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雞傳染性貧血流行和危害,您重視了嗎?

前言

雞傳染性貧血病(CIA)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引起的以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身性淋巴組織萎縮、皮下和肌肉出血為主要特徵的免疫抑制性、蛋傳性傳染病,又稱藍翅病、出血性綜合徵、貧血性皮炎綜合徵;隨著近幾年雞傳染性貧血病流行,其帶來的危害也日趨顯露出來;只有對雞傳染性貧血病有一個正確認識,才會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在這裡就把雞傳染性貧血病危害、流行現狀和綜合防控進行介紹。

一、雞傳染性貧血病危害

1、育雛和育成期生長遲緩、體重降低、均勻度差

2、引起免疫機能障礙,造成免疫抑制,疫苗免疫失敗

3、易造成繼發或混合感染(以肝周炎、心包炎等細菌病症狀為主),死亡率增加

4、產蛋雞感染會導致產蛋上升緩慢或降低(混感),加重肝病症狀,同時會垂直傳播到商品代,影響雛雞品質

二、雞傳染性貧血病流行現狀

通過2021年—2024年家禽傳染性貧血病流行趨勢圖可以看出:我國CIA近四年處於高感染狀態,有報道部分割槽域感染率高達80%。

通過2023年和2024年1-6月CIA進行分析,各品種家禽均有發生,其中白羽肉雞感染數最高,蛋雞排名第二,因此白羽肉雞和蛋雞一定要關注CIA的發生和流行。

CIA在各個周齡都有發生,但在5-20周齡發病率較高,檢出率在18.5%-31.0%,特別是育成後期。

3、雞傳染性貧血病特點

世界各國分離的CIA野毒株均致病,屬於不同基因型,但均屬同一血清型,毒株之間無抗原性差異,但在致病力上可能存在一定差異。

雞傳染性貧血病既可垂直傳播,又可水平傳播,亦有經精子傳播的報道,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被CIAV汙染的疫苗也能造成本病的傳播和發生。

雞傳染性貧血病與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氏病、禽腺病毒病、病毒性關節炎有協同致病作用,使雞群死亡率上升,並突破齡期及母源抗體的保護,引起疾病的暴發。

能從試驗牧場的老鼠、流浪貓和狗糞中檢測到CIAV,且與感染雞高度同源。

從蛋/種雞肝破裂中經常檢測到CIA病毒(CIA和AL混感,CIA和HEV混感)。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對外界抵抗力強,多數季銨鹽類對其消毒效果差,甚至無效,耐酸(PH值為3的情況下3個小時仍具有感染力),耐熱(70℃、60min或80℃、15min對其無影響,80℃、30min則部分失活);過氧乙酸、甲醛、碘製劑和氯製劑是用於此病消毒的高效消毒藥。

4、臨床和剖檢症狀

01、病雞表現為精神沉鬱,虛弱,行動遲緩,羽毛鬆亂,體重下降,耐過雞易成為僵雞

02、發病雞表現為貧血和蒼白,啄和可視黏膜蒼白、翅膀出血

03、骨髓萎縮,特別是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樣

04、肝、腎腫大、褪色;有的肝臟有壞死灶

05、有時見骨骼肌出血,腺胃黏膜出血,腸道有出血斑

06、胸腺萎縮,嚴重時可導致完全退化,隨病雞日齡的增加,胸腺萎縮比骨髓的病變更容易觀察到

5、綜合防控措施

01、 加強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注重消毒工作(碘製劑、二氯製劑、過硫酸氫鉀、甲醛等成分消毒藥更理想)以及預防早期感染。

02、做好種雞CIA免疫:對種雞在8~15周齡時用雞傳染性貧血活苗免疫接種,可有效地防止子代發病,且最好在產蛋前抗體陽性率100%;少數情況下,在17周齡以後免疫,有可能會出現部分父母代種雞血清不轉陽,從而導致後代雛雞不能完全被保護。

03、關注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禽腺病毒病、病毒性關節炎的免疫,保證足夠高的母源抗體保護雛雞不發病。

04、重視雛雞引種:PCR檢測CIA病原為陰性,雛雞母源抗體轉陽率100%。

05、定期飲水新增免疫增強類藥物:轉移因子、黃芪多糖等免疫增強類藥物,泛易平和康替優聯用具有良好的協同增效作用,能夠加速機體恢復,有效降低免疫抑制病造成的損失。

山農大趙鵬教授研發團隊對於轉移因子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發生雞傳染性貧血病時,飲水泛易平能夠抑制CIAV在血液中的複製,緩解了CIAV感染引起的貧血,同時顯著緩解胸腺的萎縮,加速機體恢復。

