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雞白血病及其綜合防控措施

禽白血病,特別是J亞型白血病(俗稱血管瘤)近兩年來在我國肆虐橫行,給家禽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給一些種禽企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一些地方養殖場戶的投訴事件屢屢發生,與種禽企業之間的糾紛不斷。為此,許多專家和企業都開展了對禽白血病特別是血管瘤型白血病的調查和研究,從而弄清了禽白血病的病因,並制定了許多科學有效的防控方案。目前許多種禽企業通過採取綜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已對該病在本場內實現了徹底的淨化。為了幫助廣大業內同仁進一步認清禽白血病的流行和發病規律,還其本來面目,以便在今後的生產實踐中能夠防範本病的發生和蔓延,我們組織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章,現予刊登,以饗讀者。

近兩年來,全國各地蛋雞場在開產後發生白血病/血管瘤的病例報告普遍顯著上升,且在網際網路上廣泛流傳。病毒分離鑑定表明,這兩年在蛋雞場開產後發生的白血病/血管瘤主要是由J亞群禽白血病毒引起,但同時有的也是由A、B亞群白血病毒感染引起。實際上,J亞群禽白血病毒引發髓樣細胞瘤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隨引種傳人我國,先是給我國白羽肉雞帶來了很大損失,又進一步傳入我國地方品系三黃雞和蛋用型雞。下面就雞白血病及其在我國的流行狀態和防控措施作一個簡要的闡述。

1 禽白血病病毒及其流行特點

1.1禽白血病毒(ALV)的一般特點

ALV是一種基因組為單股RNA的反轉錄病毒,類似於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不同的鳥類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據病毒與宿主細胞特異性相關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為A、B、C、D、E、F、G、H、I和J十個亞群。但自然感染雞群的只有A、B、C、D、E和J六個亞群。其中的J亞群致病性和傳染性最強,而E亞群是非致病性或者致病性很弱。

1.2外源性病毒和內源性病毒

ALV與其他病毒不同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雞的ALV還可分為外源性ALV和內源性ALV兩大類。雞的外源性ALV是指不會通過宿主細胞染色體傳遞的ALV,包括A、B、C、D和J亞群,致病性強的雞ALV都屬於外源性病毒。它們既可以象其他病毒一樣在細胞與細胞間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或個體與群體間通過直接接觸或汙染物發生橫向傳染,也能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通過雞胚從種雞垂直傳染給後代。內源性ALV是指前病毒cDNA可整合進宿主細胞染色體基因組、因而可通過染色體垂直傳播的ALV。它可能只是基因組的不完全片斷,不會產生傳染性病毒,一般也與致病性無關。但也可能是全基因組因而能產生傳染性病毒,不過這類病毒通常致病性很弱或沒有致病性。目前發現的內源性ALV都屬於E亞群。雞細胞基因組某個特定位點含有(穩定地整合)能複製可傳染性病毒粒子的E亞群ALV的全基因組,如性染色體Z上與決定快慢羽相關基因K緊密連鎖的ev21位點。從這個ev21可產生傳染性病毒EV21。E亞群內源性ALV通常沒有致病性,但會干擾對白血病的鑑別診斷。種雞群淨化ALV,在現階段主要是淨化外源性病毒。我們瞭解雞群有無ALV感染。在現階段也僅是指外源性病毒感染。

1.3 ALV的流行特點和傳播途徑

由於ALV在外界的抵抗力很弱,所以ALV的這種橫向傳播能力比其他病毒弱得多。在雞舍內的溫度下,特別是在夏天,排出體外在環境中的ALV,即使不做任何清洗和消毒措施,病毒也會全部失去傳染性。該病毒對各種消毒劑也都非常敏感。ALV主要是由種雞通過雞蛋(胚)向下一代垂直傳播,即祖代雞場直接傳給父母代及商品代,帶病毒的雛雞出殼後在孵化廳及運輸箱等高度密集狀態下通過與其他雛雞的直接接觸,可造成嚴重的橫向感染。此外,被ALV汙染的弱毒疫苗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因此,在ALV傳播問題上。種雞場要對下一代雞場承擔重要的責任。

