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胃炎最詳細解說
腺肌胃炎,危害大矣。從有報道以來,從09年至今,綿延不斷;從發病範圍看,從肉雞擴張到肉雜和蛋雞,從東北首先發現擴張到東西南北中各個角落,無處沒有;其損失之大,悄悄地偷赱了養殖業者的大量利潤,嚴重地威脅著家禽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因而研究者多多,文章與產品鋪天蓋地,但參差不齊己是共識。筆者《腺肌胃炎的相關問題》一文中,提出此病本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換言之並不是由某一特殊病原體或特定致病因素而引起的特定性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發生髮展過程的一個環節。延伸一點說,它其實是現代化,規模化養殖模式的衍生物,副產品。因而,要防治此病,應該注意飼養管理的各個細節問題。不能只重視於某一點滴。試圖通過簡單的手法來控制此病,莫過於天方夜談。為說明這一問題。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之
一、概念與特徵
我們經常提及腺肌胃炎,但究竟腺肌胃炎是什麼,具有什麼臨床特徵呢?我們都知道,紅腫熱痛機能障礙是一般炎性反應的五大特徵,其中機能障礙是臨床表現最為常見的。嗦囊,腺胃及肌胃主負責雞體從外界採食食物,並完成貯存和部分的物理和化學消化後,把初級消化的食物排入腸道進行進步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採食飲水障礙及部分喲消化異常,則是腺肌胃炎的主要臨床表現,如減食,飲水量減少或恣意增加,大量的未消化飼料的排出等。
我們都知道,機體每個系統器官要完成自休的功能的前提是自體結構的完整性,同理,如果不能完成此項功能,說明其組成結構發生了異常變化或破壞,也就是常說的炎性反應。腺肌胃炎也不例外。腺肌胃由腺胃和肌胃兩部分組成,腺胃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分泌消化液,其二是把食物從嗦囊轉運到肌胃中,因而食物並不在此停留。肌胃的功能則有三,其一是貯存從腺胃來的食物,其二是使食物在此完誠初步的機誡消化磨(碎和壓迫)和化學消化(由腺胃來的消化液來完成),其三是使食物後排入腸道。
由於各自的任務不同,因而其組織與結構則有著差異。從外部來看,正常的腺胃體積小於肌胃,腺胃似袋,柔軟而鮮亮,腺胃如石,堅硬無比。從內卻結構來看,腺胃表面有許多乳頭分泌消化液而表面溼潤,其肌層較薄。而肌胃則不同,其表層附著一層堅硬。橙黃色而易剝離的角質層,其肌層較厚而成紅色。當發生炎性反應時,這種正常的生理結構則會發生改變:
1、從外觀看,有兩大變化:其一,二者體積比例發生變化,要麼腺胃腫大如球如袋,而肌胃萎縮變小,要麼腺胃變的很小而肌胃變大,一般以前者多見。其次,軟硬度發生改變,腺胃璧要麼增厚而變硬,要麼變薄而柔軟;肌胃多變軟,特別是與腺胃的結合處,按之柔弱如棉。

2、腺胃變化:
2.1、消化液,有多少和稀粘的不同
2.2、腺胃乳頭,有腫脹變硬與變小退化之不同。
2.3、胃壁,有增厚多汁有力與變薄幹燥無力之差異。甚者潰爛穿孔。
3、肌胃的變化:
3.1、內容物,有的乾燥無汁無味,有的與水相混而具腥臭的混和物,有的則稀薄似水;從色澤來看,有黃色,草綠色,黑綠色,黑色之不同。
3.2、肌胃壁,這個是大家觀注的焦點,較詳解之:
3.2.1、色澤,常隨著內容物色澤的變化而變化,如黃,綠,黑等。
3.2.2、潰爛形成,有豆狀潰瘍,裂口和糜亂之不同。糜亂多發生在腺肌胃的交界處,豆狀潰瘍則較深些,裂口多發生在底部。
3.3.3、剝離程度,一般發生此病後多難剝離,隨著剝離工作的進行,潰瘍裂口凸顯。並且多不完整。但有些病例,可使角質層與肌層脫離,開啟肌胃後,角質層遊離於肌胃內。
任何一個疾病,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到終結,由輕到重的一個過程。腺肌胃炎也一樣,從臨床症狀看,本由飲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到飲食慾廢絕;從病理變化看,多是從表皮損傷,消化夜的變化到器質損傷發生潰瘍為終結。目前研究者們,多從終點探討問題,從最終的病理特徵來追求問題所在,缺乏動態的,系統的認識觀,因而得出的一些結論,難免和實踐相差較遠。
