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蛋雞羽毛生長和脫換速度的因素
雛雞出殼後,全身著生初生羽即絨毛,隨日齡增長,絨毛逐漸脫換為育成羽,絨毛的脫換仍有一定規律:出生後第1周主翼羽和尾羽先長出;第2周肩部和胸外側的絨羽脫換為育成羽;第3周背後部和嗉囊部絨羽脫換;第4周頸部絨羽脫換;第5周頭部和腹部絨羽脫換;第6周胸部絨羽脫換;一般情況下7周齡後絨羽全部脫換完。凡5周齡以後頭頸部絨毛還沒有脫落的雛雞,均屬於生長髮育不良的弱雛。
有經驗的管理者,可根據換羽來判斷雛雞的周齡,比用體重來判斷更加準確。雛雞胸部絨羽脫換後,主翼羽就開始脫換,一般從6周開始至16周脫換為育成主翼羽,育成主翼羽又在10~23周脫換為成羽。主翼羽脫換也有一定的規律,在育成後期可根據主翼羽脫換的根數來判斷雞群是否達到性成熟。一般發育良好的母雞,主翼羽還有2根左右未脫換時,母雞即達到性成熟,主要是因為性成熟產生的性激素終止了主翼羽的脫換。另外,育成體羽在14~20周之間脫換為成雞體羽。正常的產蛋雞在40周前會失去10%~15%的羽毛,至50周時會失去20%~25%的羽毛,到淘汰時會失去40%的羽毛,所以老齡的產蛋雞羽毛殘缺不全是正常現象。一般3周羽毛重約為雞體重的4%,4周羽毛重約為體重的7%,以後羽毛的重量大致保持不變。羽毛是雞天然的隔熱屏障,任何因素引起的羽毛脫落都會增加飼料的消耗。如頸羽脫落後採食量增加2%,胸羽脫落後採食量增加3%,二者均脫落採食量則增加10%,所以老齡雞採食量增加。
實際生產中瞭解掌握影響羽毛生長和脫換速度的飼養管理因素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預防十分必要。
一、 影響羽毛生長和脫換速度的因素
1、生理問題
產蛋雞體內雌激素的水平較高,而雌激素會抑制新毛的生長,因此在產蛋高峰之前一般不出現換羽現象;但在產蛋高峰之後,體內雌激素水平有所下降,產蛋雞會出現區域性換羽的情況,尤其是頸部和背部。生產中常常看見春季開產的蛋雞在進人秋季後會出現部分羽毛脫換現象。
2、飼養環境
育雛溫度過高和育成期密度大會造成羽毛髮育不良等。
(1)育雛期溫度過高
雖然雛雞食慾、精神狀態等一切正常,但雛雞生長緩慢、羽毛髮育遲緩。
此外,舍內溫度突然變化造成的冷應激或熱應激都會使雞體生理機能紊亂。
(2)溼度不合理
舍內溼度過低,會發現成雞羽毛零亂、面板乾燥,空氣中塵土飛揚,誘發大腸桿菌病或其它呼吸道疾病;而溼度過高,則雞隻羽毛粘連、汙穢,容易脫落,且利於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誘發球蟲、麴黴菌病等。
(3)光照時間的影響
光照時間長短對母雞的性成熟、卵巢排卵、休產換羽等有很大影響。
3、裝置問題
如雞籠設計不合理或使用蛋雞籠飼養肉種雞,當在採食和飲水時雞頭頸部伸出籠外的過程中,頸部的羽毛常常與前網立絲摩擦,時間長了會導致母雞頸部羽毛折斷或脫落。
4、喂料量不足
當產蛋雞每天的採食量受控制,長期不能飽飼的情況下會出現啄毛和掉毛現象,這種情況不一定伴隨產蛋率的下降,可能會見到蛋重略小。
5、缺水
長時間斷水特別是在夏季,可造成嚴重的應激脫毛,並伴有產蛋量嚴重下降。
6、應激
日常管理中如果某種較強的非病理性應激頻繁出現,則會引起產蛋率明顯降低並誘發脫毛。如果育成期發生過啄羽情況也會造成產蛋期羽毛掉的快。
7、飼養環境差
雞群飼養密度過大和採食飲水位置減少,導致雞為了爭搶飲水和採食相互打鬥,個體差異加大,籠養雞還可以看到頸部羽毛有明顯脫落情況。舍內有害氣體含量高,通風不良,溫度不適,晝夜溫差大,頻繁停電或忘記關燈,改變開關燈時間,會引起產蛋率下降並引發脫毛。
8、其他因素
育成期周增重、累積營養不足,高峰料量不夠,高峰後減料量太多等都會影響羽毛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