2雞ALV感染、雞白血病及雞白血病腫瘤

在已知的多種不同的病毒感染中,ALV感染在雞群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表現是最為多種多樣的。白血病不僅僅表現為內臟腫瘤或體表面板血管瘤,更多的雞表現為產蛋下降、免疫抑制或生長遲緩。實際上。由ALV感染後的亞臨床病理作用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大於臨床上顯示腫瘤性死亡帶來的損失。其中,一些亞臨床表現在雞場是很難作出判斷的,除非雞場長期保持著系統的生產記錄及有規律的定期血清檢測記錄做比較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隻感染的雞都表現同等的免疫抑制、生長遲緩和產蛋下降,這與感染的年齡、感染毒株的亞群與毒力及雞的遺傳性密切相關。但一般來說,越是早期感染、特別是垂直傳染,其致病作用越強,而且腫瘤多在性成熟時才發生。更重要的是ALV可引起雞的多種內臟器官不同組織不同表現的腫瘤,肝臟、脾臟、腎臟、心臟、卵巢都是常見的發病臟器。有些腫瘤呈大塊腫瘤結節,有的則呈瀰漫性細小結節。有的形狀規則,有的形狀不規則。特別是,發生腫瘤的細胞型別也不一樣。如淋巴細胞瘤、髓樣細胞瘤、成紅細胞瘤、纖維肉瘤、血管內皮細胞瘤等,這主要與病毒的不同特性及雞的遺傳性相關。但一般來說,AB亞群多引發淋巴細胞腫瘤,且形成較大的腫瘤塊,而J亞群多引起髓樣細胞瘤,多在腫大的肝臟中呈現大量瀰漫性分佈的白色細小的腫瘤結節。在其他臟器也會引發不規則的腫瘤。從群體角度,這可作為鑑別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雖然E亞群ALV感染本身不一定會引起腫瘤,但是先天感染或出殼即感染ALV-E的雞往往死淘率較高,對外源性ALV感染更易感。這可能與早期感染ALV-E後容易產生對ALV的免疫耐受性有關,從而在外源性ALV感染後不易產生相應特異性抗體。

3我國雞白血病發生和流行歷史

雞群中發現雞白血病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了,最初是經典的A、B、C、D亞群白血病。由於採取了嚴格的淨化措施,從1987年以後國際發達國家的大型種雞公司中就已宣佈將外源性雞白血病毒淨化了。但我國從來沒有對ALV採取過淨化措施,因此我國地方品系雞群中可能一直存在著經典雞白血病。只不過由於飼養規模小,看不出危害。一九八八年,英國從白羽肉用型雞中發現了新的J-亞群ALV,它的腫瘤發病率比經典ALV要高得多。在幾年內傳遍全世界幾乎所有白羽肉用型雞群。我國在引進白羽肉用型種雞時也就同時引進了J亞群ALV。2004年後,世界上幾個主要種雞公司已把ALV-J基本淨化,從2005年後,ALV-J腫瘤不再成為我國白羽肉雞生產中的嚴重問題了。然而在這期間,由於不當引種和種雞場在繁育過程中不適當的經營管理。J亞群ALV也已被帶進我國自繁自養的黃羽肉雞(每年飼養有20~30億羽的)及年飼養量12~15億羽的蛋用型雞中。蛋雞中白血病的普遍流行更成為目前危害養雞業特別是蛋雞業的最主要疫病之一。

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已從各地各種型別雞群的腫瘤病例中已分離鑑定出60多株ALV-J。在此同時也分離到A、B、C亞群,但加在一起也還只有10株左右。國內其他單位報道的也大多是ALV-J。顯然,近十多年來,我國雞白血病主要是由ALV-J引起的。這不僅是2005年前白羽肉雞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地方品系中的主要問題。而這二年中又突出地成為蛋用型雞群中的問題。

