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養殖特殊的50天
養雞,就是為了賺錢,還都希望能夠多賺錢,想多賺錢就要養好雞,
那麼,怎麼才是把雞養好了呢,
評判養的好不好必須有資料支撐,比如150日齡上高峰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養好的指標不只這一個,還包括高峰期高度,高峰期長度,品質雞蛋的多少,料蛋比,死亡淘汰雞的多少,以及淘汰雞體重等等
150日齡上高峰只是一個評判標準,做到了這一點就有了好的起點
而這個起點至關重要,有了它後面的成績才有機會做得更好
我們昨天分享了150日齡上高峰要點中的前兩個,
1,外在美
2,內在美
以及想做到外在美,內在美都非常優秀時,需要做到的幾個關注點
眼睛可以看到的成績就是外在美,外在美很容易做到資料化,稱量體重,測量脛長,計算均勻度等等
養雞一定要養成精細化管理,資料化管理的習慣
而內臟器官的發育,就需要按照程式調整營養和科學使用增蛋王了。
根據來自現場的實戰經驗,建議是100-200日齡加上增蛋王,補充生殖系統營養,促進生殖系統發育,把這些養殖方案程式化,規範化,而不再憑運氣養雞,
這兩步都做好了,就到了第三個關鍵時刻了
第三個階段就是爬坡期,
蛋雞18-25周齡我們形象地稱為爬坡期。
這個階段的工作和前兩個一樣關鍵,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階段,也是需要技術含量最高的階段,也是營養配比配比,管理方案最亂的階段。
這個階段蛋重、產蛋率、體重都在快速上升,對營養的要求非常高,但採食量增加的卻不多,這就要求我們要單獨為其設計這一階段的營養。
近年隨著營養防病的理念普及,18-25周營養得到了養殖場的普遍重視,但限於成品預混料營養成分已經固化等因素,這一階段的營養供給仍有很多不足的方面或者誤區。
爬坡期營養,有的說需要蛋白18%,有的說需要16%,有的豆粕28%,豆油1-2%,有的加21%豆粕,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呢
今天就營養特點和解決辦法,給大家做分享:
一、蛋雞18~25周齡的幾個特點:
1,產蛋增加從開產到25周齡的≥94%,增加了90%左右的產蛋率,產蛋數也接近40枚左右。
2,蛋重增加蛋重由49克到59克,增加了10克。
3,體重增加體重由1.55千克到1.9千克,增加≥0.35千克。
4,光照增加光照時間由10小時到14.5小時,增加了4.5小時。
5,採食量由18周齡的85克,到25周齡的110克,平均採食量97.5克,採食量普遍偏低,營養設計還不能按照高峰期營養標準設計,所有的氨基酸要提高6-8%才可以。
6,小母雞還要面對開產應激;
產蛋是小母雞最大的應激。
更換飼料的應激。
採食大量的石粉(粒)的應激。
光照強度增大的應激。
這一階段,單靠雞體自身調節來滿足營養需要還不太現實,必須提高飼料營養才可以,飼料營養濃度低,採食量又不能快速提升,會導致營養跟不上機體的需求,造成雞群體能儲備不足,發育遲緩,影響整體生產效能。
二、營養攝入不足和生殖系統發育不理想是這個階段存在主要問題
(問題挺多的,抓住主要矛盾)
1、能量和氨基酸攝入不足:
蛋雞18~25周的採食量相對正常低10克左右,導致吃進去的能量,氨基酸不能滿足需要,很容易出現產蛋高峰偏低或無高峰、高峰後容易早衰、蛋重偏小、產蛋持續期較短、體重低和抗病能力較弱。
鈣和磷攝入不足容易出現龍骨彎曲、軟骨,甚至癱瘓,產蛋雞疲勞綜合徵、後期蛋殼質量變差(適當補充有機鈣是個值得提倡的做法)。
2、生殖系統發育不理想:
這件事情在這兩年表現得尤為突出,建議在100-200日齡的飼料加入輔助增蛋的新增劑,以促進機體生殖系統發育,採取這個方案的雞群,豆粕新增量21%就可以達到其他雞群25%的蛋重,因為肝臟,卵巢,輸卵管發育優秀的雞,對蛋白質營養的表達能力會遠遠高過那些發育普通的。
三、18-25周實際生產中的操作弊端和改善方案
1、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採食量偏低導致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鈣磷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營養補充不及時,不科學的現象普遍存在。
2、普遍採取的方法是:
額外新增預混料10%,甚至20%,維生素、氨基酸、鈣磷都得到滿足,但預混料中其它成分或許會超量(如鹽),對雞群的健康,特別是腸道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貌似補充了營養,其實又增添了某些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