
為管理方便,一般將肉雞分為育雛期、生長期和育肥期三個階段。0—3周齡為育雛階段,此期對環境溫度要求嚴格;4—6周齡為肉仔雞快速生長階段,這階段肉仔雞生長髮育特別迅速,也稱為生長期;7周齡至出欄為育肥期。
養殖管理要點
一、做好雞舍通風
在通風換氣的同時,注意不要造成舍內溫度忽高忽低,防止溫差過大,引起應激反應導致疾病的發生。通風口以高於雞背上方1.5 m以上為宜。當氣溫急驟下降,防寒保溫工作跟不上時,往往易使肉雞外感風寒,發生咳嗽、噴嚏、氣管囉音、呼吸困難等症狀為特徵的呼吸道疾病。要維修好雞舍,防止賊風、穿堂風侵襲雞群。一般情況,2日齡開始通風,並隨日齡增加,加大通風量,使雞群有足夠的氧氣。雛雞入舍前3天,將舍內溫度控制在34.5℃~35℃。第1周齡,以35℃~36℃為佳,雞隻狀態佳,精神活潑,分佈均勻,活動自由,飲食正常。同時,應注意雞隻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溫,若雞隻聚群、「嘰嘰」顫叫、縮頭等,說明溫度過低,應提高舍內溫度;若出現張口喘氣、頻繁喝水等,說明溫度過高,應降低舍內溫度。第2周齡,降到30℃~32℃,在3周齡時降到26℃~28℃,再用1周時間降到恆定溫度23℃。
二、防止氨氣蓄積
通風操作中,不能為了給雞舍保溫而忽視了通風換氣,對雞群排洩的糞便和潮溼的墊料不及時清除,致使雞舍內氨氣蓄積,濃度增大導致肉雞氨氣中毒或引發其他疾病。氨氣能強烈地刺激雞呼吸道黏膜和眼角膜,通常會對肉雞造成下述危害:雞群精神不振,食慾減退,口腔液體黏稠,渴欲增加,重症呼吸困難,咳嗽流鼻涕、流眼淚、角膜發紅,直到死亡。如果舍內氨氣蓄積,氧氣相對缺乏,加上天氣寒冷,雞的代謝率增高,對於生長快速的肉雞,容易引發腹水綜合徵。
為了防止氨氣對肉雞的不良影響,建議抓好下述飼養管理工作:鋪設的墊料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在5cm以上;操作時儘量減少灑水,防止水線漏水,弄溼墊料;如果雞舍內溼度過大,應及時清除舍內糞便及潮溼的墊料。此外可以使用吸氨除臭劑來降低雞舍的氨氣濃度,常用的有硫酸亞鐵、過磷酸、硫酸銅、熟石灰等。
三、合理飼餵,做好疾病防控
1、根據肉雞不同的生長階段,按飼養標準配製日糧,少添勤添,保證飼料新鮮。
2、疾病預防
做好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當肉雞體質較弱,抵抗力下降時,一些疾病的發生還可併發呼吸道疾病。因此,在提高機體抵抗力的同時,要做好有關疾病的防治工作。疫苗預防接種要嚴格按免疫程式進行預防。飼養前期主要控制沙門氏桿菌病和大腸桿菌病。飼養中期主要控制球蟲病、支原體病和大腸桿菌病,同時密切注意傳染性法氏囊病。飼養後期主要控制大腸桿菌病、非典型新城疫及其混合感染。
3、雞舍定期消毒
空雞舍最好採用福爾馬林燻蒸消毒,飼養期間宜採用高效無毒的消毒劑進行噴霧消毒。定期帶雞消毒,一般採用噴灑消毒和飲水消毒配合執行。肉雞發生呼吸道疾病以後,要及時找獸醫確診,對症下藥。對症治療可適當應用一些平喘、止咳的藥物,可減少因呼吸困難而死亡的數量。防治原則應採取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綜合措施:建立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搞好環境衛生,嚴格控制外來人員、車輛進入生產場,制定科學有效的消毒制度;冬季飼養肉雞一定要解決好通風和保溫的矛盾,保持舍內空氣質量,加強衛生管理,合理用藥,這樣發病率就會大大降低,保證肉雞的生長和生產,從而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四、加強飼養管理
進雛前,用具、衣帽、房舍等徹底清洗,進行嚴格的消毒。由於肉雛雞生理特點的需求,保證充足水位料位。對於不願意活動的雞,應採用人工轟趕強制採食的措施,但應注意動作要輕,不要造成擠壓致死的現象。光照時間宜縮短,不宜延長,不可隨意改變光源的位置、時間、強度等,使舍內照度均勻。