4 我國近幾年各類雞群中AIV感染和流行現狀 

4.1 全國不同型別雞群中AIV感染的總體狀況

在2007年由農業部科技司和獸醫局立項的農業公益性科技研究專款專案——“雞白血病學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控示範性研究”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已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型別的雞群中的ALV感染狀態做了血清學調查。我們的結果表明,對AB亞群ALV抗體呈陽性的群體為237/468群(50.6%)、個體為1201/28853只(4.2%),對J亞群ALV感染呈陽性的雞群分別佔231/476群(48.5%)、個體為l 817/29914只(6.1%)。這一結果表明,ALV感染在我國雞群中是相當普遍的,但是隨不同型別的雞群,感染率的高低差別也很大。

4.2我國雞群中J亞群禽白血病

J-ALV是80年代末期英國首次從肉雞中發現和分離鑑定的白血病病毒的新亞群,最初主要發生於肉用型雞。蛋雞雖可感染,但自然發病率很低。我國在1999年首次從市場肉雞及肉種雞場腫瘤病雞中分離檢出J-ALV。隨後在多個省份確定了J-ALV的流行。

我國ALV-J感染狀態表現在:①白羽肉種雞,2003年前很普遍,現在顯著減少。2005年就沒有再分離到ALV-J,這是因為經過十多年嚴格淨化,國外大型種雞場已基本不再有ALV-J感染,而我國祖代白羽肉雞全部進口。只要保持生物安全,就不會再感染;②蛋用型雞,過去主要關心經典型白血病,但近四五年,經常分離到的是ALV-J;③地方品系雞,廣東、廣西的三黃雞和山東及其他省份的地方品系雞中的腫瘤中大多分離到的也是ALV-J。

4.3近年來蛋雞中的腫瘤/血管瘤問題

商品代蛋雞中由雞白血病引發的很高的死淘率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很大的。因為這種死亡都是在性成熟後開始產蛋時才發生。一般一個農戶飼養2000~3000羽蛋雞,但養到6個月全開產時,已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和資源,每隻死亡雞帶來直接經濟損失將是100元。由此。不斷引發了商品代蛋雞場與種雞公司之間的經濟糾紛,有的發生了群體投訴或上訪。例如,在2009年4月,北方4個省的37個父母代蛋種雞公司聯合上訪投訴由一家外國公司獨資的蛋用型祖代雞場。因為由其提供的父母代蛋種雞及其商品代蛋雞群的白血病腫瘤死淘率很高,有的高於20%,造成了極大經濟損失。

為了瞭解我國蛋用型雞中腫瘤/血管瘤究竟是什麼亞群ALV引起,我們重點調查了發生腫瘤/血管瘤的蛋用型雞群的血清抗體狀態。在客戶有投訴的種雞群中,既有對AB亞群抗體陽性,也有對J-亞群抗體陽性,也有的對二類亞群均有陽性,但是從病毒分離結果看,還是以J亞群ALV感染為主。這可能與J亞群的致病性較強有關。

如果以上述典型調查的結果對我國2008~2009年期間全國蛋雞中由腫瘤/血管瘤造成的危害作一粗略的估計。全國一年將由該病死淘5000~6000萬羽性成熟開始產蛋的蛋雞。

