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雞病發生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1目前農村疾病的特點
1。1疾病種類繁多複雜
除新城疫、白痢、出血性敗血症、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等雞的常發病之外,一些新的疫病也不斷出現,給養雞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大腸桿菌病還出現了腦型、腫頭型、眼型等新型別,而過去只發生於雛雞的雞白痢,現在育成雞也時有感染。
1。2傳染病的危害十分嚴重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對我國養禽業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疾病有近80種,其中傳染病最多,約佔禽病總數的75%以上,成為禽病防制的主要內容。
1。3混合感染病例增加
臨診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病混合感染,如雞法氏囊病與新城疫、新城疫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毒病與細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與大腸桿菌病、新城疫與沙門氏菌病等;細菌病混合感染,如雞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菌病等。這些混合感染病例不但給診治帶來極大的困難,還給養雞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1。4典型疾病的非典型化
在獸醫臨床中,某種疾病的典型症狀和病理特徵不明顯,而是以一種似是而非的面貌出現,即非典型化。如新城疫、白痢、傳染性法氏囊病、大腸桿菌病等都出現了非典型病例,而且這類疾病發病率高、流行非常廣泛,給診斷和防制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農村雞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2。1防疫意識不強,免疫程式混亂
實踐中發現部分養雞戶防疫、消毒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傳染病防治常識。因此,一旦某養殖戶飼養的雞群發病,鄰近的雞群很快就會感染髮病。有的養雞戶在給雞群進行免疫時未結合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計劃,僅進行了首免或任意加大免疫劑量、增加免疫次數;大部分養雞戶未根據雞群抗體水平進行補免,造成雞群抗體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免疫操作技術不當或疫苗保管和使用不當、疫苗質量不合格等都不利於疫病的防制。
2。2病毒性病原體變異
隨著各地區間的家禽及其產品頻繁調運,導致新的疫病不斷傳入。另外,在疫病流行過程中,病原體發生變異,毒力減弱,加之動物本身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現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株毒力增強,出現強毒株,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危害極其嚴重。
2。3細菌性病原體產生耐藥性
細菌性疾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複雜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大量濫用抗生素。許多養雞戶在雞群發病時濫施藥物,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並且耐藥性越來越強。此外,商品化飼料中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作新增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耐藥性菌株的產生。
2。4缺乏綜合性防疫措施
在生產實踐中養殖戶只注重預防接種,而忽略了基礎的消毒工作。尤其是經營多年的養雞場其病原微生物汙染更加嚴重,不利於養殖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2。5雞體特殊的生理結構
雞體內有許多與各部位相通的氣囊,凡經空氣傳播的病原可經呼吸道傳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雞的胸腹腔沒有膈膜,因而胸腹腔疾病容易互相感染;某些疾病可經蛋垂直傳播;雞的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全,屏障功能差,病原體容易侵入體內造成感染。
3防制措施
3。1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綜合性防疫措施
無論是散養還是規模化養殖都要按免疫程式做好免疫接種。獸醫人員要做好生物製品的運輸、保藏、使用等工作,以確保免疫效果;養殖戶要在消毒、隔離、衛生、應激、環境、氣候等方面採取綜合有效的措施,將疫病消滅在禽場之外或萌發之前。
3。2鞏固和完善獸醫防疫體系
政府要增加投入,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獸醫防疫體系。獸醫技術人員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檢疫、防疫水平;要針對農村養雞業的特點積極普及畜禽養殖和疾病防治的基礎知識;加強對養殖場(戶)的指導,大力推廣新技術、新獸藥;加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3。3治理汙染和改善環境,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飼養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飼養密度高、糞便無害化處理程度低、消毒意識不強、環境汙染嚴重、管理水平低下等是制約禽病有效防制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治理汙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視消毒尤其是帶禽消毒工作。此外,要科學用藥,以減少生產成本、降低抗藥性、提高禽病的防制效果。
3。4依法制疫,確保動物健康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已於2008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動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因此,獸醫工作人員和養殖戶應繼續宣傳、貫徹、執行動物防疫法,做到依法制疫。對危害嚴重的禽病要實行計劃免疫,實施強制免疫。要嚴把口岸檢疫關,嚴防新病或重大疫病傳入。要加強流通環節的家禽檢疫,防止疫病擴散。同時,必須加強對禽病診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以提高禽病診斷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進一步提高禽病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