控制飲水,一般飲水是耗料量的2~3倍,但不多供水,因為水多會加劇墊料的潮溼,防止墊料吸水,用水管時防止跑水。
預防呼吸道疾病,網上平養的肉雞群易發生非傳染性呼吸道病,尤其是25日齡左右的肉雞以冬季時易發。該病的病原不是細菌或病毒,也不是寄生蟲,而是飼養管理不善的結果,一般從第1 天開始,連續或間斷的空氣乾燥、粉塵過多、且在通風不良情況下,被雞群吸入長期蓄積而致病。防治措施是在保持舍內溫度前提下,加大通風量,以保證舍內氧氣含量,是雞群不發病或少發病、發病後儘快恢復的基本條件。要保持舍內一定溼度,第1周溼度65%左右,第2周至出欄溼度應保持60%左右。3周齡以上肉雞要以通風為主,舍內溫度不低於21℃即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應激因素,採取一切可行手段讓雞採食,以保證機體能量需要,增強雞隻抗病能力。除採取以上相應措施外,在飲水和飼料中新增適量的抗菌藥物和維生素或小蘇打,以增強雞隻的抗應激能力和緩解由於呼吸不暢引起的酸中毒。
五、衛生管理
1、從健康種雞場引進雞雛,嚴防經垂直傳播帶進病原體。
2、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包括雞場大環境和舍內小環境。大環境是指儘量將場址選擇在遠離其他雞場,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無噪聲等外界干擾的地方。舍內環境是指良好的保溫和通風條件,配備單獨的貯料室、消毒池、更衣間、工具室等。飼養用具與消毒用具嚴格區分,並定期消毒,嚴防水平傳播疾病,同時定期監測相鄰雞場及本地區有無疾病疫情的發生,採取預防措施。定期監測本場雞群的健康狀況,出現疫情及時處理。
3、堅持帶雞消毒,消滅鼠害,嚴防鼠害傳播疾病,病死雞執行焚燒或深埋處理,病雞與健康雞隔離的原則。
六、日常觀察雞群
在飼養肉雞管理工作中,仔細觀察雞群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通過觀察雞群,可促進雞舍環境的隨時改善,避免環境不良所造成的應激反應也可儘早提前發現疾病前兆,以便我們提前治療。
1、行為姿勢正常情況下,雛雞反應敏感,眼明有神,活動敏捷,分佈均勻,若扎堆或站立不臥,閉目無神,身體發抖,不時發出尖叫聲,大群擁擠在熱源處,則說明育雛溫度太低;如雛雞撐翅伸脖,張嘴喘氣,呼吸急促。飲水頻繁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太高;雛雞遠離通風視窗,說明有賊風;需要我們及時觀察。
2、羽毛正常情況下羽毛舒展,光潤貼身羽毛生長不良,表明溫度過高;如全身羽毛汙穢或胸部羽毛脫落,表明溼度過大;如果全身羽毛蓬亂或肛門周圍黏有黃綠色或白色糞便或黏液時,多為發病的前兆。
3、糞便正常的糞便為青灰色,成形,表面一般覆蓋少量的白色尿酸鹼,當雞患病時,往往排出異樣的糞便。如患出血性腸炎或球蟲病時排血便;患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支氣管炎或白痢病時,排出白色石灰漿樣的稀糞;綠色糞便多見於雞新城疫等病毒疾病。
4、當天氣急劇變化、接種疫苗後、雞舍氨氣含量過高和灰塵大的時候,容易激發呼吸系統疾病。此時,要勤觀察雞的呼吸頻率和呼吸姿勢是否改變,有無流鼻涕、咳嗽、眼瞼腫脹和異樣的呼吸道聲音。如雞患新城疫或傳染性支氣管炎及慢性呼吸道病時,常發出呼嚕聲或喘鳴聲,夜間聽的特別清晰。
5、在正常情況下,飼餵適量的飼料應在當天吃完。當發現雞群採食量逐漸減少時,應立即考慮是否是病態前兆,當發現給料量一致的情況下,有部分料桶餘料過多時,要注意是否有病雞存在,並加以認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