5蛋雞中J亞群ALV的傳染來源和傳播途徑分析

確實,我國境內雞群中的ALV-J最初是在上世紀80年末90年代隨引進的白羽肉種雞帶入我國的,並傳入華南地區的三黃雞。但是,現在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歷來引進的蛋用型種雞帶有ALV-J感染。在實施「十一五」農業公益性科技專款專案中,分別由山東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對白羽肉雞和蛋雞進行了檢測,還沒有發現有ALV-J感染。實際上。國際上所有關於分離ALV-J的報道都來自白羽肉雞,而在蛋雞,從來沒有發生J亞群白血病的報道。顯然,目前ALV-J在蛋雞中的普遍流行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我國某些公司沒有完全按科學規則實施生產和相應的擴種繁育。實際上,早在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就已報道了蛋雞中的J-亞群白血病,我們也已在2005年從蛋雞白血病患雞分離到ALV-J。這很可能是在過去有些雞場將白羽肉種雞與蛋用型種雞在同一雞場飼養,或在同一孵化場孵化雛雞,由此從白羽肉雞橫向傳播到一些蛋雞群。而有些種雞場在繁育擴大種群的過程中,不加檢疫隨意從其他種群引進種雞時就會導致ALV-J的傳播和擴散。另外,很多種雞公司對國外引進的種雞隨意擴大使用的代次,且每一代也不做檢測來淨化雞群,也同樣會引發雞白血病擴散。

雞群使用的弱毒疫苗汙染是另一個原因。作為實施農業行業科研專款專案,相關的雞各參加單位已對國內市場上收集到的不同弱毒疫苗做了檢測,確實發現有AB亞群ALV和ALV-J汙染。實際上,在2003年以前,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3個疫苗廠商的馬立克氏病疫苗中。有2個廠家的疫苗中檢測出ALV-A病毒的汙染。至於我國市場上銷售的雞用弱毒活疫苗中是否ALV-J汙染。還有待進一步確證。

6雞群中ALV-J和REV共感染是普遍現象

ALV是一種溫和病毒,國內外過去報道的自然感染和腫瘤死淘率都不高。但近幾年來,我國一些蛋雞群和部分三黃雞群中ALV的發病率和死淘率很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有如下幾方面:①不同亞群共感染;②與REV共感染;③與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共感染。

ALV-J與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症病毒(REV)的共感染及其危害。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分別對大量疑似樣品做了病毒分離,我們發現,在檢出ALV-J的樣品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還同時有REV感染,而且在雞群中也可能存在ALV-J與REV的二重垂直感染。顯然,在雞群中ALV-J和REV共感染是普遍現象。我們試驗已證明,REV感染誘發的免疫抑制將顯著干擾ALV感染後的抗體反應,這就可能導致ALV病毒血症顯著延長。從而提高腫瘤的發病率。

7雞白血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雖然雞白血病在我國雞群中將是個長期問題,但只要採取有力措施,是有可能在2~3年內把我國蛋雞中目前很高的白血病/血管瘤死亡淘汰率從現有水平降低60%~70%。鑑於現在沒有預防ALV的疫苗,近期內也很難研製出真正有效的疫苗,對雞白血病的預防控制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這需要在養雞的各個環節的不同層次採取有力措施。

7.1政府主管部門要強化種雞群的監控

建議農業部畜牧司和獸醫局共同制定對各類種雞場白血病感染狀態的監控標準,實施經常性的監控。並將該標準作為種雞場准入市場經營的一項必須的技術標準。該標準可先鬆後緊,逐漸向發達國家早已達到的標準靠近。對嚴重感染的種雞群,應暫時取消其生產許可證。

對於每年從國外引進祖代雛雞的種雞場,也實施同樣的監控。在現階段。對進口種雞不建議實施海關檢疫,因為這一做法不現實,效果也不好。但應該要由對方提供官方的檢疫證明,並由各地獸醫主管部門對祖代雞場在飼養過程中作跟蹤檢疫。

對於各種雞群的監控結果,可以用適當的形式在行業內公佈,從而能起到監督效應併為下游養雞公司選擇苗雞提供有益的參考。各下游養雞公司在選擇苗雞來源時,應以苗雞的健康質量為第一考慮因素。也就是說,要選擇多年來信譽度好的祖代或父母代種雞公司購買父母代或商品代苗雞。千萬不要拘泥於一點點價格差異。苗雞中有無外源性ALV的垂直感染或其感染的嚴重程度,對一批雞生產效益的負面影響帶來的經濟損失要遠遠大於苗雞間的價格差。養雞行業內應該討論一下,種雞場是否需公佈雞群對ALV感染狀態檢測結果?從而優質優價。