(1)在商品肉雞、蛋雞/種雞育雛育成階段進行藥物(轉移因子、黃芪多糖)干預,改善部分免疫抑制病為基礎的多重感染造成雞群生產成績下降,同時減輕溶細胞感染階段免疫抑制程度。

■ 商品肉雞:5—7日齡、15—17日齡進行2次藥物預防;3周齡以內,1000羽/200ml;3周齡以上,500羽/200ml;連續飲水3天。

■ 蛋雞/種雞:進行2—3次藥物預防(15—17日齡、7-12周、15-17周);10周齡以內,1000羽/200ml;10周齡以上,500羽/200ml;連續飲水3天。

■ 嚴重者配合多糖類藥物飲水。

(2)蛋禽或種禽在產蛋期出現肝破裂並有CIA感染時,飲水轉移因子(500羽/200ml)進行治療,連續飲水3—5天;同時飲水保肝護腎藥物,連續飲水5天,縮短髮病期,降低死亡。

當下雞傳染貧血病症危害與防控方案

從2019年至今,國內各地養雞過程中均發現疑似貧血病症非常普遍,具有明顯的傳染性和流行性;發病雞群生產效能不達標、生長遲緩、殘次雞多等,商品蛋雞或種雞發病後產蛋率下降,蛋殼色淺

傳染貧血病對817肉雞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雞傳染性貧血病曾稱謂藍翅病、出血性綜合徵或出血性皮炎綜合徵,是由圓環病毒引起的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淋巴組織萎縮性的傳染病。近幾年817肉雜雞傳染性貧血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雞傳染性貧血臨床特徵

本病是由雞貧血病毒引起的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身淋巴組織萎縮、皮下和肌肉出血為特徵的一種免疫抑制性疾?S殖瞥鮁?宰酆險骰蚱堆?雲ぱ鬃酆險鰲?【流行特點】:本病呈全球性流行,我國也有本病的發生,業已分離出病毒,血清學檢查表明,本病的感染較為普遍,且有

傳染貧血病毒(CIAV)概述

一、概述雞傳染性貧血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InfectiousAnemiaVirus,CIAV)引起的,以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身淋巴組織萎縮、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為特徵的傳染??二、流行病學雞是CIAV的唯一自然宿主,至今未發現其他禽類對本病易感。各年齡雞都易感

規模化雞場包涵體肝炎的防控

包涵體肝炎(InclusionBodyHepatitis,簡稱IBH)是由I型禽腺病毒感染所致的以肝臟病變為特徵的傳染性疾病,通常同時伴隨發生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傳染性法氏囊病或傳染性貧血。已知有12種血清型的禽腺病毒與本病有關。一流行病學經感染母雞介卵垂直傳播是重要的傳

肉雞傳染貧血防控措施與討論

河北省滄州市滄縣養殖戶魯某,飼養7600只羅斯308肉雞,2012年11月25日出現打蔫、爛翅膀等臨床症狀,發病快,死淘達0.6%,經過發病情況調查、臨床觀察和實驗室診斷,診斷為肉雞傳染性貧血。一發病情況該養殖戶於2012年11月14日入雛7600只雛雞,前十天比較正常,死

如何應對未來禽病不斷出現的風險

本刊記者陳連頤全球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家禽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已有許多事實證明家禽疾病正呈全球化流行。日益增加的疾病風險提示我們,在重視規模化養殖的同時,需要時時刻刻關注並防範禽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還提示我們應該重視適度規模發展家

呂梁地區肉雞包涵體肝炎的流行情況

雞包涵體肝炎由腺病毒引起,以肝臟出血、嚴重貧血、黃疸、肌肉出血和死亡率突然增高,並在肝細胞中形成核內包涵體為特徵,該病又稱貧血綜合徵。最近,在呂梁地區肉雞養殖場零星出現

貧血因子感染病的概述

雞貧血因子感染症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其特徵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全身性淋巴組織萎縮。發病雞多為2~3周齡雛雞,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在30%~50%。病雞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貧血,冠、肉髯和可視粘膜蒼白,發育不良,生長遲緩,病雞皮下有瘀血斑,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壞疽