二、關於病因的幾個說法:
1、病毒說:2011年以前,此病剛在東三省及山東的肉雞上流行時,由於其以腺胃腫脹如球,腺胃壁增厚為特徵,(當時稱為腺胃炎),由於發病範圍廣,特徵明顯,因而多認為是由特定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因而稱其為「‘傳染性腺胃炎」’。但對病原體的認識上,卻有冠狀病毒(腺胃性傳支)和腫瘤性疾病(淋巴細胞白血病或馬立克)等說法。但由於一直沒有分離到對應的病原體應用於生產實踐中而夭折。
2、幽門螺旋桿菌說:2011年以後,以彭激夫老師為代表,根據人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成果出發,提出了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本病的原凶,並提出了對應的措施。初對臨床實踐有不小的幫助,但隨著實踐的深入,由於其效果的可信度而逐步被實踐所否定。
3、黴菌及其毒素說:從文利新提出黴菌及其毒素對畜牧生產實踐所造成的危害以後,飼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抗黴菌及毒素對雞群危害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腺肌胃炎所造成的損失。因而有人提岀黴菌及其毒素汙染是腺胃炎的元凶。佐君畜牧老師在《黴菌毒素一一腺肌胃炎之殤!》一文中,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這觀點,大有給黴菌毒素威害與腺肌胃炎劃等號,統一其名稱之觀點。但是,我們首先應該清楚的是:首先,黴菌及其毒素中毒是一個慢性蓄積性中毒,也就是說在引起腺肌胃損傷的同時,其他相應的器官也應該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如肝臟發黃,脂肪變性,橡皮肝等,但在臨床上許多腺肌胃炎並沒有伴發此症;其次,就腺肌胃夲身的病變來說,由於是由特定毒素引起,其損傷的機理應該相同,因而其病理化應該相近,但在臨床上,其解剖特徵的千差萬別顯然是對此說的否定。因此可以這樣說,黴菌及其毒素是引起腺肌胃炎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三、病因淺說
從理論上說,胃是食物進入體內的第一關口,也是機休與外界相連繫的屏障之一,凡任可能引起胃損傷的因素都可引起腺肌胃炎的發生。但這樣說難免空洞而缺乏說服力,筆者就以耳聞目睹的事例談談及病因的種類:
1、飼料因素:
1.1、變質魚粉例:97年冬,在某集團公司搞售後服務工作,當時,該公司大面積發生以肌胃潰瘍,角質層變質潰爛,遊浮於肌胃內,肌胃體積變小,腺胃虛大為特證的疾病。經北京某飼料科研機構檢驗,為劣質魚粉內含種叫做「‘肌胃糜爛」’素的籃色結晶物造成,後更換魚粉後此病消失。
1.2、蛋白原料過高例:某蛋雞場,300日齡產蛋雞,未消化飼料糞便屢現,並不斷出現消瘦死亡的雞,經解剖,肌胃內容物呈深綠色,角質層有深粗的條紋狀潰瘍,肌胃體積縮小。經查,其豆粕配28%,採食量110g,建議其逐步降低豆粕至24%,並加補脾健胃之藥調整,一個月後產蛋穩定,再無此病出現。吸取其教訓,對其青年雞豆粕定為16℅,隨著產蛋約上升,逐步增加至24%,這樣,再無岀現過類似病例。
1.3、飼料形狀影響:在11年東北腺胃炎流行季,曾與四平一龍頭交談到此類問題。據龍頭反應,以用顆粒飼料的雞群發病率最高,最嚴重,濃縮飼料配製的粉料次之,預混料配製的飼料發病率最低。這可能與飼料的物理性狀及原料組成有關。因沒有親自實踐而只能枉猜。
2、飼養因素:最大的提高養殖效益是每個養殖戶所追求的目標,因而恣意供料,儘可能讓雞多采食是每個養殖戶的心願。有些雞也真傻,肆無忌憚地採食,不論蛋雞還是肉雞都有這種現象。呈急性暴食而引起腺肌胃炎者,多吐。雖然我們在雞身上看不到吐食的症狀,但我們首先會看到吐水的症狀,然後解剖後我們可以發現,腺胃如袋,內有食物,肌胃萎縮。在自由採食的雞群,腺肌胃炎的發病辛高於限制飼餵的。並且前期採食量偏大的雞後期多生長緩慢,其腺肌胃的解剖症狀變的複雜化。在沒有併發症的情況下多體積變小,肌胃角質層不易剝離,腺胃乳頭變小,體積膨大。