7.2保持種雞群對ALV的高度潔淨狀態

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

7.2.1從無外源性ALV感染的祖代雞或原種雞公司選購苗雞,這有賴於商業合同或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的可靠資訊。

7.2.2一個雞場只飼養同一品系和同一批(年齡)的種雞。橫向感染都是由近距離引起,同一雞場內是無法隔離的。

7.2.3嚴格選用沒有外源性ALV汙染的活疫苗,並定期檢測血清抗體狀態。

7.2.4同一孵化廳只用於同一個種雞場來源的種蛋,以預防孵化廳內可能的早期橫向傳播。雛雞對ALV最易感,垂直感染的雛雞出殼後就可排毒。孵化廳內雞運輸箱內高度密集,同一箱內有一隻感染雛雞,在運輸期間可使同箱內20%~30%的接觸雞感染。

7.2.5預防潛在的昆蟲傳播。

7.2.6建議種雞群自我檢測。當對AB及J亞群抗體陽性率高於一定限度後自行淘汰。避免在客戶雞場出現問題後再發生糾紛。

7.3強化弱毒疫苗中ALV汙染的檢測和監控

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汙染是蛋雞、三黃雞和其他品系雞中傳播白血病的一個最可能的現實原因之一。對商品代雞群來說,特別要注意1周齡內使用的活疫苗,如對馬立克氏病和禽痘的活疫苗。但是在種雞群。各種活疫苗都要檢測,特別是非口服疫苗。前幾年美國市場上供應的馬立克氏病疫苗中還發現有ALV-A汙染,我國生產的疫苗可能會問題更多。

問題是如何檢測?要檢測疫苗中的ALV汙染,一定要區別內源性和外源性ALV,否則會帶來很大的混亂,即報告很多的假陽性。可以根據情況依次從如下幾種方法中做一選擇:

7.3.1經典方法(金標準)。將一定劑量(相當於雛雞用量的3~5倍)活疫苗接種8~10只3~4周齡SPF雞,在隔離罩中飼養4~6周後採血清,隔2周後用商品化的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ALV-AB和ALV-J特異性抗體。同時在另一隔離罩中飼養同批SPF雞做對照。隔2周後重復一次。接種疫苗組中只要有2只或以上表現對ALV-AB和ALV-J特異性抗體陽性而對照組全陰性,即可判定疫苗有ALV-AB或ALV-J汙染。如為陰性,可隔2周後重復一次。這一方法成功率高,結果比較可靠,但週期長,成本高,需要一定飼養條件。

7.3.2在DF1細胞(對E亞群ALV有抵抗力)上分離病毒,再用ALVp27試劑盒檢測。這一方法適用於在該細胞上不產生細胞病變的疫苗病毒。對但有些疫苗病毒感染後細胞死亡,無法進行。對細胞結合性馬立克氏病疫苗,可先將疫苗細胞在超聲波處理下裂解或用無菌蒸餾水稀釋裂解後接種DF1細胞,以此最大限度去處MDV疫苗病毒複製。對於禽痘疫苗病毒,可先接種l周齡SPF雞,再在7~10天后採血漿接種DF1細胞。

7.3.3PCR擴增囊膜蛋白全基因及其相連的3’-末端序列,測序比較和鑑定亞群。鑑於有些細胞基因組中可帶有ALV-AB、J的Env基因,單獨擴增出Env基因還不能作為依據,一定要擴增到Env基因的及其相連的3’-末端序列,並證明其3’-末端序列中的LTR也是外源性ALV特異性的,才有較大把握作出判斷。但要下最終結論,最好還要靠分離到病毒。

由於ALV的橫向傳播能力很弱。除非有嚴重的垂直感染,一般雞群對外源型ALV抗體的陽性率是很少會高於30%的。因此,如果雞群對ALV-AB或ALV-J的抗體陽性率高於30%時,就要懷疑在過去用過的弱毒活疫苗中是否有哪種疫苗有ALV汙染。這對種雞場尤為重要,雖然在使用被ALV-AB或ALV-J汙染的疫苗後的雞群不一定就會發生腫瘤(一般不會,因為雞對ALV的抵抗力有很明顯的年齡依賴性),但有可能是給下一代造成垂直感染的來源。因此。有必要對種雞群作定期的血清學檢測。

