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發生營養代謝病的原因有哪些?
1、營養攝入不足。 飼料配比不合理,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蛋白質含量不足;長時間投料不足,家禽採食不到需要的營養元素;各種應激條件下,如:發生疾病,接種疫苗,驚嚇過度,氣溫異常,溼度過高,在這些情況下,家禽食慾下降,採食量明顯減少,若時間過長,就會發生營養代謝性疾病。2、營養消耗過多。 家禽在生長旺盛期和生殖高峰期,蛋白質和鈣的需要量明顯增加,若不及時增加飼料配方中蛋白質和鈣的含量,就會導致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家禽在發生熱性疾病、寄生蟲病、腫瘤性疾病、慢性傳染病時,營養消耗也會大量增加,也會引發營養代謝性疾病。
3、消化吸收不良。 家禽在發生消化道疾病如嗉囊阻塞、壞死性腸炎、病毒性肝炎時,不但營養消耗增加,而且消化、吸收、代謝都出現障礙,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更容易發生營養代謝性疾病。
4、物質代謝失調。 家禽體內營養物質間的關係十分複雜,除了各營養物質獨特的特殊作用外,還可以通過轉化,協同,拮抗等作用,相互調節,維持平衡,如:鈣、磷、鎂的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參與,缺少了維生素D,即使飼料中不缺乏鈣、磷、鎂,機體內也會因難以吸收、轉化而造成無機鹽缺乏;磷和鈣之間相互制約,磷過少,鈣就難以沉積;若飼料中鈣過多,就會影響銅、錳、鋅、鎂的吸收和利用。
5、飼養方式改變。 與傳統的飼養方式相比,籠養雞不能從雞糞中獲得維生素K,若不注意調節補充,籠養雞易出現維生素K缺乏;為了控制家禽的球蟲病,有些養禽戶在飼料中長期新增抗球蟲藥物,這必然會影響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使合成某些維生素和氨基酸的常在菌受到抑制或被殺死,導致相應的營養代謝病。
6、營養搭配不合理。 用大量的動物內臟、肉屑、魚粉、豌豆等富含蛋白質和核蛋白的飼料飼餵家禽,代謝產生的過多的尿酸鹽會沉積在內臟器官,引起痛風症;長期飼餵高能量飼料,能量攝入過多,導致脂肪在肝臟內沉積過多,會引起產蛋禽脂肪肝綜合徵;青年家禽脂肪沉積過多,會引起脂肪肝腎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