3、疾病因素:許多疾病,可以引起腺肌胃炎。
3.1、病毒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冠狀病毒性疾病可引起腺肌胃炎,自不必多談一一曾以此來定為傳染性腺胃炎也說明了這一點。禽流感多引起腺胃乳頭水腫,肌胃角質層呈裂紋狀潰瘍的現象而被禽流感的特徵症狀而被人忽視。而雞痘伴發的肌胃角質層條紋狀潰瘍,腺胃壁乾燥,乳頭萎縮的症狀戓許沒人會注意到吧。
3.1、細菌性疾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門氐桿菌病,常引起腺胃潮溼水腫,肌胃內容物發綠,深綠甚至發黑,肌胃體積變小,角質層變綠,潰瘍,難以剝離。
3.3、中毒性疾病:最多見,也是目前佔主流性病因的疾病。佐君畜牧老師論之最詳,在此就不搶風頭了。
3.4、應激性疾病:筆者去年曾遇見到一例,因附近化工廠爆炸,引起雞群驚嚇而致死的病例。因其應澈於突然間,死亡呈緩髮狀(一週以後),多呈現膽汁逆流,肌胃糜亂,腺胃萎縮之狀態。
4、管理條件:
4.1、高溫乾燥:飲水量增多,採食量減少,解剖可見腺胃壁增厚,乳頭腫脹;肌胃體積變小,內有腥臭稀狀水料,角質層增厚,棕黃色裂紋狀潰瘍,難以剝離。如果受風影響,則腺胃壁多幹燥。
4.2、高溫高溼:腺胃壁變化較複雜,但表面呈稀狀液體或粘稠成團狀分泌物附著於乳頭之上;肌胃內充滿淺綠,深綠或黃綠色食物,肌胃壁綠染嚴重時變黑,有嚴重的豆狀或條紋壯潰瘍。
4.3、低溫高溼:腺胃體積變大,水腫,個別慢性病例壁變簿;肌胃體積變小,壁增厚,深綠染,難剝離,多有條紋狀裂紋或糜爛。
5、其他因素:
5.1、疫苗免疫:01年02年曾見到3日齡肉雞運用CO一30二倍量滴鼻引起食慾下降嚴重的病例,經解剖發現其腺胃壁增厚,乳頭腫脹,內壁乾燥無津,肌胃內食物充盈,角質層發黃,有條狀裂紋的病例。近幾年時常發生的注射滅話苖引起食慾下降,解剖可見腺胃壁緊張,內消化消減少,肌胃體積變小臨床持證。
5.2、不明原因一例:02年秋一03年夏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某集團公司放養的肉雞中,多在兩週齡以後出現肌胃潰瘍性胃炎,其發病條件是舍內氣溫高者,發病率高,其病變特徵以肌胃角質層發黃,糜爛,遊離於肌胃的水液中為特證性表現。當時一直未查明原因,只找到了一最好的控制方法一一痢特靈加複合VB,雷尼替丁,連用四天病好後的群體再不發生。
四、我們的任務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腺肌胃炎是多病因性疾病,幾乎貫穿於飼養管理和疾病發生的各個環節之中。做為繼發性疾病,由於原發病的特徵比較突出,並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得以解決,因而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和提及。而做為原發性疾病,由於其致病因素複雜,難以捉摸,實屬內科雜症之列。根據病位和變化,定為「‘腺肌胃炎」’實無可非議,就好象人的胃炎一樣。客觀地說,這是一個人為的疾病。處於集約化,現代化飼料模過的條件之下,雞群的生存環境是人為提供的,採食體系是人為供給的。在追求高的生產效能為目的的前提下,超機體承受力的供給,甚至劣質的原料供應,構成了此病發生的首要條件。
做為養殖生產者,時刻要注意到不良因素對機休的危害,儘量減少之。隨時觀察雞群的採食狀態和消化狀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減少損失。做為技術工作人員,發現此病時,不能簡單地確定為「‘腺肌胃炎」’而了事。首先應該找出病因,並提出整改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個好的療效;其次確定病性,損害程度來確定防治方案。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