7.4原種雞群的淨化

對我國自行育種並已形成相應品系的自繁自養種雞群,應該對外源性白血病感染實施定期檢測和嚴格的淨化措施。這項工作在技術操作上涉及到育種選種和長期病毒感染檢測的諸多方面措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作為一個大國,必須要有自己自繁自養種雞群,但也必須實現對白血病的淨化。這需要從國家層次,由政府立項資助幾個不同型別種雞的龍頭企業完成淨化並保持淨化狀態。這一方面是企業行為。但也要政府在技術和資金方面資助,並實施監控。

淨化的基本原則:①小群孵化小群飼養(20~50只/群);②每隻取樣分離病毒或檢測p27,淘汰所有陽性雞及所有同群雞;③嚴格選用弱毒活疫苗;④嚴禁不同種群雞共用孵化廳。

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原種雞群淨化方案列舉如下(僅供參考):

方案A(國際金標準):完全按美國喬治亞大學禽病診斷和研究中心現在正在使用的方法。對核心群雞全部採血漿接種DF-1細胞,9天后檢測p27抗原,凡陽性者全部淘汰。分別在68日齡和168日齡至少做二次採血分離病毒。對保留的核心群種雞的下一代所有用出殼雞,檢測胎糞中的p27,淘汰所有陽性雞。如此反覆。

這一方案的優點是,檢測特異性和檢出率均很高,如嚴格實施4~5年,就有可能實現基本淨化。此後只需抽樣監控,不再全面檢測。

缺點是,現在就需要投入的資金、裝置和人力較大。而且還沒有足夠數量的訓練有素的有經驗的技術隊伍。

方案B:基本原則:根據洩殖腔棉拭子及蛋清中gsP27抗原檢測,陽性者都全部淘汰。

優點:方法簡單,成本相對較低,每次可檢測所有個體樣品。

缺點:不能區別內源性E亞群ALV,將會把感染了內源性E群但外源性ALV陰性雞也淘了。但是當陽性率高時,對選種不利,很難被育種專家接受。另一方面,單靠洩殖腔棉拭子及蛋清中gsP27抗原檢測,其靈敏度尚不足以檢測出所有感染雞。因此,只能保持雞群相對較高的潔淨度,但不能完全淨化。因而,檢測和淨化過程需不斷進行。

適應情況:當整個後備雞群p27陽性率在20%以下或在育種專家可接受全部淘汰的範圍內時。可採取這一方法。

具體程式:母雞和公雞:①18~20W棉拭子檢測p27;②2l~22W棉拭子檢測p27,如人工授精,最初次2要同時檢測公母雞;③23~25W(開產初期)棉拭子檢測最初第l~3個,蛋的蛋清中p27;④~40W(準備孵化留種時),公母雞棉拭子檢測p27,母雞2個蛋的蛋清檢測p27;⑤~43W孵出小雞,對每隻後備母雞最初孵出的二隻小雞。胎糞棉拭子檢測p27。

方案C:這是將前二個方案結合起來。基本原則:將對棉拭子p27陽性和陰性雞分開飼養,p27陽性雞分別取血清或蛋清在DFI細胞上分離外源性ALV,僅淘汰外源性ALV陽性雞。

優點:能區別內外源ALV,將僅僅淘汰外源性ALV陽性雞,仍保留內源性病毒陽性雞。

缺點:增加了一道鑑別性細胞培養技術性要求高,人力成本、試劑成本及實驗室裝備較方案B明顯提高,但顯著低於方案A。

適應情況:當整個雞群棉拭子或蛋清中p27陽性率超過20%,非外源性ALV淘汰率過高影響育種而不能為育種專家接受時。或者說,在我國現在的條件下,但各相關的原種雞群還沒有條件按方案A實施淨化時,這一替代方案是最適合的過度階段。先投入有限的資金和人力,採用這一方案開始做起來,待有足夠力量時再採用反案A。

具體程式:基本同方案A,但要把p27陽性和陰性雞群分隔飼養,分別定為陰性和陽性群。僅對陽性雞群中的每隻雞按方案A採血分離病毒。這樣,可暫時把病毒分離的工作量減少80%。

雞淋巴白血病防控經驗點滴談

雞淋巴細胞白血病近幾年來發病率居高不下,給蛋雞養殖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石家莊華牧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通過採取綜合防控措施,率先擺脫了本病的困擾,現將該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介紹的他們公司的一些做法分述如下:1生物安全防控不能流於形式1.1加強各生產

白血病診斷方法比較與研發新思路

雞白血病診斷方法比較與研發新思路劉會芳(石家莊市神九畜禽疾病防治及藥物研究所)劉興林陳桂清(河北省泊頭市農業局)雞白血病特別是J亞型白血病(俗稱血管瘤)在我國的快速傳播,給養雞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對全國的雞育種體系建設也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客觀形

華南農大:miRNA對雞白血病腫瘤的調控機制

J亞群禽白血病病毒(JavianleukosisvirusJ,ALV-J),屬於逆轉錄病毒家族,可以導致雞白血病及各種腫瘤性疾病發生,在家禽界廣泛傳播。迄今為止,ALV-J在商業型雞和肉用型雞的感染對世界各地的家禽業已經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MicroRNA(miRNA)一種小的內源

植物血凝素在雞白血病中的應用效果

植物血凝素為低聚糖(由D一甘露糖、氨基葡萄糖酸衍生物所構成)與蛋白質的複合物,屬於高分子糖蛋白類,非免起源,能與糖類結合的一類蛋白質,具有使細胞凝集和多糖沉澱的性質。植物血凝素能凝能植物和動物的細胞,在含糖的微分子之間起連線作用。至今,已分離了幾百種凝

禽戊型肝炎病毒和禽白血病病毒J亞群的混合感染導致褐雞群暴發肝炎和肝出血

患病蛋雞的肝臟腫大、肝炎綜合症和肝出血。(A)肝臟中可見黃色肝壞死。(B)肝臟變暗。(C)瀰漫性肝臟出血。(D)肝臟破裂出血。感染雞舍蛋雞肝臟的微觀病變。(A)肝臟出血影象;條

雞傳染性貧血病對817肉雞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雞傳染性貧血病曾稱謂藍翅病、出血性綜合徵或出血性皮炎綜合徵,是由圓環病毒引起的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淋巴組織萎縮性的傳染病。近幾年817肉雜雞傳染性貧血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希

蛋雞血管瘤病的發病原因

蛋雞血管瘤病和以往較為常見的雞的淋巴細胞白血病(即大肝病)、骨的硬化病均是由雞白血病、肉瘤群病毒(ALV)所引起的疾病。病毒經由母雞的卵巢或輸卵管移至卵內造成垂直感染,或對無病毒

健康:規模化蛋雞場穩定運營的基石

現代化規模蛋雞場成功運營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做好重要疫病的防控與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與執行。通過對30個蛋雞規模養殖企業的技術需求調查,表明:(1)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炎、禽白血?⒋?拘院砥?苧資槍刈⒍冉細叩牟《拘約膊。?枰??鋅

畢英佐:肉雞生產中的主要疾病,防控問題及對策

一、前期死亡原因及對策1、原因(1)種雞因素①垂直傳播病:支原體、沙門氏菌感染、大腸桿菌、腦脊髓炎、白血?⑼?凇⒋?丁?呼腸孤病毒感染②營養缺乏:B族維生素、A+E(2)孵化因素溫度、溼度、通風、運輸、保溫(3)疾病因素①細菌感染引起臍炎a、沙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